Nature:重磅!科學家首次揭示人類機體製造甘油三酯的分子機理!

2020-11-25 生物谷

2020年5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醫生經常會提醒病人,機體甘油三酯(一種主要的膳食脂肪)水平較高會增加心臟病、糖尿病、肥胖和脂肪肝的風險,因此研究人員非常感興趣尋找新方法來有效調節機體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水平,從而控制這種可能危及機體生命的常見疾病。

圖片來源:CC0 Public Domai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貝勒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二醯甘油 O-醯基轉移酶-1(DGAT1)的3D結構和作用方式,這種酶類能幫助合成甘油三酯,對於人類膳食脂肪的吸收和儲存非常重要;DGAT1同時也被認為是治療肥胖和其它代謝性疾病的重要靶點,因此詳細理解DGAT1的結構或有望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治療多種人類疾病的新型療法。

研究者Ming Zhou指出,DGAT1是科學家們非常感興趣的酶類,因為其能幫助合成甘油三酯,其是機體硬脂肪的主要成分,而硬脂肪通常存在於腹部或腰部中段,同時甘油三酯也是運輸膽固醇顆粒的一部分,膽固醇包括有益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有害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因此,學會如何調節DGAT1酶類或能幫助調節機體的脂肪合成並潛在管理其它可能的疾病。

文章中,研究人員利用低溫電子顯微鏡來對DGAT1的3-D結構進行成像研究,這項研究非常重要,因為DGAT1嵌入到了其能發揮功能的生物膜中,為此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酶類測試技術來實時監測DGAT1的活性,得益於高質量結構和精準功能研究的幫助,研究人員就能夠揭示DGAT1的結構並且闡明其作用機制。DGAT1位於內質網膜中,內質網是一種能參與蛋白質和脂質合成的細胞器。

研究者發現,DGAT1能在膜中形成一種大的「暗槽」,這讓研究人員非常不可思議,這種「反應槽」能在膜內分離出一個空間,從而幫助進行甘油三酯的酶類合成。反應物會在「反應槽」中相遇從而發生反應,隨後甘油三酯就會從脂滴的膜中產生,而脂滴能將甘油三酯帶到細胞需要它們的地方。此前研究人員並未詳細揭示過DGAT1的3-D結構及其作用機制。

最後研究者表示,本文研究不僅揭示了一種人類酶類的結構和作用機制,而且對於機體正常的人類代謝也非常重要,其能幫助研究人員深入闡明與DGAT1相互作用及調節其活性的分子的效應。(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處:

Wang, L., Qian, H., Nian, Y. et al.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human diacylglycerol O-acyltransferase 1. 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20-2280-2

相關焦點

  • 揭示那些科學家們獲得的「首次」研究發現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揭示那些科學家們獲得的「首次」研究發現!與大家一起學習!Nature:重磅!科學家首次揭示人類機體製造甘油三酯的分子機理!研究者Ming Zhou指出,DGAT1是科學家們非常感興趣的酶類,因為其能幫助合成甘油三酯,其是機體硬脂肪的主要成分,而硬脂肪通常存在於腹部或腰部中段,同時甘油三酯也是運輸膽固醇顆粒的一部分,膽固醇包括有益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有害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
  • Nat Commun:科學家揭示細胞間交流的分子機理
    近日,一項發表於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首次揭示了,這些信號分子可以通過長絲狀的細胞突出物被成捆地進行傳輸。文章中,研究人員對斑馬魚研究揭示了信號分子的傳輸影響細胞間信號特性的分子機制。
  • Nature:新觀點!科學家們揭示機體免疫細胞激活的新型分子機制!
    2020年11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IFITM3 functions as a PIP3 scaffold to amplify PI3K signaling in B cell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耶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機體免疫細胞激活的新型分子機制。
  • PNAS:揭示腸道菌群負面影響機體血糖水平的分子機制
    全球數百萬人都經歷著引發糖尿病的嚴重血糖問題,近日,來自福林德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腸道菌群影響血清素從而負面影響機體血糖水平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雜誌PNAS上。
  • Nature:重磅!科學家利用人類胚胎幹細胞成功開發出人類胚胎樣模型!
    2020年6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劍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利用胚胎幹細胞開發出了一種新型模型來研究人類的早期發育階段。
  • 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如何控制大腦獎懲迴路中的神經元活性?
    高能量食物、肥胖和強迫性食物的攝入會讓我們近乎上癮,然而多年來科學家們並未闡明這些因素之間的關聯性;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Metabolism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首次揭示了脂質營養物質如何對大腦的獎賞迴路(reward circuit)產生反應,相關研究結果有望幫助闡明食物和飲食障礙之間的分子關聯。
  • Cell Rep:科學家首次揭示人類腸道幹細胞的行為機制
    2014年8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首次發現了人類腸道中幹細胞的行為機制,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或為腸癌的早期發現以及預防措施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幫助
  • Nature:科學家揭示造血幹細胞中蛋白質合成的分子機理
    2014年3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首次揭示了成體幹細胞中蛋白質合成的生物學過程,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著名雜誌Nature上,研究者闡述了造血幹細胞產生精確數量的蛋白質對其功能是至關重要的
  • 中外科學家揭示人類幹細胞衰老機理
    近日,來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光慧實驗室、美國索爾克研究所等機構的中外科學家,首次揭示了異染色質的高級結構失序是人類幹細胞衰老的驅動力之一,為延緩衰老和防治衰老相關疾病提供了新的潛在靶點。
  • Cell:科學家揭示血清素調節機體行為的精細化分子機制
    2020年3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流行的經驗中,關於血清素如何調節大腦的故事看起來似乎很簡單,服用抗抑鬱藥物就能提高血清素水平,從而改善機體情緒,但目前神經科學們並不是非常清楚,在非常複雜的人類大腦中神經遞質是如何影響大腦的迴路和機體行為的,為了揭示血清素真實的工作機制,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對秀麗隱杆線蟲進行研究揭示了血清素調節機體行為的分子機制
  • Nature:科學家從原子水平上解析噬菌體感染細菌的分子機理
    如今,研究者通過進行原子細節的分析揭示了這些基底結構如何協調病毒吸附於細菌表面;噬菌體廣泛存在於我們身邊,比如土壤、溫泉、動物腸道等,其對細菌群體的多樣性有著明顯的影響,比如人類腸道的微生物組;當然噬菌體也是一種科學家們進行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重要工具。
  • 又一篇Nature!中國科研人員首次揭示癌症致病機理,獲國際關注!
    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自然》)在線發表了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佔新實驗室與南方科技大學的冷凍電鏡中心、美國斯隆凱特琳癌症研究所的Dinshaw Patel實驗室以及美國史丹福大學的Or Gozani實驗室合作完成的題為"Molecular basis of nucleosomal H3K36 methylation by NSD methyltransferases"的學術論文,首次揭示了
  • 探尋人類機體免疫系統的奧秘!
    谷 君 說 儘管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對人類基因組進行了測序並導致了新型基因組學工具的開發,但是它沒有解決人類免疫系統的規模和複雜性。 探尋人類機體免疫系統的奧秘!
  • Cell:重磅!中俄美科學家揭示人類2型大麻素受體的晶體結構
    2019年3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中國、俄羅斯和美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人類2型大麻素受體的晶體結構,相關研究結果有望幫助開發治療炎症、神經變性等疾病的新型藥物,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2型大麻素受體的晶體結構與此前發現的1型大麻素受體結構進行了比較,他們認為這兩類受體是人類內源性大麻素的陰陽兩面
  • Nature解讀!首次闡明腸道菌群與人類機體免疫系統動態學變化之間的...
    2020年11月2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The gut microbiota is associated with immune cell dynamics in human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機體微生物菌群與免疫系統之間的關聯,研究人員首次發現
  • 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識別和轉運底物的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顏寧研究組在《自然》發表論文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識別和轉運底物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7月16日電 7月15日,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研究組在《自然》(Nature)在線發表題為《葡萄糖轉運蛋白識別與轉運底物的分子基礎》(Molecular Basis of ligand recognition and transport
  • 科學家揭示自閉症致病的分子機理
    2 月 7 日,國際精神疾病研究期刊《分子精神病學》在線發表了題為《孤獨症相關的 Dyrk1a 無義突變影響神經元樹突、樹突棘生長及皮層發育》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哈佛大學波士頓兒童醫院、復旦大學教授吳柏林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仇子龍研究組合作完成。
  • Nature雜誌12月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1】Nature:首次揭示RNA剪接與衰老存在因果關聯doi:10.1038/nature20789衰老是多種破壞性的慢性疾病的一種關鍵風險因素,但是影響細胞何時和如何快速地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惡化的生物學因素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
  • Nature:重磅!科學家首次觀察到血清素激活受體的整個過程 有望開發...
    2018年11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血清素(3A)受體是多種疾病療法中常見的藥物靶點,包括疼痛、胃腸功能紊亂和心理障礙等,然而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血清素受體的三維結構,闡明血清素受體的結構或能幫助研究人員提供線索來設計具有較低副作用的藥物;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凱斯西儲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利用了一種高性能的顯微鏡首次觀察到了血清素激活其受體的全部過程
  • Nature:人類微生物組計劃揭示機體微生物群落之間的關聯及動力學特性
    2014年4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著名雜誌Natur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闡明,在健康人機體中不同類別的細菌也會發生多樣性的變異Schloss表示,理解微生物群體的多樣性以及單一類型細菌「變型」的機制將幫助我們更好的利用這些微生物群體來估測人類疾病發生的風險以及開發新型個體化療法。研究者表示,基於個體口腔的細菌群落數據就可以預測該個體胃腸道中的細菌群落類型,而且在機體兩個不同位置的細菌類型也完全不同。科學家們開展人類微生物組計劃就是理解人類機體微生物群落的改變和健康改變之間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