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科學家揭示細胞間交流的分子機理

2021-01-11 生物谷

2015年1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脊柱動物胚胎發育期間,特殊的信號分子會告知配一個細胞其所處的位置在哪兒,因此細胞就會以這種方式來形成自身獨特的結構和功能。近日,一項發表於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首次揭示了,這些信號分子可以通過長絲狀的細胞突出物被成捆地進行傳輸。

文章中,研究人員對斑馬魚研究揭示了信號分子的傳輸影響細胞間信號特性的分子機制。有機體、器官及組織都是包含成千上萬種不同類型細胞的複雜三維系統,在脊椎動物胚胎發育期間,每個細胞都需要得到其位置信息從而形成在後期履行特殊功能的細胞類型,這種信息可以通過信號分子來傳輸,也就是所謂的形態發生,這種形態發生不僅在組織中是同源分布的,而且其濃度也是不斷變化的,多種濃度可以激活不同的基因在靶細胞中進行表達。

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發育的細胞會接受來自Wnt家族蛋白的信號分子來作為其位置信息,Wnt蛋白的濃度決定了是否細胞分化為前腦細胞或是後腦細胞。研究者Steffen Scholpp教授指出,這些信號分子的分布必須被精確控制,其濃度或者傳輸方向的微小改變都會引發嚴重的損傷,比如胚胎發育期間大規模畸形的發生或者癌症的發生等。

文章中,研究者首次揭示了Wnt蛋白可以通過長的細胞突出物-偽足來進行特殊性傳輸,而信號分子僅可以裝載到偽足上,從而以這種方式實現細胞間的通訊;同時信號分子也可以結合靶向細胞的表面受體來誘導正確的細胞反應。如今細胞來源就可以精確決定哪些靶向細胞可以接收信號,以及接收的信號蛋白的量。

最後研究者總結道,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員對斑馬魚和人類細胞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成功實現了細胞偽足的重新製造,並且分析了Wnt信號形態發生的信號特性產生的改變。(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謝謝!

Filopodia-based Wnt transport during vertebrate tissue patterning

Eliana Stanganello, Anja I. H. Hagemann, Benjamin Mattes, Claude Sinner, Dana Meyen, Sabrina Weber, Alexander Schug, Erez Raz & Steffen Scholpp

Paracrine Wnt/β-catenin signalling is important during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tissue regeneration and stem cell regulation. Wnt proteins are morphogens, which form concentration gradients across responsive tissues.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transport mechanism for these lipid-modified signalling proteins in vertebrates. Here we show that ​Wnt8a is transported on actin-based filopodia to contact responding cells and activate signalling during neural plate formation in zebrafish. ​Cdc42/​N-Wasp regulates the formation of these Wnt-positive filopodia. Enhanced formation of filopodia increases the effective signalling range of Wnt by facilitating spreading. Consistently, reduction in filopodia leads to a restricted distribution of the ligand and a limited signalling range. Using a simulation, we provide evidence that such a short-range transport system for Wnt has a long-range signalling function. Indeed, we show that a filopodia-based transport system for ​Wnt8a controls anteroposterior patterning of the neural plate during vertebrate gastrulation.

相關焦點

  • 激素調控植物幹細胞分子機理揭示
    激素調控植物幹細胞分子機理揭示2017-06-06 18:24 來源: 科技日報 山東農業大學張憲省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在植物幹細胞領域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揭示了激素調控植物幹細胞活動的分子機理。6月2日,國際植物學領域頂級學術期刊《植物細胞》發表了這項研究成果。該成果為推動更大範圍植物離體快繁、生物育種和基因工程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植物幹細胞主要存在於莖端、根端和形成層,莖端幹細胞通過不斷分裂與分化形成植物的地上部分;根端幹細胞形成植物的地下部分。外源施加細胞分裂素和生長素能夠在體外培養條件下誘導植株再生,是德國科學家Skoog和Miller在1957年的重大研究發現。
  • Nat Commun:科學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癌症轉移的新型分子機制
    2019年7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機體癌症轉移的分子機制,同時研究者開發出了一種新型工具來檢測特定癌症患者機體中引發疾病的誘導子,相關研究結果有望幫助科學家們開發治療癌症的新型療法。
  • 科學家揭示天然免疫中caspase活化和識別GSDMD介導細胞焦亡的完整分子機理
    該研究完整地揭示了天然免疫應答中caspase精確地自剪切活化,進而特異地識別和切割GSDMD,引發細胞焦亡的分子機制。  細胞焦亡是機體重要的天然免疫反應,在拮抗和清除病原菌感染中發揮關鍵作用,過度的細胞焦亡會誘發包括敗血症在內的多種炎症性疾病。
  • Nat Communi|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沈錫輝團隊揭示異種細胞間對話的新機制
    (包括細菌和古菌)通過一類功能多樣的跨膜信號轉導蛋白感知通用型群體感應信號分子AI-2實現異種細胞間對話的新機制。群體感應(quorum sensing,QS)是細菌細胞間信號傳導的普遍機制,通過合成和分泌稱為自誘導物(autoinducer)的信號分子監測細菌群體密度的變化,使細菌個體能在感染、抗逆等過程中一致行動,以團隊作戰方式獲得生存優勢。
  • 科學家揭示一種病原菌—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機理—新聞—科學網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群體微生物研究中心教授張煉輝課題組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合作,揭示了一種全新的病原菌—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機理。
  • Nat Chem Biol:揭示藥物泊馬度胺有效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分子機理
    圖片來源:Tokyo Tech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東京工業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藥物泊馬度胺產生治療效益背後的分子機制,他們發現,泊馬度胺能引發ARID2蛋白的分解,而ARID2能促進對多發性骨髓瘤細胞生長非常關鍵的基因表達,因此破壞ARID2就會抑制癌細胞生長增殖且能給患者帶來治療益處;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員揭示了泊馬度胺發揮作用的分子機制,同時他們還深入理解了ARID2及其相關蛋白在多發性骨髓瘤背景下的臨床重要性。
  • Nat Commun:揭示調節機體免疫系統「崗哨」細胞的新型分子機制 有...
    2020年4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西班牙馬德裡的國立心血管病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細胞核受體介導的新型分子機制,其或能幫助確定巨噬細胞的識別和擴張,巨噬細胞在機體中扮演著「免疫崗哨」的角色,這種新型機制或能特異性地影響漿膜腔(serous cavities
  • 科學家揭示自閉症致病的分子機理
    2 月 7 日,國際精神疾病研究期刊《分子精神病學》在線發表了題為《孤獨症相關的 Dyrk1a 無義突變影響神經元樹突、樹突棘生長及皮層發育》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哈佛大學波士頓兒童醫院、復旦大學教授吳柏林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仇子龍研究組合作完成。
  • 科學網—揭示一種病原菌—宿主互作分子機理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方瑋)華南農業大學群體微生物研究中心教授張煉輝課題組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合作,揭示了一種全新的病原菌
  • 中外科學家揭示人類幹細胞衰老機理
    近日,來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光慧實驗室、美國索爾克研究所等機構的中外科學家,首次揭示了異染色質的高級結構失序是人類幹細胞衰老的驅動力之一,為延緩衰老和防治衰老相關疾病提供了新的潛在靶點。
  • Nat Commun:科學家揭示分子伴侶如何保護核糖體蛋白
    2017年2月7日訊 /生物谷BIOON/ --在核糖體這個複雜的蛋白質合成機器上每個組成核糖體的蛋白都有自己的分子伴侶將其指引到正確位置,在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了解到了更多關於核糖體分子伴侶如何發揮作用的信息,發現每個分子伴侶都會以獨特的方式與被保護的蛋白結合。研究人員藉助X射線晶體成像技術解析了結合分子伴侶的核糖體蛋白的原子結構。「組裝核糖體的過程有點像做麵包。每一種成分都會有特別適合它們尺寸和形狀的包裝,一直到組裝的時候才會拆開包裹彎曲成需要的形狀。
  • 科學家揭示腫瘤細胞遷移分子機制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閻錫蘊課題組與中科院動物所劉峰小組合作發現,細胞黏附分子CD146作為Wnt5a的受體,激活了非經典Wnt通路,從而促進腫瘤細胞的遷移。
  • Nat Commun & eLife:科學家成功揭開細胞分裂的奧秘 並闡明特殊...
    2020年2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和eLif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解開了細胞分類的奧秘,同時還闡明了特殊蛋白質水平的升高在癌症發病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 我科學家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的工作機理
    本報北京7月19日電(記者趙永新、趙婀娜)繼去年在世界上第一次解析出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三維晶體結構後,清華大學顏寧研究組又獲得重大進展:獲得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處於不同構象的3個高解析度晶體結構,並通過與GLUT1的結構比對,完整揭示出葡萄糖轉運蛋白底物識別與轉運的分子機理,為基於結構的小分子腫瘤藥物設計提供了直接依據
  • Nat Commun:揭示乳酸鹽調節大腦神經信號網絡的分子機制
    2014年2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布裡斯託大學和倫敦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調節機體神經激素的未知機制,該神經激素對機體運動機能、壓力反應、血壓控制、疼痛和食慾具有關鍵性的作用,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該研究或可幫助科學家設計新型藥物來抵禦機體出現的健康問題
  • 醫學院向燁課題組在《分子細胞》發文揭示細胞代謝影響細胞信號...
    醫學院向燁課題組在《分子細胞》發文揭示細胞代謝影響細胞信號傳導新機制  清華新聞網9月10日電 9月4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研究員向燁研究組在《Molecular Cell》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biochemistry of a
  • 細胞「門神」抵抗病毒感染調控機理揭示
    對機體抗病毒機理的深刻認識是抵抗病毒感染,應對重大疫情防控的關鍵所在。記者24日獲悉,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李濤博士和張學敏院士團隊成功發現細胞「門神」——環鳥腺苷酸合成酶(cGAS)抵抗病毒感染重要調控機理。國際頂級學術期刊《Cell》(《細胞》)日前在線發表了相關研究論文。
  • 天然免疫中caspase活化和識別GSDMD介導細胞焦亡的完整分子機理
    該研究完整地揭示了天然免疫應答中caspase精確地自剪切活化,進而特異地識別和切割GSDMD,引發細胞焦亡的分子機制。細胞焦亡是機體重要的天然免疫反應,在拮抗和清除病原菌感染中發揮關鍵作用,過度的細胞焦亡會誘發包括敗血症在內的多種炎症性疾病。
  • 山東農大揭示激素調控植物幹細胞的機理—新聞—科學網
    植物也有幹細胞,而且和動物幹細胞一樣,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分化成多種功能細胞,是高等生物生長發育的細胞來源。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核糖體在蛋白翻譯過程中倒退的分子機理
    該文章題為EF4 disengages the peptidyl-tRNA CCA end and facilitates back-translocation on the 70S ribosome,揭示了核糖體在蛋白翻譯過程中「倒退」的分子機理。  核糖體是蛋白翻譯的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