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今年地球平均氣溫會不會比往年都低?

2020-12-04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今年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世界上很多工廠的生產和銷售都處於停滯或者減量生產的狀態,各種能源的需求也出現了一定程度地縮減,隨之而來的汙染物排放包括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也處於一個低位的水平。那麼,我們是否能夠根據目前的形勢,推測出今年全球的平均溫度要比往年低呢?

全球平均氣溫的整體變化及原因

影響全球平均氣溫的主要因素,其根源在於地球表面及大氣層接收到太陽輻射能量的多少,如果從較長的時間尺度上來看,地球上的平均溫度呈現明顯的周期性變化規律,即每隔一定的時間,就會出現大冰期,在大冰期的間隔之內會有若干個溫暖期以及小冰期。雖然具體成因目前科學界還有一定的爭論,但主流觀點認為這是太陽系在銀河系運行過程中處於不同位置的周期性所決定的。

銀河系是一個具有四條主旋臂的棒旋星系,而我們的太陽系位於銀河系的一條懸臂-獵戶旋臂上,圍繞銀河系運行一周需要漫長的2.23億年。而在運行過程中,太陽系對於獵戶旋臂的相對位置並非一成不變。當運行到星體密度比較大的區域時,太陽所受到其它星體引力的影響作用就會變大,從而對太陽系行星向心力產生一定影響,太陽輻射強度有所降低,行星與太陽的距離變大,而且變多的宇宙空間中的星際物質,一定程度上會加強對太陽輻射的阻擋和吸收,從而使得地球上接收到的太陽輻射總量變小,地球就會進入冰期。

與之相反,當太陽運行到星體密度比較稀疏的區域時,太陽本身的輻射能力就會增強,行星與太陽的距離縮短,星際物質阻擋和吸收太陽輻射的能力也變弱,地球接收到的太陽輻射總量就會增加,地球就會緩慢進入升溫模式。

從大量的地質和天文觀測數據顯示,地球從一個大冰期進入到另一個大冰期的時間,大約為2-3億年,這與太陽系圍繞銀河系運行一周的時間基本吻合。有歷史記載的大冰期,我們可以查到三次,即震旦紀大冰期、二疊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其中第四紀大冰期是距離現在最近的一次、也是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一次大冰期,一大批生物滅絕,只保留下來那些適應能力極強的生物物種。

全球變暖與全球氣溫的周期性變化不矛盾

現在關於全球氣溫的周期性變化,以及全球變暖的現象,都有足夠的數據和資料作支撐,而關於二者的正確性一直以來都是人們爭論的焦點。其實,我認為,二者並沒有根本上的矛盾,全球氣溫的周期性變化是大時間尺度上的氣候效應,是由天體運行的規律所致;而全球變暖則是在較小的時間尺度下,在一個全球氣溫變化周期之內,由於空氣組成物質的改變,引發地球紅外長波輻射被大氣層吸收比率增加的結果。

拿近100年來的觀測數據,以及與更長歷史的其它冰期間的氣溫推測數據對比來進行分析。從橫向上來看,在現在所處的同一間冰期之內,特別是近100年來全球氣溫的增長幅度特別明顯,地球整體上氣溫增長了1攝氏度,而且兩極和高山地區增溫幅度有的地區甚至達到了2-3攝氏度。從縱向上來看,如果將近100年的氣溫變化與其它冰期之間相對應的年份來比較,這種氣溫增加的幅度也比較明顯,總體上要比其它時段高出30-50%。

因此,我們推測得出這樣的結論,那就是全球氣溫的周期性變化是地球溫度調節的大趨勢和大範圍,而全球變暖是一個周期之內氣溫異常上浮波動的具體體現,更多的是一種人為作用佔主導因素的外在驅動力和催化劑。

影響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

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目前共確定了6種主要的溫室氣體,分別是: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這些氣體在微觀粒子的化學性質層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那就是擁有偶極矩的紅外活性分子,具有較強的吸收紅外線和保存紅外熱能的能力。另外,水蒸氣和臭氧也屬於這類的分子,但是由於其在空氣中的時空分布的變化規律性非常不強,也很難進行減排控制,因此沒有被列入全球溫室氣體清單。

如果從引發溫室效應的能力上看,二氧化碳雖然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但是與等量的其它溫室氣體相比,其增溫效應能力卻是最低的。其它氣體的增溫能力,分別是這樣的:甲烷是二氧化碳的21倍、氧化亞氮是二氧化碳的270倍,氫氟化物是二氧化碳的140-11000倍,全氟化碳是二氧化碳的6500-9000倍,六氟化硫是二氧化碳的24000倍。

這些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是大氣層中自古以來就存在的,不過從人類進入工業文明之後,空氣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濃度逐年增加,到2019年時創紀錄達到了415ppm,每年向大氣新排放量達到上百億噸,現在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要比100年前增加了至少40%。而其它溫室氣體的出現,更是隨著人類文明進程的加快對空氣中排放大氣汙染物的直接結果,這些氣體原本在自然界中根本不存在或者含量極其微小,目前也成為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重要貢獻力量。

人類活動與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加,主要來源渠道有:

工業生產、燃煤發電、機動車行駛等過程中大量化石能源的消耗;森林、草原中擁有固碳能力的植被,因人類加劇開發而面積銳減、或者功能退化;礦物及天然氣等開採過程中的釋放,主要是甲烷,以及隨著全球變暖致命大量冰川融化帶來甲烷釋放帶來的惡性循環;工業生產中一些化學原料合成時的產生物,被釋放到環境中,主要是氫氟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等含氟化合物。疫情之後全球平均氣溫能否降低

新冠疫情發生之後,全球很多地區的工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受到了極大影響,無論是從能源消耗的水平,還是人類活動空間的範圍來看,都要比疫情發生之前明顯降低,那麼直接的結果就是溫室氣體的新產生量要比原來有所降低,但這並不等同於今年的平均氣溫 會發生明顯的降低,主要原因有:

一是溫室氣體減少的新增排放量,與全球大氣層中原有的溫室氣體總量相比非常微小。可以初步估算一下,全球能源即使減少使用50%,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佔到大氣層中原有二氧化碳總量的比例,不到千萬分之一。

二是溫室氣體產生的增溫效應,是一個逐步積累和釋放效力的過程。需要幾十年、上百年溫室氣體總量增長的持續醞釀,才會推動全球平均氣溫整體上升這個趨勢。

三是增溫效應的產生,不會因氣體輸入量的減少而發生明顯波動。因為大氣層中的這些溫室氣體,如果沒有新增輸入的情況下,除了二氧化碳在綠色植物的作用下會保護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其它的溫室氣體的存在時間少則幾年、多則上百年,其溫室效應是持續進行的。

四是溫室效應具有緩衝和累積效應。雖然目前排放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的新增量一定程度上降低,但並不代表沒有輸入環境系統,如果減去溫室氣體的自然消耗,其輸入總量仍然在持續增加,溫室效應的緩衝和累積效應仍然沒有發生改變。

總結一下

新冠疫情,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和身體健康產生了嚴重威脅,是今年帶給世界各國的一個慘痛自然災難。因疫情的影響,雖然全球自然資源和能源消耗短期內呈現下降趨勢,溫室氣體的排放也有明顯降低,但從全球變暖的增溫效應及氣體數量變化的情況來看,對全球氣溫降低的作用是微乎其微。不過,我們也要看到,隨著疫情的發生,在人類對自然資源和能源的索取和利用程度降低的同時,很多地區生態環境發生了明顯的改善趨勢,這將對我們重新審視和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調整發展和行為模式具有一定的警醒作用。

相關焦點

  • 西班牙天氣反常 平均氣溫比往年低10度
    今年西班牙出現寒春天氣,5月一直陰雨低溫。往年6月西班牙氣溫飆升,人們早就換上了夏裝。而今年6月,西班牙天氣十分反常,平均氣溫比往年低了10度。 據西班牙國家氣象局消息,今年西班牙各地平均氣溫比往年低了10度,進入六月以來,雨天甚至趕超冬季,還伴隨有大暴雨和大範圍降溫。
  • 山東11月氣溫曾直衝20℃!為何比往年平均氣溫偏高2.5℃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於民星一場全省範圍的強降水天氣即將來襲,山東連日來的晴好天氣也將告一段落,氣溫也將隨之下降。不過,在此之前,很多人提出過這樣的疑惑,這個十一月份有點「暖」?供暖之前,山東各地冷颼颼,氣溫低得厲害,不少市民呼籲提前供暖,但供暖之後,山東氣溫反而上升明顯,每天暖洋洋,氣溫直逼20℃,仿佛過了一個「假」冬天。今年到底是比往年冷得早還是冷得晚?山東省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孟祥新表示,今年十月份到十一月份,山東經歷了一個先冷後暖的階段變化。
  • 廈門氣象部門預測:今冬明春平均氣溫較往年偏高
    這幾天鷺島氣溫連續創新低,人們對「寒冬」還是「暖冬」議論紛紛。廈門市氣象局局長葛小清昨日分析預測,今冬明春廈門平均氣溫會較往年偏高,暖冬的概率比較大。 今年以來,廈門氣溫高,雨水少,影響我市的颱風偏少偏弱,氣溫異常表現明顯。
  • 國家流感中心:今年流感流行水平低於往年 深冬後不會較大流行
    這裡面陽性的流感標本也就個位數,就是5份、4份,這是很低的陽性率水平。 王大燕表示,不僅是中國,今年全球流感的流行水平都相對較低,世界衛生組織的監測數據顯示,南北半球流感活動都處於比較低的水平。而且像南半球在已經過去的冬季也就是我們的夏季,並沒有像往年一樣出現明顯的流感高峰。
  • 今年南方冬天為啥氣溫較往年高,是暖冬嗎?
    具體到南方氣溫我們看下圖:我們可以看到南方氣溫紅色一片,特別是東南沿海一帶,較往年偏高更多,達到4~6°C,這是什麼概念?應當說快差一個季節了,南方基本上過上了春秋天氣,失去了冬季。為什麼今年南方冬天氣溫這麼高呢?這應該是一個簡單的問題,無非就是冷空氣弱,曖溼氣流強盛罷了。
  • 新冠病毒會在夏天自然消失?跟溫度有啥關係?丨追問新冠肺炎
    很多人據此推測甚至期盼:新冠病毒會不會也隨著氣溫的升高而自然消失?還是別瞎猜了,聽聽專家們怎麼說吧。前幾天,在線預印平臺SSRN發布了一篇論文,通過分析新冠肺炎疫情的氣溫和緯度特徵,預測了新冠肺炎潛在的季節性。論文作者來自美國馬裡蘭大學醫學院人類病毒研究所、馬裡蘭大學地球系統科學跨學科中心等研究機構。目前該論文還未經過正式同行評議。
  • 今年冬天,新冠疫情還會再次發生嗎?
    近日,上海新冠肺炎抗疫小組組長、著名醫學教授張文宏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在今年11月份,將會再來一波,因為天氣寒冷之後,新冠肺炎病毒傳播能力變強,同時人們開始減少外出在家聚集,這會導致疫情反覆!所以,我們現在對待新冠疫情絕不可掉以輕心。」
  • 地球持續「發燒」,拉尼娜也還在發展,今年會不會出現冷冬?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今年冬季的天氣變化是沒有什麼問題了。通常情況而言,拉尼娜現象是導致地球出現降溫的信號,所以我國可能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但是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滯留的熱量足以抵消這種影響,所以要想逆轉全球變暖的可能性並不大。
  • 今年冬天氣溫會多低?有哪些氣候災害?農民要注意啥?看完早預防
    從19號開始,我國東北地區迎來今年首場大暴雪天氣,華北地區在冷空氣的影響下,也迎來了今年的首場降雪,氣溫也降到了0度以下,那麼今年冬天的氣溫會有多低呢?又會出現哪些氣候災害呢?還沒進入冬天之前,就已經有今年將會是60年以來最冷寒冬的說法,這是因為今年冬天我國將會受拉尼娜現象影響的概率很大而造成。
  • 民生在線:7月青島平均氣溫25~26℃相比往年略高
    青島新聞網記者從網談直播中獲悉,今年7月份全市平均氣溫25.0~26.0℃,相比青島常年25.4℃的氣溫而言,呈正常略高態勢。此外,根據近期海洋大氣演變特徵,結合國內外多家氣候動力模式和統計方法預測結果進行綜合研判,今年7~9月將有1~2個颱風外圍影響青島地區及近海。7月全市平均氣溫25.0~26.0℃相比往年略高網談中,針對網友關於今年夏天氣溫的提問。
  • 浩華管理:香港酒店新冠疫情影響調查報告
    本次調查涵蓋的六個問題旨在了解市場對於住宿率、平均房價和總收入水平在2020年上半年發展的預期。在此次香港酒店市場景氣調查中,問卷設計主要是針對新冠疫情影響下香港酒店從業者對未來業績和前景的預判。除此之外,我們也對2019年酒店市場表現展開了分析,包括2019年下半年持續的暴力事件對市場表現的負面影響。
  • 健康頭條 | 今年諾貝爾獎不一樣!醫學獎和平獎會不會都和「新冠」相關?
    醫學獎和平獎會不會都和「新冠」相關?一起來看看。據悉,從10月5日至10月12日,諾貝爾獎委員會將陸續公布六大獎項,包括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物理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經濟學獎。
  • 阜新今年冬天會比往年更冷?將會出現拉尼娜現象!
    按照氣象學劃分,連續5天平均氣溫低於10℃才標誌著真正進入氣象學意義的冬天。結合目前的天氣情況來看,遼寧進入真正的冬天,還有些時日。 今年冬天會比往年更冷? 官方正式回應了!
  • 氣象連線|西安初雪比往年提早15天 今年冬天會是一個「寒冬」嗎?
    華商網訊 (記者鍾夢哲)11月22日晚間,西安的天空飄了一夜的雪花,第二天早起的市民發現房簷、樹頂、路邊花壇都已經積了不少雪。根據西安市氣象臺的雨雪通報顯示,周至、鄠邑、長安、藍田、臨潼、高陵、閻良、灞橋都出現不同程度的積雪,積雪最深的地方厚度達8釐米。華商網分別連線陝西省和西安市氣象臺,省、市氣象專家均表示今年這場雪來的比往年要早一些。
  • 浙江平均氣溫創歷史新高,今年夏天會成史上最熱嗎?
    2019/2020年的冬季,出現了自1949年來最暖的暖冬,全省平均氣溫9.5℃,往年同期偏高2.6℃,偏高幅度排名歷史第一。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浙江經歷了有氣象記錄以來最暖冬季!當然冬季已經過去,夏天即將來臨,我們最擔心的是今年浙江會不會經歷最高溫的夏天?
  • 新冠疫情傳壞消息!世衛公布研究新進展,鍾南山擔心的還是發生了
    今年年初,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爆發,世界各國都陷入疫情當中。我國採取有效措施很快將疫情遏制住。可隨著天氣轉冷,疫情在很多國家開始捲土重來。如今全球人民都知道新冠病毒的危害。正當那些已患新冠病毒肺炎已治癒者慶幸自身不會再感染病毒之時,就在12月6日,美國短新聞網站AXIOS發布一則消息稱,國際世衛組織的工作人員透露研究新進展。該研究結果顯示已患新冠病毒肺炎的患者雖體內含有新冠病毒抗體,可抗體隨著時間逐漸下降。如今隨著天氣變冷,這批人員還是會再次感染新冠病毒。其實在這之前鍾南山就曾在11月13日提及過關於類似問題。
  • 如何比較新冠病毒的各國死亡率?
    在新冠病毒的襲擊下,各個國家都出現了較大的傷亡,有些國家顯得更嚴重,有的國家看起來死亡率很低,但其實有很大的爭議。因為新冠死亡率在某些選舉政治的國家中是敏感的政治問題,不管是出於有意還是無意,都會造成數據的偏差,所以直接比較死亡率是有風險的事情。
  • 美環保機構:受疫情影響,今年「地球超載日」比去年晚三周
    8月22日是今年的「地球超載日」,意味著在這一天人類已經耗盡了2020年一整年的自然資源「預算」,然而好消息是,受新冠病毒影響,這一天比去年晚了將近三周時間才來臨。據《紐約時報》8月19日報導,位於美國的環保機構「全球足跡網絡」執行長勞瑞爾·漢斯科姆(Laurel Hanscom)表示,該機構調查了來自聯合國的全球每個國家的1.5萬多個數據站,利用「(地球的生物承載力/人類的生態足跡)x 365 =地球超載日」這一公式最終得出今年「地球超載日」是8月22日這一天的結果。
  • 美環保機構:受疫情影響,今年「地球超載日」比去年晚三周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8月22日是今年的「地球超載日」,意味著在這一天人類已經耗盡了2020年一整年的自然資源「預算」,然而好消息是,受新冠病毒影響,這一天比去年晚了將近三周時間才來臨。據《紐約時報》8月19日報導,位於美國的環保機構「全球足跡網絡」執行長勞瑞爾·漢斯科姆(Laurel Hanscom)表示,該機構調查了來自聯合國的全球每個國家的1.5萬多個數據站,利用「(地球的生物承載力/人類的生態足跡)x 365 =地球超載日」這一公式最終得出今年「地球超載日」是8月22日這一天的結果。
  • 南極氣溫首破20度,地球這場「高燒」何時能止
    最近的微博熱搜,除了大家都有在關注的疫情在慢慢緩解外,南極氣溫首度破20℃,也十分令人揪心! 據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報告顯示,2020年1月已成為人類歷史上,自1880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