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實遵循「五個堅持」重要原則
■ 楊信禮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按照黨的十九大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作出的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綜合考慮未來一個時期國內外發展趨勢和我國發展條件,緊緊抓住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指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五個堅持」是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深入理解這些重要原則的內涵及其內在聯繫,對於貫徹落實好《建議》精神,實現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揭示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可靠的政治保證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做好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根本保證。黨的領導必須是全面、系統、整體的,要把黨的領導貫徹到國家的整個治理體系之中,貫徹到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和各環節。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必須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始終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要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必須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必須提高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保障。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既要政治過硬,又要本領高強。面對新形勢新階段新任務,要認識規律,學習知識,增長才幹。
▌「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揭示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力量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人民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價值主體,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主體。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就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堅持共同富裕方向,促進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讓人民更多更公平享有發展成果,使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但也很樸素,歸根結底就是讓全體中國人民都過上好日子。」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就要做到發展依靠人民,激發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依靠人民推進發展。為此,就要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進行調查研究,反映群眾訴求,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增強群眾工作能力,既服務群眾又帶領群眾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
▌「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揭示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觀念導引
創新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路徑。實踐推進發展、創造價值。創新實踐是人類實踐的高級形式,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協調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人不僅有物質的、經濟的需要,還有政治的、文化的、社會的、生態的需要。經濟社會發展作為一個系統整體,不僅有物質的、經濟的價值,還有政治的、文化的、社會的、生態的價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開放是當今世界發展必然趨勢,是當代中國發展的必然要求。在全球化時代,我們必須以開放的眼光和思維看問題,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互促共進。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以共享理念引領發展,促進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必將極大地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極大地凝聚改革發展共識,極大地增進人民團結。
《建議》指出,要「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構建新發展格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使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必須堅持深化改革開放」,揭示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
「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我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不斷發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不竭動力與可靠保障。《建議》指出,要「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堅定不移擴大開放,加強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強化有利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於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一是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正確處理市場與政府的關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發揮好政府的作用,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不斷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使一切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湧流;要順應經濟體制改革發展完善的要求,不斷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努力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保證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不斷推進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全方位的可靠的制度保障。二是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元化的開放合作格局,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改革開放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堅持全面改革,在各項改革協同配合中推進。」總書記指出:「我們要把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改革開放有機銜接起來,把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有機銜接起來,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形成推進改革開放的強大合力。」
▌「必須堅持系統觀念」,揭示了謀劃和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繫的,即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聯繫是普遍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和周圍的其他事物處於普遍聯繫之中;聯繫是客觀的,它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聯繫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既有內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繫,也有外部的、非本質的、偶然的聯繫。前者決定著事物的基本性質和發展趨勢,後者對事物的發展起促進或延緩作用。我們承認了事物的普遍聯繫,也就是確認了事物是作為系統整體而存在和發展的。系統是由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許多要素按一定方式組成,並與周圍環境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的統一整體。系統具有整體性。系統的整體功能是由各個組成要素的相互聯繫和作用形成的,而系統中各個要素的性能又受系統整體的影響和制約,服從系統整體功能優化以及系統整體穩定和發展的需要。系統具有結構性。結構是系統內部的各個要素相互聯繫和作用的方式,結構決定功能,結構的變化決定功能的變化。系統具有開放性。任何事物作為一個系統,都是向周圍的環境開放的,都要與其他事物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變換。開放導致有序、穩定、發展,封閉導致無序、僵化、停滯。系統具有過程性。系統不僅作為整體而存在,而且作為過程而存在。我們不僅要從系統的整體結構考慮問題,還要從系統的動態過程考慮問題;不僅要處理好構成整體的各個方面的關係,而且要處理好構成過程的各個階段的關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不僅要照顧各個方面,而且要照顧各個階段。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一樣,也是作為系統而存在和發展的。
馬克思主義從現實的人及其活動、從物質生產入手研究歷史,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系統整體性與歷史發展的規律性。人們為了創造自己的歷史,必須能夠生存,而為了生存,就必須進行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物質資料生產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人類社會的一切經濟關係、政治關係、社會關係、思想文化關係,都是在物質生產基礎上建構起來的,並隨著物質生產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人類社會及其發展,不是單一的經濟因素運行過程,而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人口、資源、環境等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系統整體和運行過程。與客觀事物的整體性、過程性、開放性相適應,我們必須用全局性、前瞻性、協同性、開放性的眼光、視野、方法看問題和處理問題,著眼全局,兼顧各方,突出重點,照應階段,固本揚優,補短強弱,內外結合,防控風險。我們要把社會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和動態的過程,充分認識到人口、資源、環境是社會發展的前提性條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是人類社會的基本領域和組成部分,要全面把握社會有機體的各個領域、部分、層面及其內在聯繫,正確處理國內改革發展與對外開放的關係,整體地、協調地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與進步。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運用系統觀念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堅持系統謀劃、統籌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我們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經濟社會發展中矛盾錯綜複雜,必須從系統觀念出發加以謀劃和解決,全面協調推動各領域工作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就是《建議》所說的「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堅持全國一盤棋,更好發揮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積極性,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注重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在這個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階段性與連續性的關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更好發揮我國制度優勢;要處理好開放和自主的關係,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要正確處理好發展和安全的關係,有效防範和應對可能影響現代化進程的系統性風險;要處理好戰略和戰術的關係,將戰略與戰術、目的與手段、發展目標與政策措施有機統一起來,使規劃既高瞻遠矚又務實管用,使經濟社會發展既實實在在、優質高效,又前後相續、行穩致遠。
總起來說,《建議》提出的「五個堅持」的重要原則,揭示了我國「十四五」期間乃至更長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政治保證、主體力量、觀念導引、根本動力和基本方法,其中堅持黨的領導是首要的最重要的原則。我們要按照這些重要原則落實好「十四五」規劃,實現「十四五」期間從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國內市場、深化改革、鄉村振興、區域發展,到文化建設、綠色發展、對外開放、社會建設、安全發展、國防建設等各項目標任務,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奠好基。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執行副會長】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張冬梅
聯繫我們:gzrbllzk@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