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一點,事實就是如此,大多數科學研究確實沒什麼用,並不能產生任何經濟效益,也不能服務大眾。
全世界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員數量很多,每年在各種科學雜誌上發表了很多論文,然而有用的僅佔很小的一部分,成名的也沒有多少。因為科學研究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大部分研究都沒有實際用途,但這種研究卻是必須的。
科學研究的出發點,不是為了實用,而是為了探索未知,尋找基本規律,滿足人類的好奇心。這個世界太複雜,憑自身的感官,根本無法認清事物的本質,我們想要知道萬事萬物的運轉規律,就必須要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
想要摸著石頭過河,但是我們卻不知道石頭在哪?只能進行撒網式的搜索。在研究之前,我們只能憑過往的經驗和直觀感受來探索這個世界,這個過程註定要走很多彎路。特別是在科學發展初期,沒有建立起完善的體系,有很多發現都是偶然的。不過現在隨著人類認知水平的提高,已經能夠提前規劃出某些領域的研究方向。
並且,很多搞科學研究的並不追求實際意義,追求的只是樂趣。牛頓搞科學研究,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更加接近上帝。在過去,能夠有這種追求的基本上是大富大貴的人。因為只有衣食無憂,有大把的空閒時間,才能進行更加高級的思維活動。
科學萌芽於古希臘,誕生於17世紀的西方。縱觀科學發展史,歷史上很多科學研究在當時來看都是沒有意義的。比如當時研究空氣成分的法國貴族拉瓦錫,怎麼也沒想到後來會發展出化學工業。而且有些學科從誕生起就沒有太大的實用價值,比如天文學。大名鼎鼎的霍金,其主要研究方向就是黑洞,他的理論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根本沒有任何實用價值,但這並不妨礙他的偉大。
數學作為一門工具,嚴格意義上來說不屬於科學,數學上的很多研究在當時來看也是沒有用的。然而事實證明,很多研究可能要等到幾百年後才能發光發熱。所以說必須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不能僅局限於當前的利益。
科學沒有誕生在中國,就是因為中國人一直講究實用至上。我國在以前一直講究實用至上,這導致我國在基礎科學領域沒有多大建樹,乃至沒有發展出一套完整的科學研究體系。火藥、指南針雖然是我們發明的,但我們的祖先卻並不知道其中的原理。數學中的勾股定理,我國古代很早就有發現,不過西方的畢達哥拉斯卻證明了這個規律。
基礎科學研究想要轉化為實際應用,服務於生產生活,很多時候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科學研究就是搞理論的,如何在技術上獲得突破,將想法變為現實,這是搞工程技術的人該做的事。比如,我國科學技術人員就有工程院院士和科學院院士之分。
在過去,人類的生活水平上百年才會出現一次大的進步,後來每隔50年就會出現一次大的進步,現在每隔10年就會出現一次大的進步。在2010年的時候,我們還在玩功能機,到了2020年,手機等智能設備遍布我們生活中的每個角落,生活方式發生了極大的改變。
在科學研究越來越燒錢的年代,現代科學研究其實也傾向於實用化,因為能夠變現,才能獲得更多科研資金,這並沒有錯。搞科研也是有成本的,資金、技術、人員等也要合理規劃利用,不能做無頭的蒼蠅——亂撞。當然,在學術研究上依然要倡導自由。
不過,我們同樣要擁有長遠的目光。太空探索現在完全是個無底洞,美國為什麼每年肯花大把大把的錢在太空探索上?因為地球上的能源和資源在未來將滿足不了人類的發展需求,人類要想發展,就不可能永遠待在地球上。中國人錯過了大航海時代,更不能錯過太空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