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發展的早期,社會財富主要體現為物質財富,如不動產、生產工具、基本生活物資、能源等,其獲取成本、利用方式、經濟收益,都比較直觀,交易非常頻繁,並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的、廣受認可的評估方法。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物質條件滿足了人們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後,社會整體趨勢是轉向無形資產的消費。尤其是近幾十年,各國每年創造的GDP中,第三產業的比重普遍不斷增加,即使是第一第二產業中,也越來越多地嵌入了無形資產,以改善產品使用體驗、提高生產效率。因而,無形資產的交易需求也隨之增長,但是目前對於無形資產的評估,存在較多的爭議,其中之一便是如何確定無形資產在整體資產中的貢獻,也即分成率。
一、無形資產及其評估
分類和方法
主流的分類方法中,無形資產分為以下幾類:1.知識型無形資產,如專有技術;2.權利型無形資產,如土地使用權、專利權、各類特許權;3.關係型無形資產,如客戶名單、銷售網絡、供應商網絡等;4.其他。
對於無形資產價值的評估,資產評估的三大基本方法,成本法、市場法、收益法,依然適用。但三種方法的適用性,又區別於常見資產如房地產、股權的評估。這是因為無形資產的價值構成以及發揮效能的方式有其獨特性,具體包括不完整性和弱對應性、獨特性。
不完整性
不完整性是指,無形資產在取得過程中支出的全部成本,可能最終只有一部分被記錄在帳面價值中。根據我國會計準則的規定,企業的研發活動,分為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研究階段的支出全部費用化,計入當期損益;開發階段的支出,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計入無形資產成本,其餘費用化。這個規定導致很多時候無形資產的帳面價值無法全面反映其真實成本。如商標權,帳面價值核算的是商標設計費、註冊登記費。但實際上,商標可能包含了多年積累下來的信譽、口碑、品質,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
弱對應
弱對應性是指,無形資產的開發要經歷研究、開發、生產的漫長過程,每個過程都存在不確定性,無形資產的獲取成本,並不與其真實的經濟價值成正比。以上兩點,使得成本法得到的評估結果,往往難以真實反映無形資產的價值。
獨特性
獨特性是指,無形資產的核心價值便在於其獨一無二,因而所有者能獲取超額收益。同時,也難以找到可比的交易案例。這一點,限制了市場法在評估中的應用。
因此,無形資產的評估,主要是採用收益法。根據無形資產未來產生的超額收益的折現值,確定其價值。
收益法,又稱收益現值法、收益還原法,是指通過估算被評估資產的未來收益並折算成現值,得到其價值的方法。根據會計準則的定義,資產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可見,收益法的基本原理,體現了資產的本質特徵:預期能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
無形資產一般不能獨立發揮作用,要結合其他資產如固定資產、營運資金等協同作用。因此,就需要從企業全部收益中剝離出無形資產貢獻的那部分,需要確定分成率。很多情況下,無形資產的市場交易,並不是所有權的轉移,而是使用權的許可,包括普通許可、排他許可、獨佔許可等。無論哪種許可方式,談判的核心都是分成率,採用收益法估值的核心也是分成率。
二、兩種基本的無形資產分成率
根據收益分成的基礎不同,分成率主要分成兩種,一是基於利潤的分成,體現了由於使用無形資產帶來的利潤增加在全部資產帶來的利潤中的比例,稱為利潤分成率;二是基於收入的分成,反映了企業全部收入中,無形資產貢獻的那部分,稱為收入分成率。我國資產評估實務中較多採用收入分成率,主要是因為利潤的計算較為複雜,且涉及到較多的會計估計和會計假設,容易被操縱。
分成率轉換
兩種分成率可以互相轉換。
銷售利潤=銷售收入×銷售利潤率
因此,
銷售收入分成率=銷售利潤分成率×銷售利潤率
銷售利潤分成率=銷售收入分成率÷銷售利潤率
三、無形資產分成率計算方法
目前,無形資產分成率,尚無統一的計算方法,使用較多的有以下幾種:
1、經驗與行業標準法
早期的三分法,便是一種經驗評估方法。該方法認為企業產品的生產、銷售,主要是由資金、人力、技術三因素共同完成的,並假定各自的貢獻是相同的,因此技術對企業收益的貢獻應該是全部的三分之一,即33%. 後來又加入了管理,仍然假定四個因素的貢獻相同,即技術的貢獻率(分成率)是四分之一,即25%. 隨著評估理論與實踐的發展,這種分成方式顯得比較粗糙。不同的細分行業形成了不同的經驗數據。聯合國貿易與發展組織公布的無形資產分成率,也是典型的經驗值。
2、可比公司法
在國內上市公司中選取與被評估無形資產擬實施企業同行業的上市公司作為可比公司,與被評估資產擬實施的企業進行比較的方法。由於可比公司與無形資產受讓方處於同行業,因此該可比公司中應該也存在類似功能的無形資產,通過可比公司中相關無形資產創造的收益佔全部收益的比例來估算被評估無形資產的分成率,再以可比公司中相關無形資產分成率為基準,估算被評估無形資產的分成率。
該方法的核心假設有兩個:一,同行業可比公司的資產結構類似,無形資產發揮作用的方式類似;二,同等價值的資產貢獻的收益相同。
#舉例
以收入分成為例,假定收入分成率為w,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為S,則:
無形資產對收益的貢獻=全部收益×無形資產市場價值/全部資產市場價值=w×S
假定同等價值資產創造同等價值的收益,令公司無形資產佔全部資產的比例為α,與被評估無形資產同類的無形資產在可比公司全部無形資產中的比例為β,則α×β就是被評估無形資產佔公司全部資產的比例。
以上公式變形為:
無形資產對全部收益的貢獻=全部收益×α×β=w×S
收益口徑可以用現金流或者利潤,如用現金流口徑,EBITDA,則,EBITDA×α×β=w×S
w =EBITDA×α×β/S,即得到收入分成率。
3、層次分析法
現實中,一些複雜的問題是很難完全用定量的數學模型解決的,人們無法迴避決策過程中決策者的選擇和判斷所起的決定作用。在這種背景下,美國運籌學家、匹茨堡大學的薩迪(T.L. Saaty)教授於20世紀70年代初提出了著名的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該方法在解決非結構化決策問題上具有明顯的優勢。無形資產分成率便屬於典型的非結構化決策問題。
其核心思想是,對一個決策問題,分成有序的層次結構,對每一個上層元素,考慮與其有邏輯關係的下層元素,並在它們之間進行兩兩比較,形成以定量的數字構造的判斷矩陣。根據矩陣的最大特徵值和特徵向量,確定每一層中各元素的相對重要性係數,然後通過對各層次的綜合進而給出目標層方案的總排序權重。
AHP的工作程序如下:
4、B-S模型
無形資產的收益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該法將無形資產的收益視為一個看漲期權,採用期權定價的B-S模型進行估值。基於該模型的分成率計算方法也分為多種,實踐中採用較多的方式是:取得行業平均毛利率、無風險收益率、行業beta標準差平均值、剩餘經濟收益年限,得到行業平均技術分成率,再用企業近年平均毛利率和行業平均毛利率的比值,對行業平均分成率進行調整,得到被評估無形資產的分成率。該法的優勢在於,計算中涉及的參數基本都是客觀數據,減少了人為因素的幹擾。且將企業毛利率和行業平均毛利率相比較,體現了無形資產發揮作用的方式,較為直觀。
四、無形資產分成率的影響因素
無形資產分成率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無形資產本身的因素,也和市場環境等因素有關。
以上方法計算出的分成率,主要關注點是無形資產本身,且重點是可以量化的財務數據,但真實交易中確定分成率需要考慮的因素更多。因此,在用以上方法計算得到分成率以後,還應結合其他定性的因素衡量得出的結果是否合理,是否需要對評估結果進行調整。
自身因素
#1、 無形資產的法律保護力度
與實物資產不同,無形資產本身並不具有排他性,可以被多人同時使用,價值也與使用人數成負相關關係。因此,法律保護力度與分成率緊密聯繫在一起。如果所在地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法規並且能得到很好的運用,則擁有無形資產帶來的超額回報也就較高。反之,如果產權持有人不能阻止第三方的複製和抄襲,則競爭者就可以迴避該無形資產的專有權,損害無形資產受讓方經濟利益,分成率也就低。
#2、 無形資產的發展階段
在早期階段,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如,能否成功應用到產品上、產品市場前景、產品壽命等。因此,要求的分成率也會相對較低。隨著不確定性的下降,獲利能力逐漸明朗,分成率也會上升。
#3、生產產品的生命周期
在無形資產應用的早期,生產的產品較為新穎,市場上較少競爭對手,購買者願意支付的溢價也較高,此時轉讓無形資產,出讓方一般會要求較高的分成率。隨著市場逐漸成熟,競爭加劇,產品獲利能力下降,無形資產的超額收益逐漸消失,分成率也會降低。同時,無形資產的這個特徵也表明,無形資產價值的計算中,分成率不應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比例,而是逐漸衰減。
市場因素
#1、 許可範圍
無形資產具有地域性。這一方面體現在註冊申請時,無形資產的排他權利只有在獲得官方認可後才能生效。在轉讓無形資產時,地域也有重大影響。同樣的無形資產,在不同地域範圍有不同的應用產品、品牌影響力,也就有不同的轉讓價值。
#2、附加服務
無形資產不具有實體,不像實物資產一樣交付實物後便完成了交易。因此,無形資產的交易,既包括權利本身的轉讓,也包括相關的服務,人員培訓、技術指導、日常維護等,提供的服務不同,就有不同的交易價格。提供的附加服務越多,分成率也就越高。
#3、 雙方談判能力
即使其他因素完全一樣,交易雙方的談判能力,也對分成率有很大的影響。出讓方一般會採用比較樂觀的市場預測數據,抬高無形資產的價值;受讓方則傾向於保守謹慎,較多考慮無形資產應用中的不可預測因素,尤其是不利因素,並以此向轉讓方施壓,爭取一個更有利的交易價格。
五、分析和討論
目前對於無形資產的評估,基本都是直接測算其收益,所不同的只是採取的路線方法不同。其隱含的一個假設便是:企業擁有的所有無形資產都是真實的,有價值的,且無形資產組裡各項無形資產的重要性沒有特別大的區別。但現實中,部分企業出於種種原因申請、註冊了很多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價值的無形資產,這部分無形資產對企業收益並沒有真實的貢獻。鑑別這類無形資產,需要精通相關的行業知識。然而掌握了這些知識的專業人士,往往又對於財務、估值等了解不多,且不同行業涉及的無形資產之間有巨大的鴻溝,即使是同一個行業,不同的專家,對於同一項無形資產的價值判斷,可能也會存在很大差異。
這也是無形資產評估的核心問題以及難點之一,也是測算分成率的基石、前提之一。信息的不對稱,使得無形資產質押率遠遠低於實物資產,也妨礙了無形資產的交易。如2011年上海市資產評估協會調查了32個中小企業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的評估案例發現,其質押率僅為17%,而諸如房地產等有形資產的抵押率可達70%~80%. 這個問題,需要隨著無形資產評估理論與實踐的不斷發展才能得到解決。
無形資產評估,是世聯多年來耕耘的諸多專業服務領域之一。根據特定目的,遵循公允、法定標準和規程,運用適當方法,為諸多企業對商標、專利、專有技術等進行確認、計價和報告,為資產業務提供價值尺度。服務內容包括出資、交易、質押、法律訴訟、財務報告為目的、稅收、保險、管理和租賃。世聯的無形資產評估業務,也隨著中國無形資產交易的逐步成長而發展、壯大。
聲明:本文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