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報 首席記者 俞茜茜 通訊員 陳曉華 夏晨
年輕人打籃球時撞一下或摔一跤,本是稀鬆平常的事情,可31歲的鄭先生(化名)怎麼也沒想到,打球時意外摔了一跤,竟然疼得站不起來,兩條胳膊像有千萬隻螞蟻在爬,還感覺有火在燒,拳頭也握不攏。
這一摔難道是摔出了個「怪」毛病?
先天不足再加上後天過勞
意外一摔導致脊髓「出錯」
鄭先生在一家IT公司上班,平時工作比較忙,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對著電腦,經常一坐就是十幾個小時。
難得有空,他偶爾會約上朋友一起打籃球。今年四月的一個周末,鄭先生和朋友一起打球時意外摔了一跤,夥伴們原以為只是球賽時的一次正常摔地,正準備伸手去拉他,可他竟然疼得根本碰不得,倒在地上無法動彈,感覺兩隻手臂火辣辣的疼,好像有很多螞蟻在爬。
難道是骨折了?這一下把大家都嚇壞了,趕緊送到了浙江省人民醫院。急診醫生初步判斷是脊髓損傷,隨即聯繫了脊柱外科做進一步檢查。
浙江省人民醫院脊柱外科中心常務副主任金永明查看了鄭先生的頸椎磁共振,判斷他的情況是典型的頸脊髓中央管損傷綜合症。
大家知道,脊髓是人體內的信號通路,控制著人的感覺和運動。一旦脊髓出問題,就好比馬路上的信號燈出了錯,交通就亂了。而這種錯誤如果發生在人體內,人的大多運動能力就有可能喪失。
鄭先生這一摔,正是因為外力導致頸部過度拉伸,造成了脊髓的擠壓傷,把脊髓摔出了問題,需要儘快手術進行減壓。
經過仔細問診和觀察後,金永明副主任發現,打球摔傷只是「導火索」,還有先天不足和後天過勞這兩個因素作祟。
原來,檢查發現,鄭先生有先天發育性的頸椎管狹窄問題,通俗來說,他的頸椎管天生比普通人小一號,一旦發生外傷,他的脊髓更容易受傷。
其次,由於工作關係,他常常在電腦面前一坐就是十幾個小時,頸椎間盤也早早退變老化了,這次一摔,讓他本就脆弱的頸椎不堪一擊。
新技術另闢蹊徑
術後疼痛輕恢復快
鄭先生的頸椎減壓手術,如果按照傳統手術方案,需要剝離頸後部兩側的肌肉,並切除肌肉的附著點——棘突。
「做這類手術,就如同在一條布滿建築的大街上挖隧道一樣,傳統手術方法需要先拆除建築,再用挖掘機挖好隧道,這對建築和大街的破壞都是災難性的。」
為了避免「災難性的破壞」,金永明和團隊成員創新研發了新技術,整臺手術耗時僅需1小時左右,出血量僅50毫升,術後6小時,患者就可戴著頸託下床行走。
這種新技術和傳統技術相比,關鍵在於只需要通過剝離一側頸後部肌肉,在棘突根部離斷後將棘突、項韌帶和對側的頸後部肌肉完整推向對側。
手術結束後,對頸後部韌帶結構幾乎可以做到解剖重建,從而讓項韌帶和肌肉附著點得以完整保留,保證頸椎穩定性,也讓患者在術後疼痛更輕,恢復更快。
金永明主任介紹,「和傳統手術需要『大拆大建』的缺點相比,新技術就好比在大馬路的一邊挖了一條槽,然後在深部橫向開挖,這就能夠做到將建築和大街主體結構完整保留。」
鄭先生的手術很成功。前不久,他回醫院複查,檢查結果顯示恢復得很好。
目前,金永明主任團隊已經將這項新技術推廣到更多醫院和醫生群體中,讓更多患者得到更優化的治療。
頸椎退變疾病
呈年輕化趨勢
陳先生的頸椎管狹窄雖然有先天的原因,但後天的高強度伏案工作,也是讓頸椎退變加速老化的重要因素。
「頸椎退變疾病原本高發於五六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但是近年來,門診中發現逐漸呈年輕化趨勢。如今三四十歲中青年人群,發生頸椎退變疾病的並不罕見。」
金永明主任說,這主要因為現在年輕人長時間低頭對著電腦、手機,導致頸椎間盤突出、老化。長期下來,會導致頸椎管容積狹窄,一旦發生外力作用,比如車子追尾、摔跤等,都可能導致脊髓損傷。
「我們還接診過一些患者,坐過山車時頭部猛的往後仰,引起頸椎損傷;還有一些患者因為頸椎不適,到按摩店按摩正骨,結果按摩師手法不對用力過猛,把頸椎按壞了。類似這樣的患者,輕則出現上肢麻木,嚴重的可能會導致上肢或四肢癱瘓。」
金永明主任提醒,要想頸椎負擔小,平時習慣要養好。他建議:
(1)在睡覺時,仰臥位頸部應枕在枕頭上,不能懸空,使頭部保持略後仰,高度依據個人情況而定,一般為10~16cm。這樣,枕頭的支點與頸背部弧度相適應,才能襯託頸曲,以保持正常的生理曲線狀態。側臥位時,仍應將頸部置於枕頭中間凹陷處,使枕頭的支點位於頸側部的中央處,整個枕頭的高度,應將使枕頭與肩同高。
(2)在坐姿上,要儘可能保持自然端坐位,調節桌、椅之間的高度比例,避免頭頸部過度後仰或前傾、前屈,使頭、頸、肩、胸保持正常生理曲線。
(3)在工作一段時間後,一般在30分鐘左右,讓頭頸部向另一方向轉動進行相反方向轉動時宜輕柔、緩慢,在短時間內重複數次,以達到該方向的最大運動範圍為佳。
(4)避免看書、看電視時倚著沙發,或半躺半靠在床頭;體育活動之前,應進行較充分的準備活動,防止頸椎及其它部位的外傷。冬季應注意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