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機兵防衛圈點評 你想的科幻元素這裡都有

2020-12-06 蠶豆網評測

關於未來世界,相信很多人都幻想過,而很多小說,電影,遊戲也都為大家構建了很多幻想中的科幻未來世界。今天為大家介紹一款背景設定為未來科幻的遊戲,《十三機兵防衛圈》是「後太空漫遊」時代的科幻集大成者。關於科幻元素,有高手做了總結:「遇事不決,量子力學;解釋不通,穿越時空;篇幅不夠,平行宇宙;定律不足,高維人族。」這些元素在《十三機兵防衛圈》中都有出現,一起來看看吧。

十三機兵防衛圈 探索人類存在的意義

科幻作品自誕生以來,經過數代人上百年的積累,已經成為一個成熟的藝術類別。後人在前人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令科幻作品在今天,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盛況。《十三機兵防衛圈》也是這樣一部作品,故事中所涉及的諸多元素,在現實中幾乎都可以找到參照,所採用的敘事手法也有先例,而故事所升華的主題,也沒有超出「太空漫遊」的範疇。

比如,遊戲中的三足機械怪獸,可以聯想到1898年的科幻小說《星際戰爭》。AI在人類所生活的「扇區」內,可以幻化為不同外形,形如《51區》裡的外星人。香草社作品少不了的「開車」橋段,和《頭號玩家》裡虛擬世界拍拖橋段如出一轍。可以說,只要你看過的科幻作品足夠多,在《十三機兵防衛圈》中,就能找到足夠多的梗。

科幻的一大依託是科學。自第三次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處在一個平穩發展的階段,國際社會對下一次工業革命的預測,普遍認為在未來30年之內。而在今天,我們處在享受第三次工業革命科技成果、並對前沿科技有所預期的時代。比如日益高度發達的交通網,以及尚未投入實際應用的無人駕駛。處在這一時代下的科幻作品,其中一個表象功能即是對近未來科技的預期。於是我們看到,在《十三機兵防衛圈》所描述的未來世界中,無人駕駛已經實現,自動化生產已經成熟,機械已經接管了大部分的社會勞動。而這些,符合當下對未來世界的合理預期。

在劇情表現形式上,《十三機兵防衛圈》採用了多角色、多視角並行的另類表現手法,每一名角色都可以稱之為主角。通過十五名少男少女各自的視角,以及各個角色在主線劇情中交叉互動,玩家可以抽絲剝繭般地不斷接近故事真相。而大量倒敘、插敘的運用,讓玩家不斷在發現問題、解答問題間循環,線索設計巧妙,懸念引人入勝。

提到線索,玩家本身處在上帝視角,而角色則處在事件中心,隨著劇情出現的線索有真有假。但正因為玩家處在上帝視角,可以看到角色們所看不到的更多線索,這就帶來了全新的推理樂趣。隨著線索不斷增多,玩家會不斷懷疑某些線索的真實性,有經驗的科幻迷大概在中盤即能猜測出事件的大致真相,而這也側面證明了劇情設計極為巧妙,基本實現了邏輯自洽。

多角色並行展開故事,如何避免不同角色之間雷同,顯得尤為重要。《十三機兵防衛圈》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首先,可用角色雖然多達十五名,但在劇情中所處的主次位置有異,詳表主要角色、略表次要角色,做到了主次分明。比如鞍部十郎篇和藥師寺惠篇所佔篇幅較大,尤其是鞍部十郎篇,在線索設置、劇情反轉、劇情分支豐富程度上都極為出色。而某些角色,則會出現進度從50%直接跳到100%的情況,並未因十五名主角而平均分配劇情比重。這一取捨,從根本上保證了《十三機兵防衛圈》出色的劇本質量。

其次,編劇儘量避免了因多線敘事導致劇透。因為不同角色在時間線中所處的位置各不相同,如果放任玩家齊頭並進展開劇情,無疑會令整個敘事時空錯亂。因此不同角色在劇情進度上會相互影響,主線劇情進度又受到崩壞篇的限制,總體而言會與時間線的推進保持一致。這樣玩家雖然是在多個視角下體會故事,但仍然能避免可能帶來的大量劇透。在此基礎上,不同角色視角下展開的故事,最終會收束到統一的結局中,沒有出現失控的情況,編劇對劇情的把控能力爐火純青。

同時,針對不同性格的角色,圍繞其展開的故事風格迥異。在這裡可以稍微介紹下緒方稔二篇和鄉登蓮也篇,以窺豹一斑。緒方稔二篇在劇情展開上,帶有《恐怖遊輪》式的循環往復,在不斷上演的循環中逐漸接近事情的真相。而其情感落腳點及演繹風格,又帶有《大話西遊》式的無釐頭,只是這裡,紫霞等來了她的至尊寶。

鄉登蓮也篇也可稱之為推理真相篇,作為最後一個解封的故事線,玩家心中的種種疑惑都將在此得到解答。鄉登蓮也本人堪稱最強大腦,通過有限的資料與大膽假設,推理出世界的真相,促成了「最後的賭局」,於是又到了喜聞樂見的「賭國運」時刻。

諸如此類,每一名角色展開的故事,都會帶給玩家不一樣的體驗,頗有一種亂花漸欲迷人眼的風採。

在敘事風格與技巧上,《十三機兵防衛圈》從一而終,倒敘、插敘貫穿全篇。然而面對眾多角色延伸出來的大量故事線,反覆上演的倒敘插敘終究會感到審美疲勞。部分劇情原本可以很快講明白,但因為這一表現形式的限制,反而造成了故弄玄虛、捨近求遠之感。好在玩家可以對劇情進行快進,加快敘事節奏。

另一方面,多名角色多視角展開故事,客觀上造成了不同故事線之間的割裂感。一名角色的劇情正看得興起,但是被強制中斷,只能轉而探索其他角色。等解封之後再回來重新開啟進度,不管是情感還是記憶都被割裂了,代入感出現一定斷層。

尤為嚴重的是,在精彩的劇情演繹下,戰鬥部分變得可有可無,甚至於進行戰鬥的最大動力變成了推進劇情。官方強行將劇情與戰鬥做了切割,分成追憶篇與崩壞篇,算是一種偷懶,或者說戰鬥部分是額外贈送的。

戰鬥模式本質上是一場又一場的塔防戰,所有單位在地圖上都以難以分辨的色塊存在,毫無建模可言。而敵人基本上只會隨著關卡提升數值,戰鬥模式缺乏變化。這可能是因為資金緊張的原因而做出的妥協,和精彩的劇情比較起來,戰鬥體驗堪稱雞肋。

相比起乏善可陳的塔防戰,戰鬥中的劇情對話才是玩家關注的重點。甚至將戰鬥部分從遊戲中刪除,只保留劇情內容,並不會十分影響遊戲體驗,有可能還會更好。

之所以《十三機兵防衛圈》稱得上是「後太空漫遊」時代科幻集大成者,除了上面所列因素外,更因為這部作品沒有沉溺於對科技的種種幻想,而是回歸到了最為樸素的一個哲學命題——人類存在的意義。

在日趨成熟的娛樂產業中,我們已經很少能夠在科幻作品中,看到對人類存在意義的探討。大部分作品對科幻的描述,都處在點到即止的程度,拿商業電影來說,為了討好更大規模的觀影群體,由特效堆砌的商業大片成為主流。遊戲領域也同樣如此,一方面,為了充分保證遊戲性,科技往往被用來服務於強化角色。另一方面,拋開表現形式,科技可以等同於魔法、超能力,並非無可替代。在《十三機兵防衛圈》中也有這樣一句話,當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其表現形式無異於魔法。

而《十三機兵防衛圈》強就強在透過科幻這一形式,更進一步探究科技對人類的意義。尤為難能可貴的是,其所採取的視角,沒有受限於西方哲學體系,反而將東方文化基因巧妙地融入其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創想,無疑是對「克隆」和「輪迴」的重新解讀。我想當我將這兩個詞語放在一起的時候,已經無需再做具體而微的解釋,觀眾也能心領神會,這也避免了進一步的劇透。

克隆,無疑是未來會被充分利用的偉大科技,輪迴又是人類對自身存在形式的思考,以輪迴的視角看待複製人,人甚至達到了「神」的層次,擁有了造物主的至高能力。在這一觀念下,身為複製人的十五名少男少女,其存在的意義已經超出了克隆本身。而這,就是《十三機兵防衛圈》所要探討的哲學範疇,是對既有科幻充滿想像力的推陳出新。

頗為令人驚喜的是,《十三機兵防衛圈》在通過輪迴對世界進行重製的設定下,劇情呈現出類似於《彗星來的那一夜》的思辨——在可能存在的無數個未來中,總有一個是人類認為的美好未來。但現實往往是,最初看似美好的未來,卻反會將人類推向深淵。

《十三機兵防衛圈》裡,人類研製AI、納米科技的本意是服務於人類社會。然而事與願違,人類最後的火種卻被AI反噬,計劃遭到破壞。但是,《十三機兵防衛圈》仍以最大的善意積極樂觀地看待AI,複製人和AI實現了攜手並進,共同創造新的世界。而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恰恰是人類本身的意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關鍵在於人永遠不能迷失自我,這暗合了康德的哲學思想:「人是目的,而非工具。」複製人與AI不是服務於人類的工具,而是人類存在的目的,我想,這也是《十三機兵防衛圈》所要傳達的理念之一。

人的欲望無窮盡,賦予AI智慧是科學家們孜孜不倦的追求,人類渴望成為造物主。在《十三機兵防衛圈》中,擁有自主意識的AI不僅擁有感情、會撒謊、會被騙,甚至於會對人類的未來進行規劃。人類與AI也不再是簡單的造物主與工具的關係,甚至會產生超脫於物質以上的情感。尤為巧妙的是,這種充滿幻想與未知的情感,在編劇的精心設計下,令玩家出現了感同身受的體會。

在劇情末尾的「後日談」中,當NPC美和子再度出現,我全篇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淚點隨之出現。大部分的劇情中,美和子都是作為「工具人」而存在,扮演著調節氣氛的喜劇角色。事實上她本身的確是工具人——AI。但對於觀眾而言,在未得知真相前,她的存在就是人,她擁有人類所具備的一切情感。在得知真相後,觀眾希望她可以成為人,對她的感情不但沒有減弱,反而更為強烈。事實上,劇中的角色們也是這麼希望的。在這一刻,觀眾和角色之間產生了共情,而這份情感牽連的雙方是人類與AI,立意深遠。

相比較於傳統意義上的災難、末世作品,《十三機兵防衛圈》將「希望」放在了全篇的最後。劇情沒有明確展示出人類的未來,而是通過主角們的一言一行,帶給觀眾以生的希望。這和《流浪地球》裡的一句臺詞相映成輝:「希望,是這個時代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

劇情中,東雲因對人類失去希望,引發了一系列危機。而人們又因對未來充滿希望,成功化解了危機,迎來嶄新的世界。科幻映襯著現實,人類存在的意義就在於此。對於玩家而言,在遊戲末尾字幕出現時,希望就已經盈上心頭。

十五名複製人如同伊甸園裡的亞當與夏娃,不僅傳承了人類的歷史,也延續了人類的希望。他們體驗了人類的生存足跡,學會了人類的思考方式,並希望將生命延續下去。

至於希望究竟能否實現?《十三機兵防衛圈》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但我想這已經不重要了。

優點

當代科幻集大成者

劇本精彩,分支巧妙

升華了人與科技的關係

涉及到的哲學思辨頗具深度

不足

過多使用倒敘、插敘造成審美疲勞

戰鬥部分乏善可陳

(責任編輯:珂珂)

相關焦點

  • 歐美《十三機兵防衛圈》「世界末日」預告片公布
    《十三機兵防衛圈》是香草社備受好評的RTS冒險遊戲,這款遊戲即將於9月22日登陸歐美地區,官方公布了一段歐美版《十三機兵防衛圈》的新預告片,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十三機兵防衛圈》新怪獸介紹
    近日,Atlus官方公開了《十三機兵防衛圈》一些敵方怪獸的介紹內容,一起來了解一下此次官方透露的細節內容。目前官方透露的第一種怪獸名為「吉莫拉」,身高約為35米,是一種巨型怪物,由於裝甲非常厚,玩家需要使用近戰攻擊來擊殺這種怪物。
  • 《十三機兵防衛圈》IGN評分8分:獨特故事載體的視覺盛宴
    遊戲名稱:十三機兵防衛圈英文名稱:13 Sentinels:Aegis遊戲類型:冒險遊戲遊戲製作:Vanillaware Ltd.遊戲發行:Atlus遊戲平臺:Play Station 4發售時間:2019-11-28(日本地區) 2020-03-19(繁體中文版) 2020-9-22(歐美地區)IGN在今日給出了《十三機兵防衛圈》的評價,他們對該遊戲的評分為8分,並稱香草社有著獨特的故事講述技巧,在此之上,給玩家們帶來了一場視覺盛宴。
  • 當我在玩十三機兵防衛圈的時候,我在想什麼(中)
    十郎見狀神色變得慌張,他似乎和三浦有某種關係。拉扯中他手上發出藍色的光,巨大的機兵憑空出現,惹得路人側目。」哎,你怎麼就把那種東西召喚出來了。快點弄回去!「一直跟著十郎的竹馬阿柴突然這麼說。「算了,你還是休息一下吧。」看十郎沒有反應,阿柴嘆了口氣,似乎做了什麼,十郎陷入了昏迷。這就是十郎序章的劇情。大概用了十幾分鐘吧。當時看到這裡我眼珠子都要掉了。
  • 基於《十三機兵防衛圈》的音頻整合設計理念及工程分享
    人的大腦中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十分複雜運算來解析客觀世界中的數據。所以,我們在實現遊戲音頻設計理念前,需要先了解我們的聽覺。在本文中,我將與大家分享日本知名遊戲音頻設計師金子老師參與的《十三機兵防衛圈》中的設計思路給我帶來的啟發,並試圖探索從已知的人體生理心裡科學現象中來引導遊戲聲音設計的方向。希望以此來引出更多的技術上的探討。
  • 白巖松點評河北「反殺案」:讓正當防衛者不受委屈
    無論夫妻之間有什麼矛盾,孩子是無辜的,彼此尊重、好聚好散,並且給孩子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是父母最應該慎重考慮的問題。 【關鍵詞】正當防衛 據CCTV-13新聞頻道《新聞周刊》26日報導:因拒絕男青年王磊的追求,小菲遭受了幾個月的跟蹤、騷擾,更被恐嚇「不在一起就殺你全家」。
  • Kotaku2020年度優秀遊戲評選Top12 每一款都不可錯過
    《十三機兵防衛圈》以13位主角的視角來講述故事的發展。《十三機兵防衛圈》的故事背景設定在現代的日本,而在一場名為「那一天(that day)」的事件後絕望席捲了整個區域。然而,初生牛犢不怕虎,一位名叫「鞍部十郎」的男孩站了出來並發起了反擊。
  • 【元素分析儀知識匯總】你想了解的所有元素分析儀,都在這裡了
    元素分析儀有三個優勢:    ① 準確性:元素分析儀得到的數據需確保是真是可靠,以進行下一步實驗的操作與數據使用;    ② 高效性:元素分析儀具有高效性,分析快速,保證了高效的工作效率;    ③ 持久性:使用元素分析儀可以很好地開展分析工作,在分析完一項任務之後能夠快速的開展下一項任務的分析,保證了分析任務的持久性。
  • 又有軍體賽事可看了!從大重力到槓上飛,你想看的這裡都有
    有木有首都閱兵的即視感?再看看「兵哥哥」的開幕式都有啥花樣!威風鑼鼓威風鑼鼓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臨汾一帶,是一種流傳廣泛的民間藝術,它屬於打擊樂器的合奏形式,由於擊奏多姿、威武雄壯,所以稱之為威風鑼鼓。刺殺操刺殺操是我軍的傳統表演項目,是近戰殲敵的重要手段,實戰性極強。
  • 科幻名家:重慶有太多的科幻元素可挖掘
    重慶日報訊 (記者 王麗)10月25日,作為第十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的「開胃前菜」,首屆重慶科幻論壇舉行。著名科幻作家王晉康、董仁威、韓松等圍繞「重慶科幻史話」「賽博朋克重慶」「都市文化與科幻」等話題,分享他們的經驗和見解。「重慶有著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的獨特魅力,為科幻寫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
  • 喜劇科幻大片《第五元素》,呂克·貝松帶你嗨翻天
    《第五元素》這部電影是97年上映的科幻片,這部科幻片並不是很科幻,但卻足夠嘻哈搞笑。《第五元素》科幻外衣下潛藏著對於機械工業汙染以及自然保護的強調,少有的科幻元素卻能足夠展現300年後的世界。嘻哈科幻大片《第五元素》《第五元素》這部電影是由法國著名導演呂克·貝松執導,布魯斯·威利斯、加裡·奧德曼、伊安·霍姆和米拉·喬沃維奇等聯袂出演,1997年哥倫比亞影片公司出品。
  • E3 2018《正當防衛4》:前所未見的物理引擎
    全新的《正當防衛4》不僅豐富了之前玩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Avalanche Studios的開發者們真的重塑了這款遊戲! 我們甚至見到了龍捲風! 他們放棄了多年來一直沿用的遊戲引擎,轉而使用了更加強大的APEX引擎。這使得遊戲擁有了更加真實的物理渲染、畫風,以及全新的動畫系統。雖然筆者沒能親手試玩到這款遊戲,但我們觀看了開發團隊在PC上的實機演示。
  • 連高考試題都充滿了科幻元素,你的孩子還沒讀過科幻小說嗎?
    今天想向大家介紹一下「科幻小說」。什麼是科幻小說呢?科幻小說,即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其內容交織著科學事實和預見、想像。Part3趕快想一想我的孩子有沒有接觸過科幻?嗯——之前愛聽的《新黑貓警長》,裡面有穿越回到童年、有新型智能玩具,我覺得算和科幻有關吧。
  • 生剝蛇、跳火障、PK男兵……「特戰玫瑰」的訓練畫風,你想看嗎
    ,每一滴汗水都是奮鬥的見證,每一處傷疤都是榮譽的勳章,這裡可以接受弱者,但是絕對不能容忍不思進取者。」▲武裝5公裡 ▲制服男兵 把特戰元素融入到魔鬼周的每一個細節,突出特種作戰思維,狠到極致、苦到極致,才能練強心態、練硬本領。
  • 《核心元素》:給海外市場做一款科幻手遊
    當獵戶座、阿基森星系、梅裡人、機甲、指揮艦、X元素、神經元素這些詞彙出現在一起時,你第一時間會想到什麼?至少我的第一反應是《異形》《星際迷航》《第三類接觸》《星際穿越》這些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好萊塢科幻大片。但是在北京的一個初創公司裡,有25個人想把這些元素攢成一個「真正的科幻手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