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的詞彙量,你常用的詞語,就是你認知世界的邊界,你的語言體系,就會暴露你的階級和認知段位。
這句話上個星期聽到的,當時那位老師舉了一個例子,小學生知道的詞彙量並不多,你和小學生說「機會成本」、「模型」、「指數增長」,小學生大概是不懂的。
換而言之,你和60後或者70後說「區塊鏈」、「比特幣」、「理財投資」,他們也不明白,只會用「傳銷」這兩個字來解釋。
聽完後我就想起了一件往事,以前只會覺得好笑,但是如今…
我的工作是卡車貨車維修,維修行業的學歷普遍都是初中畢業或者初中沒畢業。
兩三年前,有一輛外地車輛在廠附近趴窩了,我和同事一起去搶修拖回來。
同事問我,這個牌照上的「盧」是哪裡的?
我當時就笑著告訴他,這是「滬」,是上海市的簡稱。
當時覺得同事挺可笑又挺可悲的,如今想想卻覺得自己挺可笑也挺可悲的。
我和他都未曾與文字代表的實物發生過接觸,這就是我覺得自己可笑可悲的地方。
人類會發出聲音,漸漸的人類創造了符號,人類能夠故意用符號去代表一樣東西,或者是用一樣東西去代表另一樣東西,這個過程就是「象徵化過程」。
例如「滬」是代表了上海,滬就是一個符號,但是這個符號真的能夠代表它所代表的地區嗎?
某種意義上,我們都活在兩個世界裡。
第一個世界是真實的世界,環繞在我們的周圍,是由我們直接認識的事物組成的。
例如我們真正親身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一些事物,所以它非常的小。
這個叫「外向世界」,我喜歡解釋成外部接觸世界,即我們從生下來開始就接觸到的外部世界。就像井底之蛙一樣,只有井底周圍這麼大,這就是它的「外向世界」,燕子說的天之高遠和地之遼闊,對它而言都是虛無縹緲之地。
另外一個世界則是「言辭世界」,即通過言辭學到的世界。例如從學校、報紙、書籍、談話、電視、電影等一系列,通過語言文字這一媒介得到的知識世界。
歷史知識都是從語言文字中得來的,百家爭鳴、戰國七雄、秦二世而亡、強漢盛唐等這些都是通過別人的語言或者是書籍中得到的。
一個人的「言辭世界」和「外放世界」。
書中說,言辭世界和外向世界的關係,就像地圖和它假定代表地域之間的關係一樣。
一個孩子逐漸長大成人,如果他腦子裡的言辭世界,和他在日益增多的經驗中所接觸到的外向世界相差並不太多的話,他就不會有太大的危險。
因為在他「外放世界」和「言辭世界」重合時,他已經有了準備,他知道對什麼可以多期望一些,對什麼可以少期望一些,他不會感受到驚愕和痛心。
但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言辭世界」中的地域是錯的,和「外放世界」完全重合不了,他就會不斷的遇到麻煩。
因為他的「言辭世界」與現實脫節的過於嚴重,他適應不了實際情況。
如果「外放世界」是現實地圖,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慢慢摸索接觸不斷前行之後的認知。
那麼「言辭世界」就是我們腦海中的地圖,腦海中的地圖如果不正確,無論它再好看再漂亮再大,對摸索接觸不斷前行的我們都毫無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