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海狗日常都是海裡獨來獨往,僅在繁殖和換毛的時候聚集,並沒有什麼社交本領。雄性利用體型差異,在爭奪配偶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強霸的行為,有時候還會造成偶然的種間雜交。極端的情況是,那些剛剛成年卻還沒有爭到交配權利的年輕雄性,會在欲望的驅使下作出更離奇的行為。比如,去打企鵝的主意。
南喬治亞海灘,一隻年輕雄性南極海狗和大群王企鵝(Aptenodytes patagonicus)在一起。圖片:紫鷸
2014年,各媒體大量轉載了「海豹性侵企鵝」這個話題。遺憾的是,媒體又弄錯了,這裡的「海豹」是我們今天的主角。自2006年普利托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Pretoria)的研究者在南非與南極洲之間的馬裡恩島(Marion Island)上報導了第一例年輕的南極海狗做出此類行為後,在該島上的後續觀察中,他們又分別在2008、2010和2012年發現了三起類似事件,其中一例還以南極海狗吃掉可憐的王企鵝結束。這些案例的共同點是施暴者都是屬於同一個年齡段。
正在和王企鵝不可描述的南極海狗。圖片:Haddad / Polar Biology(2015)
左劃可看在海灘上捕食王企鵝的南極海狗,重口預警。圖片來源見水印
雖然南極海狗最愛吃磷蝦,但根據當時條件有機會能抓住什麼也都吃。不過它一般是在水裡捕魚,只有偶爾才抓企鵝吃。馬裡恩島是一個面積不大的火山島,奇特的是那裡的一些南極海狗已經開始養成在海灘上捕食王企鵝的習慣。發布性侵事件論文的作者們認為,這段與捕食無關的過程也許是海狗感到能獲取更多獎賞而習得的新行為。不過,他們承認這也可能只是小島上近年來南極海狗數量變多從而更多年輕雄性沒有配偶造成的,畢竟這是極端的孤立事件,還難以全面理解。
我不禁擔憂,未來南極海狗們將會怎樣?
南極大磷蝦Euphausia superba才是南極許多故事背後的真正主角。圖片:紫鷸
或許我們應該更加關注海狗們的主流食物磷蝦。數十年的監測數據表明,包括厄爾尼諾和南極濤動(Antarctic Oscillation)在內的氣候振蕩決定著海狗們繁殖的島嶼附近的磷蝦供應量。在南喬治亞,隨著近二十多年水溫的上升,磷蝦減少,研究者發現新生的南極海狗體重在下降,而雌性加入繁殖群的門檻變得更高:需要更好的體魄、更高的等位基因多樣性和更大年齡才能做母親。明顯的選擇壓讓許多不夠格的雌性不能成功繁殖,而南極海狗的婚配方式卻不能保證繁殖成功者的下一代和她們的母親一樣優質,因此整個種群出現了衰退。這竟然又是一個需要演化速度追上氣候變化的故事!
寫到這裡,地球生態系統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複雜性讓我感到渺小。一個物種的存在,並不是為了給我們貢獻萌圖、談資或者利益。如果只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衡量自然,缺乏全面客觀的認識,眼前它們的野蠻、從前他們的野蠻,我們與之又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