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傅文婧9月8日報導:兒時推開窗抬頭就能看到的璀璨星空,如今已經是難得一見了,其根源就在越來越嚴重的夜間光汙染。今年,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的一群學生利用暑假時間,開展了「尋找璀璨星空--上海城市光汙染調研」社會實踐專題活動,進行了一系列的調研和實地考察。
    在此次調研中,實踐團分別在南匯嘴觀海公園、滴水湖觀景臺和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這三個有代表性的地點進行了戶外觀測;同時,結合上海天文臺佘山觀測站1.56米天文望遠鏡從1994年開始累積的觀測數據,定量分析城市光汙染20幾年來的發展歷史,從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來分析城市光汙染問題。
    光汙染:人類健康的隱形殺手
    對於夜間光汙染的危害,公眾還沒有形成普遍認知,這與光汙染本身的特性有關——無汙染物殘留、無顯著症狀,一些專家把光汙染稱為健康的「隱形殺手」。當前,過度的城市亮化工程已經成為嚴重的環境公害,不僅會影響公民生理心理健康、城市生態環境和天文觀測等科研項目,也與城市綠色發展的規劃相矛盾。
    目前國際上已有不少組織,如:國際照明委員會 、國際暗夜協會 、國際天文學會等呼籲公眾對光汙染引起重視,倡導學者對光汙染及其危害深入研討。但由於缺乏指導性的研究數據導致光汙染的防治止步於指引、倡導型文件,鮮有明確的法律來控制夜間光汙染。
    作為一個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難以避免的一個問題,如何平衡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如何合理規劃夜景燈光和照明設施的使用,如何建立光汙染整治的標準,是需要不斷在實踐中探索、思考的。
    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師生一直持續關注城市光汙染問題。多年來,學院每年都組織學生前往上海天文臺佘山觀測站參觀學習。去年,學院實踐團奔赴雲南天文臺和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今年,為了定量認識上海光汙染情況,物理與天文學院天文系劉成則副研究員和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邵正義研究員為實踐團隊成員開展了光汙染數據分析指導培訓。邵正義老師向實踐團成員重點介紹了1.56米望遠鏡積累的20多年的觀測數據,以及如何對這些觀測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通過測量夜天光亮度來反映光汙染情況。在邵老師的指導下,實踐團對佘山觀測站1994年至今的數據進行了篩選、處理,通過恆星亮度,對光汙染程度進行了定標,並進一步分析得到了光汙染在過去20餘年的變化趨勢。
    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積極科普回饋社會
    多年的實踐中,物理與天文學院師生團隊走訪了上海天文臺佘山觀測站、貴州射電天文臺、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雲南天文臺等觀測臺址,實踐歷時500餘小時,總計覆蓋1000餘人次。今年,經過充分前期準備,實踐團於8月1日至3日分別赴南匯嘴觀海公園(上海最佳的觀星地點之一)和滴水湖(近即將開放的上海天文館)開展戶外觀測活動。團員分工合作,在不同赤經、赤緯中選取可見度較好的天體,通過專業設備拍攝星空照片以備後續光汙染測量。同時,為了對比研究不同經濟發達程度地區的光汙染情況,實踐團於8月17日前往位於市中心的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再次進行觀測。實踐過程均在野外通宵觀測,同學們採取分組輪流值班的方式值夜觀測。
    在天文觀測的同時,實踐團也開展了小型的「路邊天文」活動。團隊在活動區一側另設小型望遠鏡,供有興趣的路人使用,並向公眾普及介紹光汙染的基本知識及其影響。除普通遊客駐足觀看外,不時有天文愛好者主動前來與團員探討天文知識,交流上海光汙染的情況。在交流中,實踐團得知,許多市民都對星空充滿了興趣,但平時難有機會欣賞到夜空的魅力。
    9月3日,物理與天文學院舉行了「尋找璀璨星空--上海城市光汙染調研」研討會。社會實踐團團員向到場的嘉賓、老師與同學就社會實踐情況進行了匯報,就上海光汙染的治理與改善措施進行了諮詢和討論,並聽取了與會專家的意見與建議。
    上海市人大代表許麗萍總工程師,上海市政協委員張文明教授,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熊競研究員等專家對實踐成果表達了肯定。與會專家希望實踐團在今後能夠通過多學科的交叉,將城市光汙染研究的課題做得更廣更深,不僅僅從「看星星」的角度來看地上的光汙染問題,還要從城市管理、生命科學等角度來提出切實的光汙染治理建議,為光汙染這個意義重大的課題添上屬於自己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