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注意到了嗎?我們頭頂的星空,正在慢慢地消失。
身處於城市中的你,有多久沒親眼目睹過漫天繁星了?兒時伸手便可觸及的星空,為何離我們越來越遠?
其實,星星一直都在,那究竟是什麼蒙蔽了我們的雙眼,以至於尋找不到它們的蹤跡了呢?
這是一張由義大利光汙染研究所與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總署繪製的全球光汙染地圖,以不同色基區分各地受光汙染的影響程度。
它們多集中於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大部分來自於城市中的街燈、建築外牆的裝飾性光源以及發光廣告牌等人造光源。正是這些光汙染,使得夜空背景越來越亮,降低了天體在夜空中的對比度。
業餘天文學中,我們常用波爾特暗空分類法,量化光汙染對天文觀測的幹擾程度。其細分為9個等級,等級越高,受光汙染影響越大,越難看到黯淡的天體。
光汙染正實打實地影響著人類探索星空的腳步。
在南京紫金山上的各個望遠鏡,因為夜天光變亮,已經幾乎放棄了科研任務。雲南天文臺所在的鳳凰山,其周遭燈光的亮度,已經是30年前的7-8倍。而中國最大的實測天體物理基地,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儘管深藏在燕山主峰南麓,但隨著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不斷擴大,以及興隆當地的發展,光汙染問題也不可避免。
即使城市化的進程不可逆轉,但人類依舊在為了阻止光汙染的擴散做著不懈的努力。1988年,國際暗夜協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成立,成為我國首批被國際組織認可的暗夜保護地,這些舉措無疑是在為留住僅存的夜空而不懈努力。
陳如康德所言,「有兩種東西總能深深地震撼我們的心靈,一個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準則,而另一個就是我們頭頂燦爛的星空。」
或許只有在親眼目睹那絢麗繁星之後,才能喚醒人們對暗夜的保護意識。
喜歡本文的話,不要忘記點讚收藏加關注,我們一起探索更多知識。
本文為作者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