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熱生輝 再鑄輝煌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科院是從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的公益性研究機構。歷經五十年的發展,已建設成為學科門類齊全、人才優勢明顯的國家級綜合性水利水電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中心。我院現有971名離退休職工,其中有科研技術人員 586 名(院士3人、教授級高工188 人、高工 210人、工程師及相當職稱 158 人、助工27人),我院的老專家、老知識分子長期從事水利水電科研工作,把一生都奉獻給了水利事業。他們理想信念堅定,政治覺悟較高,具有豐富的智慧經驗、崇高的精神風範和優良的傳統作風。在科研、管理等方面人才薈萃,是一個豐富的人才資源庫。不少人是各個專業學科的領軍人物,他們離退休以後,仍然關心黨的事業和人民的利益,關心水利事業和水科院的發展,願意繼續發揮餘熱為水利水電科研的可持續發展作出新的貢獻。我院歷來重視發揮老同志在科研工作中的作用,積極為老同志創造條件,提供機會,利用他們時間相對寬裕,具有經驗、威望、時空和人脈等方面的優勢,讓老同志發揮餘熱和潛能,使他們真正做到老有所為,繼續為水利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一、成立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為"老有所為"提供平臺
我院於1991年就成立了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以下簡稱協會),院裡在財力、物力等方面給予協會大力的支持,為離退休老同志"老有所為",在科研工作中發揮餘熱提供平臺。分管科研的賈金生副院長專門召集院有關職能部門和協會負責人參加的會議,對協會工作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專題研究,並提出解決的辦法。鼓勵各研究所(中心)與協會合作,共同開拓市場。協會工作中遇到困難由主管院長或科研業務處協調,協會承擔的項目可以使用中國水科院的資質。為加強對協會的指導,院裡還安排離退休職工處的處長擔任協會的理事,參與協會的領導工作;在南北院分別為協會提供辦公場所,為協會提供了物質和組織上的保障。
協會充分發揮老科技人員的作用,積極開展科技開發、科技諮詢、科技服務、技術轉讓"四技"活動。截至2009年底,協會註冊會員人數由最初的57人發展到303人。佔全院退休科技人員的51.5%(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41人,高級工程師及相當職稱的96人,工程師及相當職稱的62人,其他4人)。其中,有近百人現仍被各研究所、中心、企業回聘。
協會積極組織老同志開展各種科技諮詢服務。協會作為經濟獨立核算單位,不以盈利為目的,通過多種形式,為會員創造條件和做好服務,使會員在積極為水利事業作出貢獻的同時,取得相應的酬勞,增加了收入。2009年在院的大力支持幫助下,經過全體會員的積極努力,工作服務面有了新的拓展。全年對外籤訂科技諮詢服務合同項目共34項,合同金額合計320萬元。科技諮詢項目有:內蒙古登口揚水站灌區節水工程改造,重慶市玉淮水庫擴建工程主壩應力計算分析,瀾滄江大華橋水電站水庫區堆積體穩定計算,白山水電站拱壩抗震動力分析研究,黃河--韓城--候馬鐵路工程對當地文物的震動影響分析評價,小灣水電站拱壩設計研究,二灘水電站大壩震動觀測系統改造,陝西煤礦建設公司管件設備廠鼓風網強度設計研究等。
五年來,協會對外籤訂科技合同202項,完成合同額1100多萬元,上交稅費73萬餘元。老科技工作者積極努力,勤奮工作,高質量的完成了許多重要的科技項目。這些項目都得到了委託單位的好評,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張恭肅教授主持的遼寧紅沿口核電廠區域可能最大降水量的研究成果,對核電廠的選址具有決定意義; 李小佩教授對核工業核燃料後處理廠甘肅廠址安全選擇,進行了科學研究,保障了該地區的安全; 楊柄教授主持的華北海河流域地區節水和高效用水技術規劃措施項目,對少雨乾旱地區人民的生活用水規劃,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為不斷更新知識,了解國內外科研領域的新動態,協會還經常組織會員參加各種學習。2009年有40多人參加了北京老科學技術工作者總會和中國科學院聯合舉辦的多項科普工作報告會,使老同志進一步拓寬了視野,獲得了新的知識。
協會每年召開會員代表大會,聽取理事會的工作總結報告。2009年理事會換屆改選,選舉產生了第五屆理事會,本著理事逐步年輕化的精神,理事會更新了七位相對較年輕的理事,更替比率佔理事成員總數的54%。在院裡的支持下,協會將繼續開拓思路,拓寬科技諮詢的業務面,組織老科技工作者開展科研工作,爭取更好的服務效益,保質保量完成好各項工作任務。
二、建立健全制度,為老同志發揮餘熱提供組織保障
為發揮老同志的作用,我院制訂了有關離退休老同志回聘制度,為老同志在科研工作中發揮餘熱,提供組織保障。我院每年都回聘一百多名老科技工作者(2010年各所回聘85人、各企業回聘50餘人)。長期以來,這些老專家們一直奮戰在科研第一線,為水利水電科研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院裡聘任四位老專家擔任院副總工,院總工辦組織何紹苓、蔣國澄、楊小慶、李紀人、王連祥等一批有聲望的老專家,參與院裡承擔的水利水電重點工程項目的諮詢研究。院科技委員會充分發揮老專家"智囊庫"的作用,劉樹坤、朱耀泉、 何少苓、 張澤禎、 李紀人、陳志愷、陳厚群、陳炳新、陳祖煜、周魁一 、唐 澍、 錢蘊璧、高季章、韓其為、蔣國澄等15位老專家擔任院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負責對重大科學技術問題提出諮詢意見, 對各類專題技術路線進行把關,特別是對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諮詢。根據合同要求,隨時檢查成果情況,發現重大技術問題及時指出並修改方案,對我院獎勵申報進行評審等。
在一些關鍵崗位上由老專家擔任領導工作,如: 我院承辦的《水利學報》就是由老院長陳炳新教授擔任主編,他克服身體有病等困難,幾年來勤奮敬業,嚴格把關,使《水利學報》辦的很有聲色。2009年《水利學報》從全國9500多種參評期刊中脫穎而出,榮獲"新中國60年有影響力的期刊"稱號;陳炳新院長榮獲"新中國60年有影響力的期刊人"稱號。我國水利工程類期刊僅有《水利學報》獲此殊榮。
各所及中心都回聘了部分業務強、身體好的老同志,有些所還專門設立專家室,為老同志提供舒適的辦公環境。回聘的老專家們勤奮敬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陳惠泉教授今年已80高齡,他開拓了我國火電、核電工程冷卻水問題研究的先河,主持或參與了近百項火/核電工程冷卻水問題的研究,迄今為我院工作了54年,未曾中輟。劉樹坤教授在國內率先開展了河道減災研究,創立了水利部減災研究中心及災害與環境研究中心。1999年,他提出了"大水利"理論框架,對河流的防洪、水資源開發、保護、景觀、生態修復、水文化等開展綜合性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退休後他仍然活躍在科研和生產的第一線,為科研提供諮詢服務,兢兢業業地發揮著餘熱。2002年5月謝省宗教授研究的"堰頂收縮射流及其聯合消能裝置"被國家知識產區局授權為國家發明專利。董興林教授退休後集中精力進行了水電站導流洞改建旋流洩洪洞的試驗研究,實現了在大中型水電站應用旋流洩洪洞的目的。1995年為四川沙牌水電站自主創新研究出旋流豎井式洩洪洞,同年通過電力部鑑定,評為世界先進水平,該工程已於2001年建成。2004年為黃河公伯峽水電站自主創新地研究出豎井水平旋流洩洪洞,工程於2006年初建成,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建成並通過原型觀測的大型旋流洩洪洞。
多年來,我院主持承擔了一大批國家級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和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承擔了國內幾乎所有重大水利水電工程關鍵技術問題的研究任務,還在國內外開展了一系列的工程技術諮詢、評估和技術服務等業務工作。自2001年以來,全院老同志共參與幾十個科研項目,取得了一大批原創性、突破性科研成果。2007年以來,老同志參與的6個項目獲得院科學技術獎,主編或參編了水利水電專業標準幾十項。這些都滲透著老一代科研人員的智慧和汗水。
三、發揮優勢,以老帶新,培養科研人才
我院是國務院學位辦首批授予的"水利工程"一級學科培養單位,目前設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8個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專業。我院有相當一批老專家具有研究生、博士生導師資格(博導15、碩導2)。我院充分發揮老同志的作用,根據實際情況安排他們擔任不同學科的研究生導師。老科技工作者有著紮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他們非常關心水科院的可持續發展,以培養水利水電科研人才為己任,向青年科技人員傳授專業知識和做人的道理。老教授楊柄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孩子來看待,不僅在科研業務方面認真給予指導,還在思想政治方面對學生嚴格要求,有的學生在生活上遇到困難,他都給予熱情地幫助。副總工李紀人教授是水文水資源、遙感、GIS專業的專家,退休後一直擔任博士生導師,現在還指導著四名博士生。他帶的博士後黃詩峰已成為遙感中心的業務骨幹,擔任了中心的副主任。我院的老科技工作者嚴謹的工作作風、實事求是的治學態度,深深地影響著新一代的科研工作者。他們為人師表,誨人不倦,辛勤耕耘,甘當人梯,為我院研究生和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培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四、建立出版基金,為老有所為提供物質保障
老科技工作者具有紮實的科研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離開工作崗位後,時間上相對充裕,著書立說,把他們多年的工作經驗和心得的寫出來,留給後人,是他們迫切的願望。為了幫助老同志解決出版專著的經費問題,我院從2005年起每年投入近20 萬元作為院出版基金,支持老同志撰寫科研論文出版專著,為老同志發揮餘熱提供了物質保障。周魁一教授退休後仍全身心的投入水利史的研究工作,先後主編了《中國治水方略的問題和前瞻》、《水利的歷史閱讀》、《中國科技史(水利卷)》等六部專著。其中《中國水旱災害》獲2001年國家科技二等獎,《中國科技史(水利卷)》獲2007年第三屆郭沫若歷史學獎三等獎。時啟燧教授長期從事水工水力學研究,在中國水科院首先開展了"水流摻氣減蝕"方面的研究,同時,主持了陝西馮家山水庫溢洪洞以摻氣減蝕技術為主的原型觀測,屬國內首例。時啟燧教授從2002年起,以高速水氣兩相流為主題,對幾十年的工作成果和珍貴資料進行了歸納和梳理,歷經6年時間寫成了58萬字的水力學著作《高速水氣兩相流》,為水力學研究工作者、水工建築物設計工程師以及從事水氣兩相流研究與應用的專業人事提出了重要的科研參考文獻。夏其發教授主編了60萬字的《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地質勘查史》一書,系統地總結了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地質的工作和經驗,對廣大地質工作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我院為老同志建立出版基金,是為老同志做的一件實事,深受老同志的稱讚,解決了他們的實際困難,為老有所為提供物質保障 。
實踐證明,老同志的獨特優勢可以彌補科研人員短缺的不足,老同志參與科研確實能夠發揮其學識廣、經驗多的長處,為科研做出新的貢獻。今後我們要建立起相應的工作機制,通過各種有效途徑,在資金、物質、場所等方面為老同志發揮餘熱給予大力支持,堅持把老有所養同老有所學、老有所為有機地結合起來,繼續將老同志的政治優勢、經驗優勢、智慧優勢匯聚起來、發揮出來,加大對老同志、老專家先進典型的宣傳力度,弘揚他們熱愛水利事業的無私奉獻精神,共同為水利水電事業和水科院的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