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以氫為主要成分的區域,它的濃度決定了這個區域可以孕育出多少顆「太陽」。
靠近銀河系中心的區域,自然是氫含量最高的地方,因為那裡的「太陽」數量最為密集。
縱觀整個銀河系,我們看到的是旋臂上扎堆的「太陽」,繞著銀心緩慢地轉動。
微信公眾號:小洲時間
這個巨大的銀河系,外面和旋臂中間的縫隙處究竟會有什麼樣的物質呢?或者說,銀河之外和旋臂中間的縫隙,這些黑暗的地方究竟會有什麼樣的物質?
既然我們知道了太陽系的發生機制,太陽系被以氫為主要成分的奧爾特雲包裹住,我們就知道旋臂上會有無數個奧爾特雲,還有雲與雲之間散漫的氫。
銀河系中心炙熱的高溫,角動量驅動著巨大的星際雲餅轉動,雲餅之內無數顆「太陽」也被帶動一同旋轉,十分壯觀。
最極端的環境孕育出最意想不到的事物,銀河系中心的黑洞就是我們這個世界之外,更大世界裡的一個奇觀。
黑洞的定義是:引力強大到光都不能夠逃逸出去,其中的溫度比太陽高N倍,只能用量子物理學來表達黑洞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消失掉的。
黑洞來自於一顆巨型「太陽」的毀滅,當巨大的「太陽」準備滅亡,中心引力迫使物質收縮、塌陷,核心處的物質變成了中子。這一大堆的中子組成了密實的星體,中子之間的斥力仍然阻擋不了大質量的中子星體內部的引力,進一步收縮,使空間進一步的被擠壓,這樣就有了超高溫度之下夸克之下的更加細小的物質的活躍活動場。
這個粉碎了中子,高密度、超大引力、極端高溫的黑洞星體,是量子的活動場。外面任何物質包括光線在內都無法逃逸,被吸入之後消失的無影無蹤。
按照霍金教授的說法,黑洞會向外界輻射粒子流,物質被吸入的同時,它也在緩慢地向周圍輻射粒子,......
這個龐大的銀河系,氫分子雲由於角動量的作用,生成了茫茫多的「太陽」。龐大的氫分子雲因為其濃度過高的區域,使得銀河系中心附近擁有大量的「太陽」扎堆。
靠近銀心的區域,極端高溫、「太陽」扎堆、氫分子雲濃度過高,造就出來的環境可想而知,是量子層面上的一種互動,我猜測銀河系會有一個生氫層,這個生氫層也許就在銀盤的邊緣,那些黑暗的地方,旋臂之間的縫隙之中,而銀盤的邊緣可能性最大,......
還記得表述太陽系機制的時候,我說太陽「死亡」的過程,伴隨著一系列元素的誕生。我想,銀河系也許會有類似的事情發生,黑洞不斷噴射出來粒子流流向周圍的空間,生氫層不斷合成「太陽」所需要的氫,「太陽」製造出的高溫和物質供給,給更高一層的黑洞創造了維持的條件,......
所以,如果認為太陽系,恆星級別的世界是氫分子雲至太陽、元素周期表為準的世界,那麼,銀河系將會是比氫更加細小的基本粒子至黑洞、量子層面上的無線電波至伽馬射線為準的世界。
科學家表明,黑洞質量越大,其輻射的光波以無線電波為主,如果一個黑洞要毀滅掉,那麼它將會迅速的由低能級向高能級躍遷,終止無線電波的釋放,轉而發射出高能的伽馬射線,直到爆炸。......
這就可以看作是一個半封閉的、互動的輪迴系統,如果生氫層存在的話,黑洞也意味著有年齡,太陽年齡是約100億年,黑洞的年齡將肯定會是大於或等於現今測定的宇宙年齡138.2億年。......
於是乎,我心目中的這個宇宙,擴大了無數倍,對環境這個詞的認知也有了新高度。
環境,意味著隨著兩個極端的延伸,得到更大或更小的事物,黑洞和夸克之下更加細小的粒子活動的地方就是其中之一。
微信公眾號:小洲時間
如果我們的星系——銀河系也有毀滅的一天,也許就意味著銀河系會像太陽系一樣,氫受角動量的作用,「太陽」誕生,未發現的更加細小的粒子受角動量的作用,合成穩態的氫,氫受角動量的作用,「太陽」誕生,大質量的「太陽」轉變成黑洞,黑洞輻射完粒子,死亡。高能粒子流流入生氫層,......
這像極了太陽系的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