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位於我國東南沿海,東隔臺灣海峽與臺灣省相望,北靠浙江,西接江西,南連廣東。依山傍海,海岸曲折,多港灣海島,全省有1400個鳥嶼,僅次於浙江,位居全國第二。多山地丘陵,可分為閩西山區、閩中山區和沿海平原,主要山脈有武夷山、戴雲山等。閩江是境內最主要的河流。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夏秋多颱風,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這樣的特殊的地理環境對福建文化所產生影響,我個人認為總的來說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多山的地理環境造成的具有內陸文化的特徵;另一個方面是瀕海多港灣的地理環境造成的具有海洋文化的特徵。
(一)內陸文化的特徵。福建的山地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80%,自古就有「東南山國」之稱。西北有武夷山山脈、東北有太姥山脈、西南有博平山山脈、中部有鷲峰、戴雲兩山脈。在古代外省入閩主要通過仙霞關、杉關、崇安分水關、福鼎分水關、詔安分水關,這五個關口入閩,而這些地方地勢非常的險要,要入閩實屬不易,史書記載「閩道更比蜀道難」。再者,從福建人口的聚集地來看,盆地是居民密集的聚集地,例如浦城、武夷山、建甌、邵武、順昌、尤溪、三明、永安、長汀、上杭、漳平、德化、華安、古田和屏南等都是人口聚集的盆地。因此,這樣的地理環境造成了古代福建交通的閉塞,不同區域的人們處於相對隔絕的狀態,這樣對文化所造成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1.①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約中晚唐之前)福建文化落後於北方。福建地處東南在古代是屬於蠻荒之地,落後的交通使得中原的文化要傳到福建變的非常的困難,而土著的閩越人自身文化又相對的落後。同時福建相對的隔絕的地理環境有利於形成不同的方言,而不同的方言卻不利於人們口頭的交流和文化的傳播。②有明顯的區域文化的特徵。福建是一個移民的省份,在兩晉南北朝、唐前期、唐末五代、兩宋之交、明清時期北方大量的移民湧入福建,由於移民的時間;與當地的土著居民融合的程度不同,再加上省內、省外交通不便等原因形成了福建不同的方言區,如閩東方言區、興化方言區、閩南方言區、閩北方言區、閩客方言區。而在不同的方言區又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民間信仰。例如,閩東方言區信仰監水夫人和五帝;興化方言區信仰媽祖;閩北方言區信仰扣冰闢支古佛;閩客方言區信仰定光古佛。不同的民間信仰又促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戲劇。例如,有莆仙戲、高甲戲、薌劇等。福建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多山,適合蚊蟲的生長,蛇類眾多,古代先民對蛇既害怕又崇拜,從而形成了蛇的圖騰。在古代使用幹欄式的建築也與這樣的氣候有關。如果按河流的分布來看福建的文化可以分為閩江流域、木蘭溪流域、晉江流域的三大文化圈。所以,福建文化本身有很強的小地域色彩。2.許多中原古文化在福建較完整地保存了下來。①福建的方言中保存了大量的古音、古詞。一些古漢語中常用的詞彙在普通話中已不用或少用了,但是在福建的方言中卻被保存了下來並還在使用,仍然有它的生命力。例如古漢語的「鼎」,也就是現代漢語的鍋,在福建的方言中還清晰可辨,再如古漢語的「面」,也就是現代漢語的臉,也一樣非常容易辨別出來。②在福建的許多鄉村中保存著聚族而居的傳統。聚族而居的傳統原本起源於北方,但是由於歷史、地理的原因這樣的傳統在北方現在已經逐漸消失。在南方的福建卻保存了下來。原因主要有這些,北方的移民利用宗族克服南遷途中的種種的困難;利用宗族同當地的土著進行抵抗;不同時期的移民利用宗族爭奪生存的空間和政治利益;多山的地理環境容易形成聚族而居的村落。③形成完整的理學體系。理學的來源之一是儒學,而儒學在漢代以後隨著移民南遷傳入福建,到了宋代,朱熹為代表的閩學流派對釋、道、儒加以改造,構築了完整的理學體系。④在民俗中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風。兩晉南北朝以後,中原民俗傳入福建,由於交通不便和聚族而居等原因,保留的相當的完整。例如,現在福建的端午節、重陽節、寒食節等很多都是從北方傳入的。
(二)海洋文化的特徵。福建海岸屬於基巖海岸,海岸線漫長而曲折,長達3051.02公裡,僅次於山東省,居全國第二位,岸線曲折率為1:5.7,居全國第一位。山丘向海延伸,形成曲折的海岸和眾多的港灣。全省有大小港灣125個,其中較大和較重要的港灣自北而南有沙埕港、福寧灣、三沙灣、羅源灣、福州港、興化灣、湄洲灣、泉州灣、廈門港、金門灣和東山灣等。沙埕港、三都澳、羅源灣、湄洲灣、廈門港和東山港是福建省六大深水港灣。福建的港灣一般深度較大,兩側有半島和岬角環抱,形成「口小腹大」的形勢,風小浪弱,不凍,少淤,港域廣闊,掩護條件好。天然良港的優越地理環境,再加上「八山一水一分田」不適合耕作的內陸環境,使得沿海的居民把眼光放到了海上。西晉:閩江和晉江流域的海運已有相當規模,造船業發達,出現了「八槽艦」的水密艙技術。隋唐:海運北至日本、高麗,南至南洋各國。宋元:泉州成為「東方大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明:漳州月港日趨繁盛。這些海外貿易的發展反映在文化上則是福建帶有濃厚的海洋文化色彩。
1、重利的價值觀。在古代的中國長期以來重本抑末,「以末致之,以本守之」,這樣的觀念根深蒂固。而福建由於海外貿易和商業的繁榮,重義輕利的價值觀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宋代劉克莊就指出當時的泉州是一個「只博黃金不博詩」的典型商業社會。明以後則進一步加強,李贄感嘆道:「天下盡市井之道也。」商業受到了極大的重視。
2、敢於冒險的性格。古代的航海和海外貿易幾乎是一種生命的賭博,非常的危險。航海要面臨驚濤駭浪,船隻隨時有可能被大海所吞沒的危險。因此,航海的人常常不得不面臨生與死的考驗,這就使得他們在心理上能夠面對各種艱難的挑戰,敢於去冒險。如泉南人信奉「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特別晉江、石獅一帶商人,推崇「少年不打拼.老來無名聲」,「輸人不輸陣,輸陣番薯面」,「爭氣不爭財」,「三分本事七分膽,」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冒險的性格到了明清時期發展成為積極進取的開拓的精神,在開發臺灣省和東南亞地區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漠視禮教。沿海的家庭由於男子多出外經商謀生,婦女漸漸衝破禮教的束縛走出家門。在中國傳統的禮教以儉樸為美德,由於商業經濟的發達,恥貧誇富卻成為泉州地區的風尚。在衣著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例如、泉州惠安解放前的服飾被叫作「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就很能說明問題。
4、開放融合的特性。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的發達,使宋元時期福建東南沿海地區以開放的姿態對待外來文化,特別是泉州,宋元時期泉州地區除了傳統的道、佛、自然崇拜、祖先、鬼神,還有從外國傳入的伊斯蘭教、基督教聶斯脫裡派、天主教方濟格派、婆羅門教、印度教。泉州成了「宗教的博物館」,這與其融合的精神是分不開的。
5、愛國主義的精神。福建人強悍好鬥的性格與原有的宗族意識有緊密的聯繫,在福建的閩南地區明清時期常常發生村落間的械鬥。發生械鬥的原因我們暫且不去追究,但是我們似乎可以看到正是這種不甘受欺壓的性格,在近代面對外敵入侵的時候能夠奮起反擊,保衛自己的家鄉,保衛自已的國家。例如閩南文化區中,明戚家軍抗擊倭寇,清鄭成功收復臺灣,近現代陳嘉庚、黃變住、韓希琦、李光前等數十位華僑捐資家鄉。再如閩北文化區受朱子思想影響,閩北的學人注重節義,在民族存亡關頭,提倡名節忠義,反對議和。而福州文化區在近現代則湧現出一批志士仁人和著名學者,如林則徐、嚴復、林覺民等以其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崇高的民族氣質,譜寫了一曲曲愛國主義篇章。
總之,福建以其靠山、瀕海獨特的地理環境,造成了具有鮮明的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雙重色彩。
文|蛇妞兒
❶
殺蛇會遭報應,這不僅僅是蛇門的信仰,更是流傳在民間的說法。
早些年,我印象特別深的,是跟著爺爺去給一個人看病,那個大爺已經 60 多歲了,他做了一輩子廚師,是那種專門做蛇宴的廚師,用蛇做菜,專門處理蛇肉。
那時我還在上學,剛剛決定繼承家裡的一些傳承,我爺爺帶我去是想讓我見見世面。
這個大爺幾乎出於全身癱瘓的狀態,更為恐怖的,是他身上的皮膚就像乾裂一樣,呈灰褐色,一片片的。
聽這個大爺的女兒說,去了好幾家醫院,中醫西醫都看過,但是就是查不出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個大爺自己描述,說身上的皮膚時而異常瘙癢,時而異常疼痛,而且晚上根本睡不著,因為總感覺有東西在自己的皮膚上爬來爬去。
我爺爺給他塗抹了一種味道很大的藥,是一種黑色的膏,這個大爺抹上膏藥後說不痛不癢了,便求我爺爺把藥罐給他,但我爺爺拒絕了。
「這藥只能救你一時,而你這病是一世的承負因果所成的,治不了了。」我爺爺當時說的這句話,我現在都記得。
❷
那天,我爺爺沒有要那個大爺家人給的辛苦錢,後來又接過幾次來自這個家庭的求助電話,我爺爺都藉故沒去。
為這個事情,我還埋怨過他,覺得他心腸太冷、太硬,但我爺爺說:「世間的承負因果,能別沾染就別沾染,你幫他可能會讓他面臨更大的天道懲罰。」
我起初不信,後來我聽說這個大爺的事情,對自己爺爺的說法有些相信了。
他們家最終花很多錢請來了一個醫生,應該也是修行者而且與蛇門傳承多少有些關係。這個醫生給大爺連續治療了三個月,大爺身上的皮膚雖然依然是灰褐色的,卻不再痛癢,癱瘓的毛病也有了好轉,有一隻手可以動了。
但不到八個月,在新一年的正月裡,這個大爺的小孫子在一次車禍中被生生撞死,據說因為是一輛大貨車,小孫子的身體都被撞爛了,有些肢體根本找不到。
這可能就是所謂的現世報、三代報的問題,既然背負了承負因果,該償還的還是得償還,如果僥倖躲過了這個劫難,那麼可能來世或者自己的血親就要承擔這個懲罰。
其實平日裡找我家尋藥的人中,有不少是跟蛇打交道的,比如我之前講過的賣蛇皮皮具的那個老闆,以及這個大爺。
殺蛇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別說殺蛇,可能很多人沒有見過蛇將死時的眼神。有時候蛇門的蛇,因為一些情況而死亡,那時是可以看到蛇臨死的眼神的,那是一種人眼根本無法表現出的怨念和失落情緒。我爺爺跟我說過一個規矩:不要盯著將死之蛇的眼睛,因為容易被遷怒。
❸
我之前寫過一篇蛇的恩怨,其實講過一些殺蛇的危害,之所以又要寫一篇是因為我最近的一次經歷。
就在上周,我去一個地方旅遊,這是我難得一次沒有帶蛇出門,我選擇了一個離家鄉挺遠的地點。
其實整個經歷都還算不錯,直到我看到了那個場景。在一個鎮子上,我看到一個圍著許多人的攤子。圍觀的人有許多是遊客,去那個旅遊景點基本上都會先經過這個鎮子。
我懷著好奇心也擠過去看,一看我就後悔了,我真的很傷心,不應該去看!那是一個販賣蛇肉和蛇酒的攤子,有三個大竹籠,裡面裝著各種蛇,老闆是一個三十多歲的肥胖男人。
攤子的木板邊上,有一個價目表,標著不同品種蛇的蛇肉價格,以及蛇酒價格,蛇膽這些東西是單獨收費的。
不得不說,從他的手法來看,他殺蛇的本領很高超。他抓起一條蛇,到把這條蛇開膛破肚弄乾淨也就三五分鐘的事情,如果不是常年經手這種事情,不可能如此嫻熟。
我當時挺恨自己沒出息、不是有錢人的,因為我真的想把那些蛇都買下來,可是我沒有錢,他賣蛇的蛇肉價格真心挺貴的,比我了解的捕蛇人賣火蛇的價格至少高三倍。
我親眼看到的,是他殺一條草蛇。說句不敬的話,草蛇殺了有什麼用呢?最多也就是一些人來吃個新鮮,這裡得說明一下,我所說的草蛇不是那種很貴很貴的英國草蛇,而是本土草蛇,也就是草花蛇。這種蛇說實話,非常老實,無毒,而且會躲人,它們平日裡大多吃老鼠和一些有害莊稼的東西,對人而言是益獸。
但那條蛇就在我眼前活生生被殺了,開膛破肚,我看到它被殺死後,依然扭動的身體。
我哭了。
❹
我知道很多人是討厭蛇的,很多人是喜歡拿蛇來貼補身體的,我也看過書知道蛇肉或者說蛇酒對人而言確實有一些裨益。但作為蛇門的傳人,那一瞬間,我真的非常痛苦,對我而言,蛇是朋友,而且我真的不知道一隻普普通通沒害過人的草花蛇,為什麼要被這樣對待?
但我又能做什麼呢?我甚至都沒有去咒罵那個老闆的心,因為看他的年紀,他有家人、孩子需要撫養,可能賣蛇肉、蛇酒是他唯一賴以生存的方式……
每當這個時候,我都很迷茫,我不明白這個世界的規則到底是怎樣的。
包括我寫這篇文章,也不是要詛咒那個老闆,而是分享一些我真實看到過的事情:我親眼見過一個三歲孩子先天殘疾,而且殘疾的非常厲害,他家境其實非常好,父母都是做生意的有錢人,這是他們第一個孩子。他父親說自己一輩子最後悔的事情,就是曾經喝醉酒打死了一條路邊的小蛇,他當時殺完那條小蛇就有些後怕,他覺得自己孩子的報應就是那條蛇的事情。
以及,大約在我十歲的時候,我聽一個蛇門別的門派的前輩爺爺講過一個故事:
有一個離我們老家這裡不遠的村子,有一戶世代捕蛇的人,其實捕蛇人也有捕蛇人的規矩,比如有三不捕:小蛇不捕,懷孕的蛇不捕,遇難的蛇不捕(不能趁蛇遇到別的為難時偷偷捕抓蛇)。他們家雖然捕蛇,卻世世代代還算太平,結果到了某一代,有一個人慾念很大,當時剛剛有市場經濟,蛇皮很值錢,他開始大量捕蛇(其實真正的捕蛇的人時講究「留餘」的),而且,他不僅捕蛇,還直接殺蛇,把名貴的蛇直接殺死取皮(這樣賣的錢更高)。
結果,有一年,他家裡忽然被成百上千的蛇圍住,然後全家都被蛇咬死了。當時那個前輩覺得可能是這個人意外捕殺了某條非常特殊的蛇(比如蛇王之類的)遭到了嚴格的懲罰。
❺
天道循環,報應不爽。
一般而言,殺蛇的人一輩子都會處於容易被蛇盯上的狀態。據說,殺過蛇的人,身上會有一種永遠洗不掉的味道,天下的蛇都能聞到。
而且,我所了解或聽說的殺過蛇的人中,就沒有一個有好報的,別說好報了,就是家人平平安安、自己能夠壽終正寢的都少。
離婚、孩子夭折、意外事故身亡、破產這都是殺蛇人常見的報應。
我並不是鼓吹不要殺害任何動物,但我很清楚動物和動物也是不太一樣的,有些動物千萬別殺,比如蛇,比如烏龜,比如娃娃魚。
這些動物,你殺戮它們後沾染的承負因果往往是巨大的,而且基本上都會有報應。
以我自己為例,我們家族在飲食上有很多禁忌,比如我們不吃烏龜和鱉,不吃鯰魚、娃娃魚、泥鰍,甚至不吃螃蟹,而在動物裡除了豬、羊、雞、鴨,我就沒吃過別的動物。我不是說也讓大家像我一樣不吃這些動物,而是想說,有一些禁忌確實是有道理的。
比如娃娃魚,殺娃娃魚也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基本上殺過娃娃魚的人生的孩子都會痴呆,要不然就是孩子長大後出一些問題。娃娃魚這種東西,古代就被視為很有靈氣的生物,在古代根本不是食物。
有人給我看一些野外生存節目,裡面有殺蛇來吃的事情。對此我真的不知該如何評論,我只好說隨緣就好,如果你認同我說的不要殺蛇、吃蛇,那麼你就相信我說的這些事情,如果你不認同,那你可以走自己的道路,畢竟世間大道三千,小道不計其數。
總而言之,蛇是神秘而奇特的動物,拒絕吃蛇,從我做起!切記:不是所有動物都適合當食物的!
點擊查看精選道學文章
免費結緣《太上感應篇》抄經本!抄經功德殊勝行,十大功德!不可錯失良機!
仙道貴生 無量度人
點這裡,福生無量天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