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沒有老虎的尖牙,沒有獅子的利爪,沒有大象的強壯,但至少,我沒在馬戲團看見過它!」
「寧做草原上自由奔嘯的狼,決不做馬戲團衣食無憂的老虎!」
「獅子或老虎可能更有力量,但狼從來不會在馬戲團表演!」
以上幾句是近幾年在網絡上廣為流傳的勵志名言,大家多半看到過與此類似的,或許也相信過。此類名言和其他雞湯名言一樣,都是立足於一個現象,然後藉助這個現象來闡述道理,表達觀點。這個用來舉例的現象是不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一般不會考慮,只需大多數人認可它是事實就行了,這樣就能引發多數人共鳴,利用它闡述的道理也會被多數人認可,能廣泛傳播。所以多數雞湯的通病就是:只講道理,不談真實。
上面的名言就是立足於「馬戲團裡沒有狼」這一現象,然後以此來證明「狼的桀驁不馴」。此類名言能在網上廣泛流傳,主要在於「馬戲團裡沒有狼」這一現象在多數人看來是正確的,因為狼確實在馬戲團裡不常見,相比老虎、獅子、大象、狗熊等動物,狼在馬戲團裡露面的機率很低。但不常見不等於沒有,有些馬戲團會訓練狼進行表演,不過是極少數,所以被人們給忽略了。
▲這是在表演鑽鐵圈的狼,這狼的體型還不小,長得也挺壯碩,從動作和外貌來看確定是狼。
▲這也是在馬戲團裡表演鑽火圈的狼,看這眼神和尾巴,毫無疑問是狼。
▲這是在馬戲團裡表演後腿站立跳躍的兩隻狼。
既然「馬戲團沒有狼」不是事實,那麼利用這個現象闡述的道理也是經不起論證的。
用桀驁不馴來形容狼的性格確實不合適,如果狼桀驁不馴,那狗是怎麼來的?當然了,網上很多人不相信狼是狗的祖先,更不相信狼和狗是同一物種。
人們提起狼,一般會想到在夜晚對著月亮昂首嗥叫的野獸,或是在曠野中追蹤獵物的狩獵團隊。很難將其與袖珍的吉娃娃、拆家的哈士奇、滿臉褶皮的巴哥犬等外貌各異的狗視為同一物種。家養的狗與野外的狼長相有區別,是大多數人不相信狗是由狼馴化而來的主要原因。
但「狗和狼是同一物種,狗是由狼馴化而來」已經是無可爭議的事實,考古學和分子生物學都能提供大量證據,不過狼被馴化的地點和年代還存在爭議。
狼被馴化的地點,也就是狗的起源地點,目前的說法有中國南方起源論、西歐起源論、西亞起源論、多地起源論等。狼被馴化的時間在3萬年前至1萬年前的說法都有。主流的說法是狗是1.6萬年前在中國南方由小型狼馴化而來的。
2009年《分子生物學與進化》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研究人員通過線粒體脫氧核糖核酸技術對來自亞非歐三洲的1500多隻狗進行基因分析,並識別出10組不同類型的DNA。他們在來自歐洲的狗身上只找到其中4組,而在中國雲南和貴州的狗身上找到所有的10組DNA。此項目的領頭人彼得·薩沃萊寧表示,人類最早在中國南部地區馴養的狼是目前世界上所有種類狗的祖先。
如此短的時間不足以形成生殖隔離,所以狼和狗之間可以繁衍後代,在生物學上就是同一個物種。
1993年美國史密森學會與美國哺乳動物學家學會將狗劃為狼的一個亞種,將狗的正式學名定為「Canis lupus familiaris」。而狼的學名是「Canis lupus」,狗的學名意為「家養的狼」。
狗的外貌和狼產生的差別主要來自於人類的培育。
通過人類選擇性的育種,狗已經發展到數百個品種,大多數品種的狗僅有幾百年的歷史。在狗的培育過程中,人們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求來保留和發展狗的特性,有的狗種類在培育過程中與狼混血,有的則近親繁殖,有的定向培養,最終出現了我們如今看到的形態各異的寵物狗。
除了外貌,狗的行為在馴化和培育過程中也與狼產生了差異。
2013年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狗馴化的基因組特徵揭示了對富含澱粉的食物的適應性》表明:讓現代狗的早期祖先適應富含澱粉的食物,是狗早期馴化的關鍵一步。狼本身就有雜食性,但狗的雜食性更強。
英國動物學博士馬特·裡德利在《先天,後天》裡寫道:「在馴化過程中,狗被人保留了狼的行為發展的一些不完全的或誇大的要素。一隻狼會跟蹤獵物、追獵、猛撲、抓、殺、肢解、搬拿食物,一隻幼狼將會在它的成長過程中依次練習這些活動。狗就是被凍結在某個練習階段的幼狼。牧羊犬和獵犬停留在跟蹤獵物階段;銜獵犬固定在搬拿獵物和用撕咬來與公牛相鬥的階段;每一個都是一些不同的幼狼主題的一個凍結了的混合。」
這段話比較拗口,我的理解是,狗的本領是根據人類的需要而培育出來的,並將狗按功能分類。獵犬主要追蹤能力;尋回犬主要訓練尋找獵物並取回的能力;玩具犬主要是向小型化培育。
儘管狗的種類眾多、外貌各異、大小不一、功能不同、性格有別,但它們都是由狼馴化而來的,都是狼的亞種。
還有人認為狗是由野狗馴化而來的,這也是錯的。我們通常所稱的野狗是指流浪狗,流浪狗屬於流浪動物,不屬於野生動物。
▲澳洲野狗(Canis lupus dingo)也稱為丁格犬,是野化了幾千年的狗,也就是狼被馴化成狗之後被人帶入澳洲,逃離人類的控制,在澳洲大陸野化了。澳洲大陸廣闊又缺少大型食肉動物,是絕佳的野化場地,所以澳洲野狗的祖先才能成功野化,重返自然。
▲而非洲野狗(Lycaon pictus)根本就不是狗,更不是狼,也不是豺,它是非狗非狼非豺的特殊犬科動物。
狼既然很容易被馴化,那為什麼在馬戲團裡不常見?主要還是觀賞性差,效益低。
馬戲團展出動物,訓練動物表演是為了賺取利益,動物的觀賞性很重要。假如一群觀眾正在觀賞表演,突然臺上出現了一隻狼,人們肯定會有些疑問。
「咦,這不是狗嗎?」
「這是狼吧,不敢確定。」
「尾巴下豎是狼,上豎是狗,這傢伙拖著尾巴,可能是狼。」
「聽說有種叫捷克狼犬的狗長得和狼很像,不會就是這種吧。」
「我聽網上的人說,狼是桀驁不馴的,不可能出現在馬戲團裡,所以這肯定是狗。」
「什麼,花錢來看狗,就這麼敷衍我們,真是虧死了!」
狼的觀賞性差還體現在狼的身體特性上,狼不會攀爬,不會長距離跳躍,無法做出高難度動作。體型也不如老虎獅子大象,越大的動物越受歡迎,越強壯的動物越受歡迎,狼的吸引力不如老虎獅子大象,來看的人少,賺到的錢少,效益太差,自然沒有多少馬戲團會訓練狼用來表演。
所以,狼並非是桀驁不馴的,狼是最早被人類馴化的動物,將狼馴化為狗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裡程碑。而馬戲團裡狼不常見,主要是狼的觀賞性不足,效益低。
另外,還有很多人認為貓沒有被人類馴化,是貓馴化了人類,而非人類馴化了貓。如果能正確理解馴化的含義,就知道貓是被馴化了的。貓也能經過訓練之後進行表演。
▲這是國外一家馬戲團收留流浪貓,訓練之後用於表演。
貴為國寶的大熊貓,在上世紀末期也經歷過「自力更生」的階段。
▲這是福州動物園的大熊貓巴斯在1991年春晚上表演。國寶都屈身表演馬戲了,你個狼還有啥可桀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