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紅色皇后
編者按:
狼是最能引起人興趣的動物之一。小說《狼圖騰》,似乎就是在神往情緒下誕生的。思想主題姑且不論,但對狼的描寫,並不符合現實中的狼——狼和狗並非對立的兩極,而是同一個物種受到了先人不同的影響,又被後人貼上了不同的標籤。
最近《狼圖騰》熱映,也引起了熱議,那麼影片中的狼和現實中的狼一樣嗎?狼的真實世界又是怎樣的?
狼狗同源,食性沒有那麼大差異
《狼圖騰》:狗吃人屎,是人的奴才;狼吃人屍,是送蒙古人的靈魂上騰格里的神靈。
其實狼和狗本是一家。狗經過了馴化,變得能夠和人相處,狼則沒有,但二者依然保留了眾多的相似之處,其中就包括食性。
在《動物和植物在家養條件下的變異》裡,達爾文提出了狗起源的問題。他列舉了多種犬科動物,指出它們跟家犬的許多相似之處,狼只是其中一員。狗的品種如此繁多,而且長相各不一樣,我們一直懷疑它是多種動物馴化,以及互相雜交的成果。經常被懷疑到的動物是胡狼,包括亞洲胡狼、側紋胡狼、黑背胡狼三個物種。
如今,基因技術的發展使我們可以解決許多懸案。狼的基因與狗的相似程度,比其他犬科動物(包括胡狼)都要近得多。家犬被歸為狼的一個亞種,是很合理的。狗的祖先是狼,大方向已經確定,但細節上爭議還是很多。狗到底是在什麼時候馴化的?由哪裡的狼馴化的?科學家們還是各執一詞,爭端激烈。
2013年,有四項關於狗起源的基因研究結果,發表在重要的科技類期刊上,這四篇論文分別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單位。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結果,認為狗是在1萬年前馴化於中東地區,這裡是文明的搖籃,最早產生農業的地方;中國昆明動物研究所認為,狗是在3.2萬年前,馴化於中國南部;芬蘭圖爾庫大學的看法是,狗在1.88-3.21萬年前,馴化於歐洲;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結果是,狗的馴化歷史有1.1-1.6萬年,但馴化成狗的那批狼已經滅絕,我們已見不到了。
以人的眼光看來,真正的狼的食性與狗沒有太大的區別。雖然狼最喜歡的獵物是落單或者受傷的大中型動物,但條件不好時也不會挑食。各種小獸、小鳥、蜥蜴、青蛙都是常見食物,甚至大號昆蟲也能見到,大部分捕食者都不介意偶爾吃點兒屍體。
著名的野生動物學家喬治·夏勒,檢查過崑崙山新疆地區的許多狼糞便,內含物有80%是旱獺的殘骸。內蒙古的賽罕烏拉自然保護區,狼的食物裡,最多的是草兔。
狼的食譜裡還有素菜,比如越橘、藍莓、蘋果和梨等水果,塞罕烏拉保護區的狼糞便裡發現了完整的葉子,說明狼也吃「野菜」。如果狼活動範圍內有人類居住地,還會加上活家畜、家畜屠宰殘餘、剩飯菜和其他生活垃圾。
至於不吃同類的說法,更是無稽之談——寒冬時狼不但會吃同類屍體,還會殺死落單的狼並吃掉,甚至是自己狼群的成員死掉,也免不了成為「犧牲品」。
而狗的食糞行為,更是犬科乃至許多其他動物裡都會出現的行為,狼、郊狼、豺、狐狸等都會吃。
其實,以上這些才是真正「正常」的動物行為。動物攝食是有取捨的,但它們的標準並不是從天而降的人類道德,而是能量開支和收入的平衡。狼會根據環境選擇食物的種類,人類的好惡,並不會影響狼的行為。
蒙古的狼,也是狼亞種大家族裡的普通成員
《狼圖騰》:蒙古狼是世界上最大最厲害的狼,配出的狼狗準錯不了。
其實「蒙古狼」和其他地區的灰狼是一家。全世界40個狼亞種裡,體型最大的並不在蒙古,而在阿拉斯加的基奈半島。
蒙古地區有兩種狼分布,一種是灰狼的亞種歐亞狼。這種狼體型較大,但分布極為廣泛,橫跨整個歐亞大陸,談不上蒙古特有。另一種則是藏狼,體型偏小,分布範圍也涵蓋西藏、印度、中亞、蒙古、華北等地。
而與其執著於給生物排座次,去觀察它們自己的多樣性要有趣得多。譬如,狼的毛色之多彩——藏狼一般是棕色或棕灰色,偶爾有黑色脊背,或毛色發紅的狼,也有近乎黑的深色,和近乎白的淺色。
把範圍擴大到整個中國,不同地區的狼,不僅毛色有差,毛的厚度也各有不同,北方的狼需要更厚密暖和的毛皮襖。
反過來說,這些多樣性最後又會匯聚成一個單一的物種:從《聊齋》裡吃了屠夫一刀的狼,到狼圖騰裡的狼神,從吃掉祥林嫂兒子的狼,到大灰狼羅克,只是人類給同一物種賦予的種種「狼格(人格)」而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狼狗混血絕非一個好主意。
狼和狗的主要性格差異有三點:狼在性成熟之後會伺機攻擊「主人」或同伴尋求統治地位,狼面對兒童或受傷的人會激發獵殺本能,狼會確立明確的領地並堅決保衛其所有物。這三點對人來說都不是好消息——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馴化狗的時候,剔除了這些特徵。
混血是一場賭博,實際上無法確定後代會表現得更接近哪一方,等於埋下一顆定時炸彈;一旦條件合適爆發,後果將十分嚴重。
威風八面的「狼王」,只是人的想像
《狼圖騰》:狼群中一頭被大狼們簇擁著的白狼王……散發出一股兇傲的虎狼之威。整個狼群不下三四十頭。
這是許多人想像中狼群的模樣,與人類社會何等相似。
其實大部分動物的社會結構相當簡單,一個普通的狼群,包括一對狼夫妻和它們的孩子,數量大多不超過個位數。也可能有一些外來者,例如狼夫妻的親戚,或者夫妻一方死掉,外來的狼取而代之。有時2-3個狼家庭共同活動,在美國阿拉斯加,曾經觀察到一群36隻狼,算是一個極大的狼群。
地位最高的是大公狼,其次是他的太太,動物行為學上稱做主雄和主雌,也就是所謂的狼王(或頭狼)和他的夫人。
狼王這個詞殺氣騰騰,讓人想到一隻兇暴的猛獸,以鐵腕統治一支鋼一樣的軍隊。實際上他平時非常低調,唯一能把他和其他狼區別出來的辦法,是看尾巴。地位高的狼尾巴舉高,平行於地面,地位低的狼尾巴下垂,除此以外,狼王的「霸王之氣」簡直沒有一點表現。
狼王和王后真正的特權是繁殖,如果狼群裡有外來的成年大狼,想要結婚生子,可能會大打一場。但小狼一至兩歲,就要離開狼群,去尋找外來的異性做配偶,繁殖權非狼王和王后莫屬,也就沒有了爭奪的理由。在野外,大多數時間裡,狼群是非常和平的,甚至比圈養的狼還要安靜。
狼群的日常,其實也似曾相識
《狼圖騰》:黃黃、伊勒和三條小狗一擁而上,搶舔二郎嘴巴上的油水,多日不見油腥,狗們饞肉都饞瘋了。
《狼圖騰》小說一再強調狼與狗的差別,人為將其擴大成鴻溝。然而,在小說無關主旨的閒筆上,卻展示出狼與狗的相同處。
捕食歸來的狗和看家狗相互舔嘴,同樣的行為也出現在狼身上。在地位高於自己的強狼面前,下級狼表示順服的「禮節」有兩種:一種是躺倒,讓「長官」嗅它的生殖器或腹股溝,另一種是興衝衝地走上來,一邊搖尾巴,一邊舔上級狼的嘴——狗繼承了狼的行為,所以這兩套動作我們都不陌生
「舔嘴」來源於小狼崽向父母「乞食」的動作,作為服從禮的舔嘴,只剩下社交的功能,不再具備原先「獲得營養」的作用。動物學家勞倫茲把這種行為的進化過程,稱之為「儀式化」。這有點像人類世界裡,銅鼎變成祭祀的道具,讓人忘記它原本是用來煮肉的。
狼的社交行為,經常和「吃」聯繫在一起。這一點頗像人類。例如,食物資源的分配,反映地位的高低。如果狼群抓到大獵物,足夠大家吃飽,無論地位高低,所有的狼都可以一起進食。如果獵物小,狼多肉少,狼父母可以優先進食,然後才輪到半大的少年狼。
幼小的狼崽在狼群中的地位低於少年狼,但在吃的方面,父母對它們非常照顧。母狼在洞裡養育小狼崽,公狼非常熱情地承擔起給妻兒送飯的工作,把獵物肉銜回來,或者吐出胃裡半消化的碎肉餵給母狼和狼崽。甚至自己吃不飽,也要分食給太太。
雖然用餐時的狼分成三六九等,狼對於自己「碗裡的肉」也有一定的所有權。進食的狼面前半米,是它的私有地帶。即使是狼王來搶它嘴邊的肉,也凶相畢露地護食。這也很容易使人想到《狼圖騰》中的小狼。
一個有趣的細節是,在《狼圖騰》電影拍攝中,一隻人工餵養的狼曾做出「躺下」和「舔嘴」的行為。它針對的不是狼王,而是電影導演——正如我們把狼當成穿毛皮的人,狼也把人當成裸狼。到底誰錯的更多一點呢?很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