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圖騰》作者姜戎:天鵝是比狼更早走入我內心的圖騰

2020-12-03 中國青年報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謝宛霏

「蒙古草原的愛與美,是每年早春北歸故鄉的天鵝帶來的。」姜戎全新長篇小說《天鵝圖騰》以此開篇。

從52歲正式動筆寫作《狼圖騰》,到今天的《天鵝圖騰》,「表明我完成了再現草原遊牧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最有精神價值的兩個圖騰的重任,讓人們更全面地了解了蒙古大草原、蒙古族人民、蒙古狼、蒙古天鵝的自由剛勇和愛與美的風貌與性格。我相信更多的人會愛上他(它)們的,並從中吸取和補充精神營養。我只寫了兩部書,但我花費的時間和心血,要比別人寫十幾本書所花費的還要多。」談到《天鵝圖騰》寫作的全新意義,姜戎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這樣說。

在姜戎創作《狼圖騰》《天鵝圖騰》兩部「重頭」作品的背後,有著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近日對姜戎進行了專訪。

天鵝是比狼更早走入內心的「圖騰」,去內蒙古大草原插隊的原因之一,是被天鵝吸引

記者:不管是《狼圖騰》還是《天鵝圖騰》,您都經歷了一個非常長的創作周期才完成,像這樣時間跨度非常大的作品,您是怎麼把一本書從無到有一點點完善起來的?

姜戎:我通過長期對草原遊牧生活的研究,發現遊牧精神中蘊含著文藝復興的精神源頭。《狼圖騰》之所以在很多國家深受歡迎,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在書裡,看到了祖先豐富多彩的生活和自由剛勇的性格。《狼圖騰》相當於祖先的活化石,使他們倍感珍貴和親切。

圖騰的原意為「它的親族」,把某種動物、植物或非生物等當做自己的親屬、祖先或保護神,是被人格化的崇拜對象,具有神的超自然力,會保護群體和個人,使其獲得神性的力量與技能。圖騰崇拜也是信仰的極致——《狼圖騰》是自由剛勇的極致;《天鵝圖騰》是愛與美的極致。這兩個圖騰給了我追求極致的力量,去攻克一切困難。幾十年來,我把別人閒聊天、玩遊戲、打麻將、看電視(如今是短視頻)的時間,全都用在這兩部長篇小說上了,這才一點點地把這兩部「圖騰」完整地豎立起來。

記者:您曾說,寫作狼是因為自己有在草原上與狼共舞的經歷,相當於一個半自傳體式的作品,那這次您是怎麼想到去寫天鵝的,是什麼契機促使您開始寫這部作品?您和天鵝之間有怎麼樣的故事嗎?

姜戎:我酷愛音樂、美術、電影和文學。當我在南京、北京上小學,還沒有去草原的時候,我就愛上天鵝了。那時我最喜歡的芭蕾舞劇是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還有聖桑樂曲的《天鵝》。

記得1960年代初我上初中時,蘇聯一對功勳舞蹈家與中央芭蕾舞劇團在北京合演《天鵝湖》。我省下了自己的夥食費,排隊買票去看演出,《天鵝湖》在我心裡烙下極深的愛與美的印記。

我之所以去內蒙古大草原去插隊,一是嚮往《靜靜的頓河》中描述的遼闊草原的原始和自由,二是被象徵著愛與美的天鵝所吸引。天鵝是比狼更早走入我的內心的「圖騰」。

到了遼闊的草原,在勞動之餘,我時常抽空帶上望遠鏡,到有天鵝的湖河裡去仔細觀察欣賞草原天鵝,看得我如痴如醉,猶如進入了神話世界。那時我一有機會,就到處向老牧民打聽並詢問天鵝和狼的故事和細節,不厭其煩地學習狼和天鵝的知識,那段經歷有一些也寫在《狼圖騰》裡了。

1971年下半年,我開始構思寫狼和天鵝,狼的故事相對來說比較好寫。因為,大多數的故事是我親身經歷和直接採訪得來的,但是,要從中提煉出遊牧草原的核心精神很困難。還需要大量讀書,深入研究史料。那時,我已感到不可能把我搜集的全部天鵝故事放在狼書裡了,因為太多,實在放不進去,而只能把一小部分天鵝的故事寫進去,為將來的天鵝書留一個伏筆和引子。那時,我已意識到,天鵝本身就具有一種與狼的精神等高的精神價值。

然而,有一個無法繞開的難題擺在面前:天鵝崇拜是我寫草原天鵝的軸心,我從老牧民老蒙古族人那裡搜集的大量的天鵝素材和細節中發現,蒙古草原真正盛行天鵝崇拜的時代,是在薩滿教盛行的古代,一直延續到滿清還有相當的遺存。好在當時有個和我屬於一個生產小組、住得很近的鄰居蘇米亞,他博學多才,知道許許多多草原動物,比如天鵝、狼、鷹、馬和狗的故事。

我跟他很聊得來,經常到他那裡去請教薩滿教的教義,還向他詢問我最感興趣的天鵝、狼的故事和傳說,以及一些歷史和愛情故事。我在《天鵝圖騰》中寫的那些救天鵝養天鵝的故事,許多都是他講給我聽的。為了感謝蘇米亞,我在《天鵝圖騰》裡把女主人公薩日娜的阿爸定名為蘇米亞。

為了追求愛與美的極致,硬著頭皮跨越詩歌這道坎

記者:《天鵝圖騰》與《狼圖騰》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創作上加入了很多詩歌、蒙古情歌,來塑造主角薩日娜天才女歌手的身份,非常出彩。採用這麼多詩歌,主要是出於什麼考慮?

姜戎:我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篩選、消化了所有收集到的故事、細節和歷史背景資料,並離群索居遠避塵囂,把自己放逐到城區郊外,有如遁入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和與世隔絕的天堂般美麗的天鵝湖。

蒙古草原一個最鮮明的特色就是,蒙古人幾乎人人是天生的歌手,不會唱歌的人簡直就不算是蒙古人。而且,蒙古情侶表達愛主要是兩種方式,一是情歌,二是為所愛的人做許許多多的實事。那麼,我要寫具有蒙古草原特色的愛與美的小說,就絕對繞不開詩歌,尤其是情歌。而且,還必須貫穿小說的始終。

我是個愛詩的人,但從來沒寫過詩,只在《狼圖騰》中寫過一首小小的兒歌。這個詩歌大坎太難跨越了。但為了我心中的最愛,為了追求愛與美的極致,只好硬著頭皮來跨越這道坎。我花費很多年的時間,潛心鑽研古今中外詩歌及蒙古民歌。

多年下來,經過無數次的試驗和失敗,我漸漸找到了詩歌的感覺,詠嘆草原充滿靈氣和生活氣息的風物、風情、風俗,表達男女主人公內心憂傷和豐沛的情感,前後寫進天鵝書中有十幾首,其中有八首較長的天鵝詩歌,大大地增強了這部小說的詩情和愛情的熱度,還原了草原濃烈的浪漫氣息。這樣我就能以我從小養成的美術眼光和素養,加上詩歌的悲情和激情,給我的心血之作《天鵝圖騰》插上詩情畫意的翅膀。我總算在近74歲時,才把這部書稿寫到我自己滿意,並自信又一次達到《狼圖騰》那樣的圖騰極致高峰時,才停筆交稿。這十幾年,尤其是動筆正式寫作、修改的四五年間,幾乎透支了我所有殘存的生命。

記者:整本書的基調都和狼圖騰中的剛勇、殘酷不大一樣,這本書像是一個美好的草原牧歌,但也有很多讀者說,從書中讀出了淡淡的哀傷,無論是開頭天鵝姑娘的獨舞哀歌,還是整個草原在清朝統治時期的背景,亦或是最後提到的烏拉蓋河盛景已然無存的結尾,都帶著哀傷的情緒,您怎麼看待這樣的解讀?您在書寫本書的時候,這樣的基調是有意為之嗎?

姜戎:我從自己了解的蒙古草原薩滿教盛期和中後期,天鵝被北方遊牧民族,尤其是蒙古草原民族奉為吉祥神鳥、草原保護神、神的使著、愛神和美神。自由高傲,聖潔美麗的天鵝,世代受到遊牧民族的崇敬膜拜,一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後期生產建設兵團解散以後,烏拉蓋河建起大壩蓄水,烏拉蓋河的下遊逐漸斷流。那個產生過無數愛與美的故事、天堂般美麗的神秘天鵝湖,竟然變為「一望無際的鹽鹼灘,四處可見揚沙和鹼塵。」《天鵝圖騰》決不是以淡淡的哀傷作基調的,而是以世紀般沉痛和絕望來作基調的,這一基調要告誡國人什麼,讀者自會釋解其中之意。

在生活中艱辛地尋找觀察、掘地三尺,並篩選出優質「金沙」

記者:在您的筆下,草原如此真實,生動,美麗,您覺得要寫好一片土地,以及在土地上發生的人、動物、愛情,寫作的關鍵是什麼?為了寫這本書裡的故事,您做了那些準備?

姜戎:關鍵在於對蒙古草原、草原人和草原天鵝深深的愛,在於這種愛又與你終身為之奮鬥的目標和理想緊緊相連。因為,你為之奮鬥的理想也是你的愛,當這兩種愛在一起的時候,它就會激發出你想像不到的激情和力量。這種激情和毅力是戰勝一切困難的尖端武器。

一個人的生命是短暫的,才華也是有限的。一部作品,我會不斷地修改,五年十年地修改腹稿和電腦稿,甚至不惜推到重來,一直改到自己滿意。我從小喜愛讀書,青少年時更是手不釋卷,我通常只讀那些已被時間證明是最優秀的作品,反覆閱讀經典,從中獲取最優質的養分。

文學在我心中的地位是崇高和神聖的。我追求的是文學的極致,文學的不可超越性。具體到這部書,腦子裡確定了大目標大框架以後,必須要有豐厚、不可替代的草原生活素材,必須要有無窮無盡的生動、典型、陌生、難忘、奇妙、甚至是「唯一」的細節,細節密集到讀者不能「一目十行」地快讀,才能成為打造作品「金薔薇的金沙」。如果不肯在生活中艱辛地尋找觀察、掘地三尺,並篩選出優質「金沙」,而用隨手易得的「灰沙」來打造作品,那只能造出瓦罐。

記者:《天鵝圖騰》整本書都帶著草原的靚麗風採,您在寫作時候,是怎麼讓自己的語言形成這種風格的?是否有一些生活經歷、書籍或人物帶給您這樣的影響?

姜戎:蒙古族人善良淳樸,熱情好客,心口如一,待人真誠。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蒙古草原人收養了三千上海孤兒,那麼艱苦的條件下,牧民照顧他們比自己的親生孩子還要親。那三千個孤兒長大成人以後,無不深情感恩他們的草原養父母。

蒙古草原人對待知青也是如此,每個知青,不論什麼派別,心裡都會有一個或幾個終生難忘的、像親生父母那樣的老額吉、老阿爸。我在那片沒有汙染的草原上度過青春成長期,情感及為人處世方法,猶如被寒冷的蒙古高原冷凍保鮮了一樣,一生受益。在遼闊純淨的蒙古草原呆久了,小說語言自然也被純淨的蒙古草原和天鵝湖淨化。

兩部圖騰在寫作風格上迥然相異,是因為寫作對象不同。狼和天鵝在風格和性格上有巨大差別。狼是血性戰鬥性的肉食猛獸,天鵝是高雅柔美的草食飛禽,雖然,天鵝護妻護崽也兇猛拼命,但天鵝多數時間是聖潔安靜溫柔的。我不可能用柔美風格來描寫狼群血戰,也不可能用狂暴風格來描寫天鵝的脈脈溫情。我的寫作風格並沒有改變,依然開門見山,語言簡練,故事新穎,結構嚴謹,情節緊湊,細節密集,追求極致,懸念叢生,出乎意料,寓意深刻,內容豐富,充滿陌生感和「唯一性」。

姜戎與導演讓雅克阿諾(資料圖)。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狼圖騰》作者再推新作《天鵝圖騰》,白巖松、俞敏洪給出這樣的評價
    2004年,一部名為《狼圖騰》的小說出版,這部以草原為背景、以狼為主角的作品迅速風靡全國,並走向海外,影響了上千萬的讀者。時隔16年,《狼圖騰》的作者姜戎推出了他的第二部長篇小說——《天鵝圖騰》。前晚,《天鵝圖騰》首發式舉行,低調的姜戎一如既往地沒有到場。
  • 對談|為什麼先有《狼圖騰》後有《天鵝圖騰》
    主題:《天鵝圖騰》新書分享會時間:2020年11月5日地點:北京三裡屯PAGEONE書店嘉賓:姜戎 作家,《狼圖騰》作者主持:胡赳赳 作家一生獻給兩個圖騰胡赳赳:為什麼先有《狼圖騰》,後有《天鵝圖騰》?姜戎:最早我曾有一個總體構架,想把遊牧文化的價值觀體系,和整個農耕文化的價值觀體系做一個對比,所以狼書和鵝書是同時構思的。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我開始計劃寫作草原小說的時候,曾想把天鵝和狼寫在一本書裡。後來發現絕對寫不到一起。
  • 在《狼圖騰》裡看見剛勇,在《天鵝圖騰》裡看見美與愛
    圖說:天鵝在水草豐饒的烏珠穆沁草原生息繁衍 主辦方供圖「蒙古草原的愛與美,是每年早春北歸故鄉的天鵝帶來的。」這是曾經寫出了《狼圖騰》的作家姜戎沉澱16年後寫出的第二部長篇作品《天鵝圖騰》的開篇。這本由十月文藝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天鵝圖騰》中,一切真摯的文字,只為還原作者記憶中,溼地草原上那個恢弘的天鵝王國。姜戎在北京介紹這部作品時,動情地說:「狼圖騰是黑色的,天鵝圖騰是白色的。狼圖騰象徵著自由與剛勇,天鵝圖騰象徵著愛與美,兩個圖騰像太極圖般交融。補上了這個空缺,總算了卻我一生的夢想與追求。」
  • 專訪《狼圖騰》作者姜戎:我身上有狼性也有羊性
    通過30餘年的研究與思索,姜戎提出疑問,「是否在中國還存在著一個從未中斷的狼圖騰文化?」  第二,作者之神秘。「姜戎」是筆名,自書推出之日起,他就宣布「絕不接受記者採訪、絕不參加發行中的宣傳活動」、甚至連作品討論會他都缺席。  新奇之三,漫長的創作歷程。
  • 《狼圖騰》作者再出新書 豆瓣評分為何高達9.1?
    截至目前,這部小說在豆瓣上獲得了9.1分的評分,也有不少讀者紛紛回想當年追讀《狼圖騰》的日子。小說《狼圖騰》、《天鵝圖騰》的策劃人安波舜則表示,在《天鵝圖騰》中,姜戎首次書寫了愛情,此外,這部小說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真實」。
  • 一曲愛與美的「天鵝之歌」——讀姜戎新作《天鵝圖騰》
    從《狼圖騰》到《天鵝圖騰》,姜戎對草原騰格里(長生天)的致敬,也從地到天,上下貫通。而手捧兩部遊牧民族精神圖騰的作品,姜戎意猶難平,痛感無法告慰蒙古草原、天鵝、蒼狼以及他那自由孤獨的靈魂。
  • 蒙古作家:姜戎《狼圖騰》中狼的形象來自我的小說
    在電影《狼圖騰》裡,狼真正回歸為狼這種動物本身,關於狼性的探討和表現不夠深入。  對於這種差別,連電影《狼圖騰》的導演阿諾自己都說,「小說《狼圖騰》是原著作者姜戎的,電影《狼圖騰》是我的。」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化研究室主任色音也是蒙古族人,一直從事蒙古歷史文化研究,他也表示,把狼當作蒙古人的圖騰,缺少歷史依據。  郭雪波長期從事生態文學創作,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寫過狼的題材,後來還寫過長篇小說《大漠狼孩》,並曾把該作品轉贈給姜戎。之後,姜戎才拋出了這本《狼圖騰》。「《狼圖騰》裡有關狼的形象、核心人物和情節,都來自我的小說。
  • 《狼圖騰》:小說完美,觀點別信
    學者姜戎的長篇小說《狼圖騰》暢銷多年,這部以狼為主要敘述對象的曠世奇書一經出版便爭議不斷,擁躉者奉為圭臬,批評者罵聲一片。作為一名文學愛好者,閱讀此書過後,我的內心無比澎湃,無比激動。草原狼逃跑了,天鵝群飛走了,獺子們滅絕了,美麗的額爾草原被打破了原有的生態平衡沙化了,姜戎用深沉的文字給中國人敲響了警鐘。在現代社會急速轉型的今天,這部長篇小說《狼圖騰》體現出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競爭與矛盾還是具有一定現實意義的。這部小說又是沉重的。
  • 《狼圖騰》
    與狼共舞的文化「奇」書內容簡介《狼圖騰》由幾十個有機連貫的「狼故事」一氣呵成,情節緊張激烈。狼的每一次偵察、布陣、伏擊、奇襲的高超戰術;狼對氣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視死如歸和不屈不撓;狼族中的友愛親情;狼與草原萬物的關係;倔強可愛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後艱難的成長過程――無不使我們聯想到人類,進而思考人類歷史中那些迄今縣置未解的一個個疑問:當年區區十幾萬蒙古騎兵為什麼能夠橫掃歐亞大陸?中華民族今日遼闊疆土由來的深層原因?
  • 小說《狼圖騰》再次引發爭議
    多位當年和《狼圖騰》的作者姜戎一起去內蒙古插隊的知青與相關專家,近日在北京召開座談會指出,《狼圖騰》一書與事實出入較大。4月初,姜戎在接受採訪時稱:「這本書裡所有的細節和故事大多都有出處,都是真實發生過的。」曾在內蒙古草原當了7年知青的作家馬波認為,小說與事實出入較大。草原牧民對狼恨之入骨,沒有任何牧民把狼當成神來膜拜。
  • 小說《狼圖騰》引爭議 敬畏是不是等同於崇拜?
    原標題:小說《狼圖騰》遭爭議 被指虛構蒙古族信仰崇拜   電影導演阿諾說,「小說是原著作者姜戎的,電影是我的。」 對於大多數觀眾而言,《狼圖騰》既不是歷史,也不是紀錄片,可以允許虛構存在,包括蒙古民族精神與狼性。   羊年春節伊始,大熒幕上就闖進了一匹狼——《狼圖騰》票房近日突破6億。
  • 果敢堅韌 鍥而不捨-《狼圖騰》讀後感
    果敢堅韌 鍥而不捨--《狼圖騰》讀後有感一次偶然的機會拜讀了《狼圖騰》後,我深深地被狼的精神震撼狼天性所具有的軍事才能、狡黠與智慧、頑強不屈的性格都讓我肅然起敬。《狼圖騰》本書主要講述了作者姜戎作為一名知青自願到內蒙古額侖草原插隊,親身鑽狼洞、掏狼崽、養小狼、與小狼共同患難的故事。書中將數十個狼的故事串聯起來,充分體現了蒙古草原狼的智慧。
  • 《狼圖騰》這本書真叫人百看不厭
    《狼圖騰》生動地揭示了草原萬物生態的內在聯繫,尤其是狼對整個草原和生態的巨大貢獻。《狼圖騰》帶給讀者的強烈震撼還在於它的文化在所有的狼故事或者與狼有關的故事中,始終貫穿著作者對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的優劣比較。作者以一種全新的歷史視角,以「狼圖騰「為精神線索,對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進行了全新的梳理,提出中華民族信奉的「龍圖騰「極有可能源於遊牧民族的「狼圖騰「的驚世駭俗之說,認為正是由於歷史上遊牧民族強悍進取的狼精神,不斷為漢民族輸血,中華文明才得以發展且從未中斷。
  • 小月書評|蒼茫的天,草原的狼,一個民族的靈魂——《狼圖騰》
    ——《狼圖騰》《狼圖騰》,是2004年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姜戎。主要講述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位知青在內蒙古草原插隊時與草原狼、遊牧民族相依相存的故事。作者簡介:呂嘉民(筆名姜戎),漢族,1946年4月生於北京
  • 《狼圖騰》|圖騰仍在飛揚,狼已成為傳說
    第三遍合上姜戎老狼的《狼圖騰》,思緒依舊繁複,如一堆被撕扯攪亂的線團。但我知道這一次,我一定要寫下點什麼。於是我自問,你想寫下點什麼?我想穿越時光,追尋它們的源起,我想明明白白,徹徹底底地了解,我想寫下關於它們已經成為傳說的傳說……我想寫下一串數字,我想寫下一些地方,我想知道:在天之涯,海之角,仍存一地,還在閃動著它們自由的身影……一、狼的源起,走過漫長時間的路
  • 《狼圖騰》導演讓雅克阿諾專訪-搜狐文化頻道
    採訪手記 5月25日,長江文藝出版社在京舉行姜戎小說《狼圖騰》暢銷10年慶典暨全球圖書換電影劇照版封面儀式,同名電影導演讓-雅克·阿諾也從法國遠道而來助陣。搜狐文化在第一時間對導演進行了30分鐘的簡短採訪,從《狼圖騰》的拍攝談到以往作品中的世界性精神。
  • 《狼圖騰》:臆想的人類進化歷史
    最近,我又買了一本《狼圖騰》,本來這本書我是不想買的,但是我不在那家書攤上買點什麼,就覺得欠人家一點什麼似的,畢竟以前都在人家攤子上買書都佔了許多便宜,都已經在別人攤子上買了書,不在她攤子上買本書就顯得交情不夠深。於是我就挑了這本《狼圖騰》買了。畢竟這本書原來就是暢銷書,但後來就不行了。
  • 《狼圖騰》|關於狼,我寫下的幾個字
    姜戎先生的《狼圖騰》,是我今生讀過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記得當時也被賺了幾波淚水,久久不能從其中出來。今日,又從書架上將這本書抽出來,拂去上面的灰塵,翻開封面,看到了扉頁上舊時留下的幾個字,感慨萬千。漠北一夜,月圓之際,孤狼嘯月世人無不羨你傲視群雄卻讀不懂你的孤獨籤下這生死的文書你可願帶著我這漂泊的靈魂
  • 電影"狼圖騰"熱映引小說大賣 "平凡的世界"賣斷貨
    《狼圖騰》大熱背後引爭議  其實狼並不是蒙古人的圖騰  目前,一匹狼正以大熱姿態橫行———《狼圖騰》票房已經突破6.4億,暢銷多年的同名原著小說又掀起銷售高峰,影片的取景地點烏拉蓋成為旅遊熱點。但與此同時,這部影片、這本書所表達的狼性哲學不斷掀起爭議。  狼,是不是蒙古人的圖騰?
  • 「隨筆」由電影《狼圖騰》所想到的
    為此,我決定在要求學生搜集含「狼」字的成語的基礎上,推薦學生閱讀賈平凹的《懷念狼》、沈石溪的《狼世界》和根據作家姜戎的小說《狼圖騰》改變的同名電影。在教學設計思路確定下來以後,為了讓自己的推薦有一定的引導性,我決定自己先看看電影《狼圖騰》。下來,我就自己所看這部電影的感想簡要匯總如下,不妥之處,敬請各位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