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狼圖騰》作者姜戎:我身上有狼性也有羊性

2020-12-03 中國新聞網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本刊記者/丁塵馨 應妮

  「《狼圖騰》是一本曠世奇書。」資深圖書出版人金麗紅這樣評價這本正在國內暢銷的小說,「它的文字仿佛是噴出來的。每一句話都像是上緊了發條,讓人喘不過氣,因而讓讀者忽略了文字以及結構上的粗糙。」

  據金麗紅統計,這本半自傳性質的小說,「面世短短5天,迅速攀升至各大書店排行榜首位」、「半月銷完5萬首印數,一個半月增至15萬冊。而數字仍在上升中。」

  人們對該書的關注緣自它的幾大「奇」處:

  第一,發自作者肺腑的傳奇內容——它描述了北京知青陳陣到內蒙插隊11年間與狼結下的不解之緣。通過30餘年的研究與思索,姜戎提出疑問,「是否在中國還存在著一個從未中斷的狼圖騰文化?」

  第二,作者之神秘。「姜戎」是筆名,自書推出之日起,他就宣布「絕不接受記者採訪、絕不參加發行中的宣傳活動」、甚至連作品討論會他都缺席。

  新奇之三,漫長的創作歷程。1971年姜戎起腹稿於內蒙古錫盟東烏珠穆沁草原,至2004年4月《狼圖騰》才出版,由於不會使用電腦,他用手寫幾易其稿,從醞釀-搜集資料-寫作-出版,歷時33年,方完成這本54萬字的長篇。

  6月16日,中國《新聞周刊》書面採訪到了這位神秘的作者。

  據了解,58歲的姜戎,方臉、高鼻梁,大手、大骨架,顯得比一般知識分子健壯,戴眼鏡,一雙不大的眼睛平時沒有什麼光彩,但一說到關於狼的話題,那雙眼睛就熠熠閃光。

  「他是一名古板而真誠的老頭。」《狼圖騰》的策劃人安波舜說。姜戎平時很少參加社交活動,更多的是沉醉在自己的世界裡,在書房中感受生活。對現代的新潮事物可說是一竅不通,甚至不會上網和收發電子郵件。

  作為一名研究政治經濟的學者,除了關注國民經濟,姜戎還對俄羅斯文學、繪畫等感興趣,說到這些話題,內向的他就變得滔滔不絕。

  他如此解釋迴避媒體的原因,「這本書我是用半條命寫出來的。寫完以後沒有輕鬆的感覺,反而是特別沉重。我覺得我的很多東西,你們不太理解,跟很多人很難溝通。現在我把書寫完了,我需要自己冷靜下來,我需要休息。」

  說到「姜戎」這個筆名:一因其祖姓姓姜;二是引自於范文瀾《中國通史簡論》中:「炎帝姓姜……姜姓是西戎羌族的一支,自西方遊牧先入中部。」

  「我認為『戎』就是草原民族,」姜戎說,「我很推崇我姜姓祖先的這種精神。」

  「《狼圖騰》迅速引起關注,是在我預期中的」

  新聞周刊:你預料到這本書會這麼火嗎?

  姜戎:坦率說是在我的預期之中。原因在於「狼」是農耕民族最怕的「猛獸」,越怕就越想了解它的真相。二是競爭的時代需要強悍進取、不屈不撓的狼精神。三是中國的國民性格問題,已經到了必須認真重視和解決的時候了。

  我在《狼圖騰》最後一章裡就寫到過:「中國病的病根就在於農耕和農耕性格。過去知識界也有不少人認為中國病的病根是在這裡。」

  由於中國的農耕土壤和狹隘的小農意識十分深厚,因此《狼圖騰》必然遭受到「強烈地反批判。」但是今天現代社會的市場經濟和新型人類的力量,也在迅速增長。我推崇的狼精神也同時得到了許多讀者強有力的支持。

  因此,《狼圖騰》一書受到如此強烈的反應,恰好證實了我寫作時的種種憂慮,這正是我寫作的衝動之一。

  新聞周刊:你是第一次寫小說,如何駕馭一本50多萬字的長篇?

  姜戎:我是從事理論研究工作的,從未寫過小說。這次確實是巨大的挑戰。我只能一遍一遍地寫,一遍一遍地修改,需要花費比專業作家更多的時間才行。

  這本書是我內心壓抑不住的寫作欲望和衝動的結果,寫作的過程中,常常會忘記(也不會去想)到底是為誰而寫的。但進入到最後的「理性探掘」那部分,我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是為今天的中國人而寫的。

  新聞周刊:你說主人公陳陣身上有你本人的影子。你是想通過陳陣表達你的懺悔和懷念嗎?

  姜戎:陳陣身上當然有我本人的影子。但是無法用「比例」來量化,那是一種瀰漫、滲透在字裡行間的無形情感。

  我懷念小狼曾經教給我的智慧和頑強;懺悔我的青春年代由於對小狼的「愛」,而使小狼喪失了自由的罪過。

  新聞周刊:你提到希望讀者能從書中看到「那麼生機勃勃的草原,那麼一種強悍的精神,」可是也說現在「再也恢復不出來原汁原味本來的那種草原了」。這本書同時也在完成對過去草原的祭奠嗎?

  姜戎:「祭奠」是第二位的。我想用親眼目睹的事實,來揭露和批判農耕文明對草原的破壞,喚醒國人來反思我們民族的弱點。

  「狼圖騰也應該成為現代的精神圖騰」

  新聞周刊:你覺得自己有哪些地方受到了草原的影響,或者「狼性」的洗禮?

  姜戎:11年的草原生活改變了我的很多觀念 千年萬年以來,直到我們知青到達草原的時候,草原還保持著水草豐美的原始狀態。草原牧民具有天然原始但符合科學規律的環保意識和平衡手段。例如,他們深刻地意識到了草原狼對於保護草原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崇拜狼,從不把草原狼斬盡殺絕。當年的額侖草原上漢人極少,後來大量漢人進入草原,尤其是內蒙古兵團建立之後,草原迅速退化。農墾是草原最大的敵人。

  在草原我深深地受到了狼圖騰精神的洗禮。狼圖騰是幾千年來中華草原民族始終一貫的民族圖騰。雖然狼性中具有貪婪、殘暴和野蠻的負面,但是上升到狼圖騰的精神層面,其中卻有更多積極的因素值得發掘和學習借鑑:狼的強悍進取、勇敢無畏的精神;不屈不撓的競爭精神;堅韌剛毅的團隊精神;以及奮不顧身的戰鬥犧牲精神,等等。

  這些長期被農耕意識歪曲了的「狼精神」恰恰具有強烈的現代性。狼圖騰精神不僅是古代草原民族(包括我們的炎黃遊牧先祖)的圖騰,也應該成為現代的精神圖騰。是狼圖騰精神支撐我完成了這部50多萬字的厚書。

  我永遠崇敬狼圖騰。

  新聞周刊:小數出版後您一直迴避媒體,迴避公眾,您的這種迴避和疏離,是否也和狼的強悍勇猛不退縮的個性有些不同?

  姜戎:強悍勇猛的草原狼,在戰鬥中並不一味強攻蠻幹。我佩服草原狼堅毅、忍耐、迂迴的戰略戰術和選擇戰機的本領和智慧。

  新聞周刊:你說過,這本書「對於當前羊性充斥的市場,給予狼性的強烈衝擊」,你希望更多的「狼性」具體地表現在人或者社會上,那是些什麼特質?

  姜戎:我身上有狼性也有羊性,所以我仰慕狼。

  我希望「狼性」在現代社會中,更多地表現為頑強進取、友愛合作,為爭取獨立自由,不屈不撓。

  新聞周刊:你不希望讀者像看「消遣的故事」一樣看《狼圖騰》這本小說。那麼你希望通過小說告訴讀者什麼?特別是對漢民族的讀者。

  姜戎:我希望通過小說告訴讀者,什麼是水草豐美的原始草原;被漢人憎恨唾罵的狼,其實是何等優秀的物種;我想告訴讀者,狼圖騰精神對於今人何其重要。我更希望漢民族能因此認識到我們是炎黃遊牧先祖的子孫。漢民族因此具有雙重身份:既是農耕民族的後代,又是炎黃遊牧族的後代。

  作為世界上人數最多的漢民族,若是完全依賴西方民族的精神資源來振興自己,終究是無根之木,即便是嫁接還需要有母本。遊牧精神是現代西方精神的本源之一,而狼圖騰精神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本土精神資源。

  新聞周刊:你希望通過一本小說影響社會人的品行和性格,它是否因此承擔了太多的教育意義?

  姜戎:我並不奢望一本書真的可以影響當今社會人們的品行和性格,幾千年的慣性絕非一部文學作品可以改變的。我只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至少可以給漢民族補上草原一課,或許可以成為公民教育之前的「學前班」的課程之一,讓人們去思考。

相關焦點

  • 蒙古作家:姜戎《狼圖騰》中狼的形象來自我的小說
    從狼性到人與自然  《狼圖騰》原著小說是過去十年中國最為暢銷的小說之一,但看過電影《狼圖騰》的原著粉絲發現,影片與小說在內容上的差別是根本性的。原著小說每一章都是狼故事打頭,主人公就此開始思考和討論:人和自然的關係,漢族和遊牧民族生產方式的不同,探討狼性和遊牧民族的民族性。
  • 《狼圖騰》作者姜戎:天鵝是比狼更早走入我內心的圖騰
    姜戎全新長篇小說《天鵝圖騰》以此開篇。從52歲正式動筆寫作《狼圖騰》,到今天的《天鵝圖騰》,「表明我完成了再現草原遊牧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最有精神價值的兩個圖騰的重任,讓人們更全面地了解了蒙古大草原、蒙古族人民、蒙古狼、蒙古天鵝的自由剛勇和愛與美的風貌與性格。我相信更多的人會愛上他(它)們的,並從中吸取和補充精神營養。
  • 小說《狼圖騰》引爭議 敬畏是不是等同於崇拜?
    原標題:小說《狼圖騰》遭爭議 被指虛構蒙古族信仰崇拜   電影導演阿諾說,「小說是原著作者姜戎的,電影是我的。」 對於大多數觀眾而言,《狼圖騰》既不是歷史,也不是紀錄片,可以允許虛構存在,包括蒙古民族精神與狼性。   羊年春節伊始,大熒幕上就闖進了一匹狼——《狼圖騰》票房近日突破6億。
  • 果敢堅韌 鍥而不捨-《狼圖騰》讀後感
    果敢堅韌 鍥而不捨--《狼圖騰》讀後有感一次偶然的機會拜讀了《狼圖騰》後,我深深地被狼的精神震撼狼天性所具有的軍事才能、狡黠與智慧、頑強不屈的性格都讓我肅然起敬。《狼圖騰》本書主要講述了作者姜戎作為一名知青自願到內蒙古額侖草原插隊,親身鑽狼洞、掏狼崽、養小狼、與小狼共同患難的故事。書中將數十個狼的故事串聯起來,充分體現了蒙古草原狼的智慧。
  • 《狼圖騰》讀後感-由狼性到人性的解讀
    從小到大,我們對狼的認知,無異於兇狠,殘忍,他們是叢林裡的殺手,是森林中最大的威脅,甚至於老虎獅子都很少敢去惹它們。 終於有機會閱讀姜戎的《狼圖騰》 ,這是一部神奇的佳作,充分的用狼的故事講述了狼是如何生存的。
  • 一曲愛與美的「天鵝之歌」——讀姜戎新作《天鵝圖騰》
    姜戎是生態保護的鬥士,他對草原原始生態近乎極端的崇敬,和對破壞生態行為的出離憤怒,都在小說中找到了出口。只不過,相對《狼圖騰》火山爆發式的情感宣洩,《天鵝圖騰》在唯美愛情小說的形式下,姜戎極力克制自己的情感,更多通過故事曲折地進行表達。因此,《天鵝圖騰》的文學性更強,生動展現出蒙古草原柔美的一面,和《狼圖騰》的勇武有力,共同構建起一個多元、立體的草原生態圖景。
  • 《狼圖騰》:小說完美,觀點別信
    學者姜戎的長篇小說《狼圖騰》暢銷多年,這部以狼為主要敘述對象的曠世奇書一經出版便爭議不斷,擁躉者奉為圭臬,批評者罵聲一片。作為一名文學愛好者,閱讀此書過後,我的內心無比澎湃,無比激動。姜戎在小說中又展現了狼群對額爾草原生態平衡的重要作用,草原狼獵殺狂吃好草的黃羊,草原狼捕殺到處破壞山體的獺子,人打狼,狼吃羊,羊吃草,草養人,循環往復,和諧共生。小說中畢力格為首的草原人獵狼但不趕盡殺絕,他們怕狼懼狼但又敬狼,甚至草原人還用天葬來祭奠草原狼。在內蒙古邊境的額爾草原,讀者第一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和諧場景。
  • 環球時報:中國經濟狼性正在消退,令人擔憂
    從小說到電影,《狼圖騰》好評如潮,也爭議如潮。有人從人與狼、狼與羊、羊與草的關係中看到生態平衡的主題;有人從人類飼養小狼看到跨越人與動物差別的愛與尊重;有人從狼和羊的生存特徵看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反差與交融。
  • 《狼圖騰》導演讓雅克阿諾專訪-搜狐文化頻道
    採訪手記 5月25日,長江文藝出版社在京舉行姜戎小說《狼圖騰》暢銷10年慶典暨全球圖書換電影劇照版封面儀式,同名電影導演讓-雅克·阿諾也從法國遠道而來助陣。搜狐文化在第一時間對導演進行了30分鐘的簡短採訪,從《狼圖騰》的拍攝談到以往作品中的世界性精神。
  • 《狼圖騰》作者再推新作《天鵝圖騰》,白巖松、俞敏洪給出這樣的評價
    2004年,一部名為《狼圖騰》的小說出版,這部以草原為背景、以狼為主角的作品迅速風靡全國,並走向海外,影響了上千萬的讀者。時隔16年,《狼圖騰》的作者姜戎推出了他的第二部長篇小說——《天鵝圖騰》。前晚,《天鵝圖騰》首發式舉行,低調的姜戎一如既往地沒有到場。
  • 電影"狼圖騰"熱映引小說大賣 "平凡的世界"賣斷貨
    《狼圖騰》大熱背後引爭議  其實狼並不是蒙古人的圖騰  目前,一匹狼正以大熱姿態橫行———《狼圖騰》票房已經突破6.4億,暢銷多年的同名原著小說又掀起銷售高峰,影片的取景地點烏拉蓋成為旅遊熱點。但與此同時,這部影片、這本書所表達的狼性哲學不斷掀起爭議。  狼,是不是蒙古人的圖騰?
  • 對談|為什麼先有《狼圖騰》後有《天鵝圖騰》
    主題:《天鵝圖騰》新書分享會時間:2020年11月5日地點:北京三裡屯PAGEONE書店嘉賓:姜戎 作家,《狼圖騰》作者主持:胡赳赳 作家一生獻給兩個圖騰胡赳赳:為什麼先有《狼圖騰》,後有《天鵝圖騰》?姜戎:最早我曾有一個總體構架,想把遊牧文化的價值觀體系,和整個農耕文化的價值觀體系做一個對比,所以狼書和鵝書是同時構思的。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我開始計劃寫作草原小說的時候,曾想把天鵝和狼寫在一本書裡。後來發現絕對寫不到一起。
  • 《狼圖騰》作者再出新書 豆瓣評分為何高達9.1?
    這是最近的熱門長篇小說《天鵝圖騰》的開頭。《天鵝圖騰》是作家姜戎繼《狼圖騰》之後,暌違16年,為讀者帶來的一部關於「愛與美」的至情至性之作。截至目前,這部小說在豆瓣上獲得了9.1分的評分,也有不少讀者紛紛回想當年追讀《狼圖騰》的日子。
  • 「隨筆」由電影《狼圖騰》所想到的
    狼吃羊,一般是一口封喉,直接將羊斃命,使得羊還沒有叫出聲來,就結束了生命。所以在農村,如果羊在野地裡,或者家裡圈裡,如此這般死了,那首要的懷疑對象就是狼。狼趕豬的故事,可能大都是村民的描繪,未必有人真正見過。狼偷豬,一般會跳進圈裡,用嘴銜著豬的耳朵,用尾巴敲打著豬的臀部,豬乖乖的跟著他走。很多時候,誰家丟了豬崽,有一段時間總是懷疑是狼所為。
  • 港報文章:不願做"狼的傳人" 龍的圖騰敬業和諧
    文章指出,正如其名所顯示,這書是以狼作為圖騰,並以這圖騰作為華夏民族的標杆,宣揚我民族要重弘狼性、發揚狼精神;否定了「龍的傳人」的說法,而力證華夏人是「狼的傳人」。此外,作者悲嘆草原的沒落,認為「沙化」是圈地畜牧農耕化的惡果。對於這兩個觀點,我不能苟同。   狼性不足 被人欺負?
  • 狼 商業圖騰與哲思之源的雙面鏡
    在網上搜索「狼性」一詞可以看到坊間傳聞的華為總裁任正非的一條語錄便是:「企業發展就是要成為一匹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銳的嗅覺;二是不屈不撓、奮不顧身的進攻精神;三是群體奮鬥的意識」。而翻開一本出版於2007年的名為《狼性管理在華為》的書,可以看到書中將華為的「狼性文化」拆分成了幾個不同的方面進行講解,比如,狼性文化強調,「每一位員工都要像狼群關愛狼崽一樣培育新員工」,又如「在草原上,哪裡有羊群,哪裡就有狼,所以,在商業領域需要有狼一樣敏銳的嗅覺,及時捕捉新出現的市場需求」。
  • 在《狼圖騰》裡看見剛勇,在《天鵝圖騰》裡看見美與愛
    這是曾經寫出了《狼圖騰》的作家姜戎沉澱16年後寫出的第二部長篇作品《天鵝圖騰》的開篇。這本由十月文藝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天鵝圖騰》中,一切真摯的文字,只為還原作者記憶中,溼地草原上那個恢弘的天鵝王國。姜戎在北京介紹這部作品時,動情地說:「狼圖騰是黑色的,天鵝圖騰是白色的。狼圖騰象徵著自由與剛勇,天鵝圖騰象徵著愛與美,兩個圖騰像太極圖般交融。補上了這個空缺,總算了卻我一生的夢想與追求。」
  • 《狼圖騰》
    與狼共舞的文化「奇」書內容簡介《狼圖騰》由幾十個有機連貫的「狼故事」一氣呵成,情節緊張激烈。狼的每一次偵察、布陣、伏擊、奇襲的高超戰術;狼對氣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視死如歸和不屈不撓;狼族中的友愛親情;狼與草原萬物的關係;倔強可愛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後艱難的成長過程――無不使我們聯想到人類,進而思考人類歷史中那些迄今縣置未解的一個個疑問:當年區區十幾萬蒙古騎兵為什麼能夠橫掃歐亞大陸?中華民族今日遼闊疆土由來的深層原因?
  • 小說《狼圖騰》再次引發爭議
    多位當年和《狼圖騰》的作者姜戎一起去內蒙古插隊的知青與相關專家,近日在北京召開座談會指出,《狼圖騰》一書與事實出入較大。4月初,姜戎在接受採訪時稱:「這本書裡所有的細節和故事大多都有出處,都是真實發生過的。」曾在內蒙古草原當了7年知青的作家馬波認為,小說與事實出入較大。草原牧民對狼恨之入骨,沒有任何牧民把狼當成神來膜拜。
  • 《狼圖騰》這本書真叫人百看不厭
    在所有的狼故事或者與狼有關的故事中,始終貫穿著作者對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的優劣比較。作者以一種全新的歷史視角,以「狼圖騰「為精神線索,對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進行了全新的梳理,提出中華民族信奉的「龍圖騰「極有可能源於遊牧民族的「狼圖騰「的驚世駭俗之說,認為正是由於歷史上遊牧民族強悍進取的狼精神,不斷為漢民族輸血,中華文明才得以發展且從未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