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鹿郊野,兩軍對壘。面對「獸身人語,銅頭鐵額」的蚩尤兄弟81人所率九黎部落,黃帝九戰而不勝。
危急時刻,九天玄女助力黃帝擺出"奇門遁甲",敲響用夔牛製成的80面戰鼓,「聲震三千八百裡」,連續「九擊止之」,蚩尤兵心神顛倒,元門大門,敗如山倒……
這場發生在上古時期,決定華夏民族歷史走向的戰爭,以黃帝斬蚩尤而告終。那麼,蚩尤的後代去了哪裡?
據目前所知,至少有4個姓氏或5個姓氏並非出自炎黃,而是蚩尤的後代。
1、蚩姓
現存的蚩姓人,全是蚩尤的後代。作為罕見姓氏,目前主要集中在雲南,在江蘇武進、四川鹽邊也有蚩姓人家,在國內的總人口不足千人。
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後,一部分從屬於蚩尤部落的人們,因為不願意歸降黃帝,經過長途跋涉,遷徙到遙遠的邊疆地區,主要分布在如今的雲南、四川、湖南等地。隨後,他們他在洞庭、彭蠡之間建立了三苗部落,形成了多民族的聯盟氏族。
據記載,蚩姓為「蚩尤氏之後也」,傈僳族中此姓之人為最多。而且,在傈僳語中,蚩字有「刀砍」的意思,因此近年來有傈僳人改起漢姓,直接自稱姓「砍」。
2、黎姓
黎姓也是蚩尤的後代。蚩尤本是九黎的首領,在神農氏衰敗後,率部落崛起於南方,在向東方擴張時打敗了炎帝。此後,涿鹿之戰黃帝獲勝,九黎退出了中原。
據記載,九黎之人多數歸順了黃帝,也就是後來人們常說的「黎民百姓」。少昊金天氏時,九黎部落成為諸侯之一,其首領曾被封為火正官,主要掌管民事。
商朝時,九黎建立了兩個諸侯國,一個在今山西長治附近,另一個在今山東鄆城附近,其國民均姓黎。
黎姓在西周時發生了分化,周武王滅商,把商湯的後裔分封在黎國的舊地,與九黎之人混居。因此,黎姓也有大量的人氏出自堯帝。
3、鄒姓、屠姓
屠姓同樣出自蚩尤。蚩尤戰敗被殺後,不願屈從於黃帝的餘部,帶領族人遠走彭蠡、洞庭之地。另有大量蚩尤舊部,向黃帝表達了歸順之意。
這些就此留在了中原地區,並被黃帝集中遷居到鄒屠之地居住,並且按照炎黃氏族的傳統,以地名為姓,形成鄒姓、屠姓。
西周時,鄒、屠二姓立國,稱為「邾婁」國,依附於魯國。戰國時,魯穆公把「邾婁」國改名為「鄒」國,其後人均以「鄒」為氏。
鄒屠之地位於今山東境內。《拾遺記》曾記載:「軒轅去蚩尤,遷其民善者於鄒屠之地,惡者於有北之鄉,其先以地命族,後分為鄒氏、屠氏。」
4、莫姓
莫姓也來自蚩尤。涿鹿之戰後,蚩尤餘部出現明顯分化,不歸順的舊部遠走邊疆,成為上古三苗部落聯盟的祖先。在眾多部落中,在如今的布依族中,有人就以「莫」為姓氏。並且,隨著歷史的發展,部分莫姓人家遷居中原,最終與中原各姓氏聯姻。
但是相對於蚩姓、黎姓、鄒姓和屠姓來說,莫姓的來源更複雜,它還源自於姬姓、羋姓、媯姓、鄚姓,得姓始祖最早可上溯至顓頊帝。所以,莫姓人也可以說是蚩尤與炎黃二帝的混合體。
中華獨有的姓氏文化,深藏著華夏民族不斷與外來民族、少數民族融合的密碼,解讀一番後,你會有這樣的一個發現:華夏民族以炎黃子孫為中堅、核心,以開放和包容的精神,不斷融合九黎、東夷、三苗……逐漸形成了多民族基因的大家庭。
其實無論是蚩姓、黎姓、還是鄒姓和屠姓、莫姓,都已與華夏民族結成一體,在秦始皇完成大一統之後,姓氏隔膜已退化甚至完全消失,所有姓氏都視中原為自己的精神家園,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國。
參考文獻:《史記》、《鄭通志·氏族略》、《拾遺記》、《風俗通義》,感興趣者可以詳細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