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中經常能看到「黎民百姓」這個成語,這是從西周開始對庶民百姓的俗稱,出自《隋唐演義》,現在泛指天下的蒼生和百姓,是平民的統稱。為什麼會出現「黎民百姓」這個成語呢?在古代,「黎民」和「百姓」卻都不是平民的意思,各有各的含義。
成語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17回:那六街三市勳衛宰臣,黎民百姓,奉天子之命,與民同樂。
黎民:在遠古時期,黎民是九黎族的族民,逐鹿之戰後,黎民成了「奴隸」的意思。相傳「九黎族是九個部落的聯盟,分為81個氏族,有81個首領,他們共同的首領是蚩尤,是一個非常勇猛善鬥的部族。蚩尤帶領著九黎族,經常欺負炎帝族的族民。後來炎帝族聯合黃帝族,在逐鹿與九黎族大戰,結果蚩尤戰敗被殺,被炎黃族俘獲的九黎族族民,也就被稱為「黎民」,他們的身份是奴隸。後來九黎族瓦解,「黎民」併入了「炎黃子孫」中,慢慢變被同化。
百姓:春秋戰國之前,百姓是指有姓氏的人,特指貴族。在當時,能擁有姓氏的都不是一般人,基本上王公貴族出身的人才會有姓氏,普通的平民沒有權勢和地位,是沒有姓氏的。比如伏羲姓馮,黃帝姓姬、舜帝姓姚等等。
到了戰國之後,奴隸制消亡,封建制度建立,平民階級開始走向社會的管理層,貴族階級漸漸沒落,就這樣姓氏也在平民中廣泛產生,奴隸和平民貴族的界限開始模糊,於是慢慢的用「百姓」、「黎民」等詞變成了一種統稱,皆指普通的百姓,意義也就相同了。
黎民是指奴隸,百姓是指貴族,是不是有點出乎您的意料呢?歡迎討論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