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城傳媒網
民生/社會/時訊/熱點
關注
五寺聳峙佑黎民
韓城日報記者 楊菊俠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因而中國人大多把寺廟寶剎建在深山秀峰之巔。在我市西北峰巒疊嶂的群山中,曾有無數座寺廟隱藏其中,最有名的當屬五池寺。五池寺是人們對東池寺、西池寺、南池寺、北池寺、中池寺五座寺廟的統稱,寺名皆因山名而得之。
五池寺本為五峙寺。《韓城乾隆傅志》記載:「五峙山在縣西北。峙在萬山中為岑,凡五:深巖邃谷,人跡罕至。北峙最遠,去縣百二十裡,西峙次之,東、南峙又次之,中峙稍近,亦且八十裡,俱有泉,俗名海眼。山多松,中峙尤勝,自麓及岑,青蔥夾道,幽絕人寰,今稱五池山」。
孫海龍是我市一名戶外徒步愛好者,走遍全市及周邊縣市的山山峁峁,溝溝窪窪,熟稔歷史典故,是一名資深「驢友」,曾多次「驢行」五池寺。
從現存文獻記載看,五池寺屬昝村開化寺下院,建於公元前978年,而大規模重修則在明清時期。關於五池寺,在韓城和黃龍柏峪川一帶,民間一直流傳「五姐妹除妖」的美麗傳說。孫海龍曾將故事搜集整理,記載於自己的遊記中。
傳說很久以前,大禹之父鯀劈山鑿河時,斬殺一條妖蟒之子,蟒妖大怒,尋鯀報殺子之仇。在五臺山聽談經文的文殊菩薩與觀音菩薩商定,讓文殊菩薩的五個女兒到這五個地方降妖鎮魔。於是如來佛指派一名高僧,為五姐妹選好修建寺院的風水寶地,並為五姐妹封「山都」(神奇的野獸)寶座。大姐北玉膽小封為東池寺「東陽太山都」;二姐方玉封為南池寺「南陽同山都」;三姐永玉封為西池寺「西牛河山都」;四姐平玉膽大封為北池寺「北亥幽山都」;五妹安玉最小放在中間封為中池寺「中條明山都」。如來佛要求姐妹五人盡職盡責,保一方平安。
高僧領命後,遍訪韓城西北群山,尋找風水寶地。不久,如願以償選好五寺地址。其中東池寺位於桑樹坪鎮林源寺塔村;西池寺位於黃龍縣白馬灘鎮柏峪川與桑樹坪鎮林源交界處;南池寺位於柏峪川柳家峪溝後山頂與韓城盤陶川、薛峰川交界;北池寺位於韓城、宜川、黃龍交界;中池寺位於桑樹坪鎮林源村南。
高僧選好地址後,便到處張貼安民告示,將為五姐妹選定的五塊修建廟院的風水宅地公布於眾。期盼世代平安的老百姓看了告示後,歡聲雷動,紛紛從數百裡、甚至數千裡趕來捐獻銀兩,義務當勞工,一些民間的能工巧匠,不請自到,獻策獻藝。數月後,五個寺廟相繼竣工,建築風格各異,巧奪天工。五池寺雖相距甚遠,但個個群峰環抱,成盆地狀,且寺廟有天然清泉,百姓將這五池寺以池取名。
五座寺廟建成後,香火不斷。後在文化大革命中,五座寺廟不同程度受損。目前,東池寺現存明萬曆二年、嘉慶二十一年的石碑兩塊,還有一塊乾隆年間捐資修廟的善男信女名單。西池寺是當時的佛教聖地,現存幾間廟宇的殘壁斷垣,目前從三個地方可到達。一條路從柏峪川盤龍寺往內走大約一裡路,到達薛老將軍廟後一直朝北,直達寺廟。西池寺與牛角哨相距不遠,從林源、薛峰分別是到達西池寺的另外兩條路。西池寺門口用作鋪地和飯桌的是七八個石碑,上面的字體已模糊難辨。殘破的牆上不知何年何月何人留下「有人辭官歸故裡,有人連夜趕考場,有人拜佛求長壽……」的詩句。
南池寺建於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宋真宗年間、明崇禎十五年(1642)、康熙四十八年(1709),先後三次重修。目前有兩條路可到達。一是從黃龍柏峪川柳家峪溝,二是從韓城猴山山底防火路。此地原屬韓城管轄,有上百畝肥沃耕地,後來白馬灘、石門、柏峪、亂馬科四鄉劃給黃龍縣,地隨人走,這塊風水寶地連同寺廟,一併歸黃龍所轄。
北池寺因地處偏僻,鮮為人知。從桑樹坪鎮林源距溝路口沿防火路前行,到平房後停車步行,大約五公裡後見路邊有一巨大磨盤,從磨盤處第二個溝口進山,即可到達。寺中有一棵百年老松,直入雲霄。寺中殘存的石碑很多,字跡保留清楚。其中一巨大石碑,碑頭不知何種文字,但閱讀碑文,可以看出當時僧人眾多,香火旺盛。1947年8月,韓宜遊擊支隊在北池寺駐紮。吳沙浪是當時的遊擊隊政委。韓城第一次解放後,胡宗南不甘失敗,調集重兵反撲韓城、黃龍地區,殘酷圍剿地方遊擊武裝。韓宜支隊吸引敵數十倍的兵力,敵先以三個旅,後以七十二團整團兵力,企圖一舉消滅韓宜支隊,並懸賞捉拿吳沙浪。9月,胡宗南發起突襲,火燒北池寺。
中池寺從東查場村南入山,大約行走五六公裡看到幾戶人家,便到了中池寺,中池寺在五寺中保存相對完整。
香火已遠去,傳說留千古。如今的五座寺廟,大部分只剩下殘垣斷壁,不見昔日風採,但從殘存的牆壁和雕刻精美的石像、龍柱,依然可以找到曾經宏偉繁華的影子。也許正因寺廟的落寞,涉足者鮮少,五池山才得以林木蔥蘢,遮天蔽日,幾乎與世隔絕,成為花鳥獸雀的王國。
本期編輯:馬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