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文當中,「華夏」這一個詞彙,最早出現在《尚書》當中,裡面提到:「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有人認為,「夏」取自於夏水(即漢水),而「華」以華山得名,因此古籍當中以「華」和「夏」作為中原,,稱四方為蠻夷。發展到後來,逐漸成為了整個中華文明的代名詞,唐朝學者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中寫道:「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實際上,您如果是這個姓氏,那就有可能並非「華夏子孫」,而是「波斯」的後裔。這就是「安」姓。
根據史書記載,在漢武帝期間,劉徹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抵達安息國,從此雙方就建立了外交關係,中原文明與中東地區建立了往來,而也正是這一時期,古印度的佛教也流傳到了中國,進而傳向日本以及西域。在當時的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公元2世紀,安息國的太子,同樣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更想要前往漢朝進行求學。
然而作為一國儲君,安息國國王夫婦怎麼可能答應這個要求呢?為此太子剃髮為僧的願望一直得不到實現,在東漢桓帝劉志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安息國國王去世,按照道理來說,正應該是太子繼承王位。然而他卻將國王的位置,讓給自己的叔父,自己則跟隨著龐大的安息使團,以及大量的隨從,前往東漢都城洛陽,在抵達之後,安息太子受到了漢朝廷隆重的款待,而他更是為這裡濃厚的佛教文化所感到興奮,為此,太子決定在此地定居下來。
他給自己起來一個中文名字:「安清」,很多僕人也沒有再回到自己的祖國,同樣在此地居住,他們效仿自己的王子,以「安」作為姓氏。而在洛陽當地,人們則將其稱之為「安帕提亞氏。」安族人的後代,也繁衍生息到如今。歷史上將其歸於安氏正宗。現在依然有相當一部分安氏族人尊奉安清為得姓始祖。
而在此之後,又有一批西域人的加入,唐朝中期西亞的昭武九國,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期間有一個叫做安國的國家,隨即以國名作為姓氏,值得一提的是,唐朝中期「安史之亂」的禍首安祿山,原本為康氏,是昭武九國中康國後裔,後來隨著父親冒姓為安氏,其後代遂以安為姓。
因此在漢唐以後,不少從西亞來的胡商,也有著以安為姓氏的例子,《洛陽迦南記》記載了北魏胡人絡繹不絕的盛況:「洛陽城內胡商雲集的盛況:「自蔥嶺以西,至於大秦(漢朝時的羅馬帝國),百國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販客,日奔塞下,……樂中國土風,因而宅者,不可勝數。」其中大多數便為安姓,來自河南等地。
截止到如今,安姓人口大約209萬,佔據全國人口的0.14%左右,他們也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