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金丹丹 章然
最近這段時間,不少讀者給錢江晚報打來電話,「吐槽」西湖邊小飛蟲太多,尤其是在傍晚和晚上。我們總結了一下,小飛蟲比較多的,基本上都是環湖的地方。
「密密麻麻,一團一團的,一張嘴就往嘴巴裡飛,天吶!」讀者小可說起自己在湧金池附近的經歷,「那會兒剛吃好晚飯,正陪著外地朋友逛西湖呢,這小蟲子很影響遊玩,朋友走了幾分鐘就忍不住要回去了。」
攝影愛好者程先生說,每年夏天這種小飛蟲都很多,有時候傍晚在白堤上拍照,飛蟲劈頭蓋臉亂撞。
今天(8月22日)上午,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來到孤山,這是不少讀者都提到過的飛蟲成群出沒地。
記者發現,白天出沒的小飛蟲並不多。在兩處綠化帶上方,各有兩團密集小飛蟲在「瘋狂」舞蹈。
在附近工作的一位小姐姐說,每年夏天小飛蟲都會來「打卡」,白天還好,晚上路燈下特別密集,看多了真的要犯密集恐懼,「不過我發現,這些長得像小蚊子一樣的飛蟲並不咬人。」
這些小飛蟲到底是什麼蟲?為什麼每到夏天就來刷存在感?
其實,關於這些小飛蟲,幾乎每年,媒體都會關注。
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風景局的王山解釋說,這些小飛蟲的名字叫「搖蚊」,口器退化,不吸血,也不咬人。搖蚊對人類沒有什麼危害,不過在視覺上挺討厭的。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了解到,為了讓這些小飛蟲不在夏天影響遊人出行,西湖景區還專門邀請過昆蟲專家想辦法儘量減少景區的搖蚊。不過很遺憾,目前還沒有什麼好辦法。其實,每年西湖景區工作人員都在日常防治蚊蠅飛蟲,噴灑藥水,但是大家都知道,在開放空間裡,噴殺飛蟲效果不太理想,搖蚊經常會「躲貓貓」,噴灑藥水的時候躲起來,噴完又出來了。
搖蚊到底是怎麼樣的昆蟲?錢江晚報記者也詢問了杭州植物園高級工程師昆蟲專家於煒。於煒首先強調的是,搖蚊對人類並沒有攻擊性,相反的,搖蚊的出現是西湖水生態系統良好的證明。
全世界搖蚊共有5千多種,是一種常見的水生昆蟲,廣泛分布在全球各處水域。搖蚊是蚊子的近親,和普通蚊子屬於不同科。它們喜歡生活在溼潤的環境,如湖泊、池塘、沼澤、河流小溪。「西湖水域水質很好,正適合搖蚊生長。搖蚊在西湖的歷史有幾十年了。」
搖蚊有黑色、白色、黃色、淡綠色。「搖蚊和普通蚊子的最大區別是,搖蚊不論雌雄均不吸食血液,搖蚊的口器小且不延伸,成蟲後幾乎不吃東西,只會吸取少量含有糖分的液體。」
搖蚊的幼蟲蟲體紅色,生長於水中泥沙裡,只有在羽化前才浮出水面,通常在晚上進行,羽化後飄在水面上晾曬一會兒翅膀就能起飛。
搖蚊夜間有很強的向光性,所以天色暗下來後,它們會往亮的地方聚集。氣溫29℃到35℃之間,是搖蚊的活躍時段,所以每年夏天,它們就會出來刷存在感。基本上每年六月到九月,我們都會在西湖邊與搖蚊偶遇。
「搖蚊起飛後成群結隊的飛舞,就是大家在西湖邊看到的黑煙一樣的效果。」於煒說,這種現象通常發生在每年的4-5月或8-10月。搖蚊之所以抱團飛舞,是一種婚飛習性,它們在空中進行交配,雄性成蟲大群地在清晨或者黃昏聚在一起舞蹈,雌性成蟲被吸引入群後進行交尾。
搖蚊成蟲的生命周期很短,「你今天看到的一團搖蚊,到下周其實就是另一波了。」
除此之外,搖蚊還是一種重要的生物資源,對維持淡水水域生態平衡及促進養漁事業有重要意義,「會有些人專門飼養遙蚊幼蟲,作為魚類和螃蟹的飼料。」於煒說,搖蚊幼蟲攝取水底有機碎屑物,在加速水體物質循環和消除有機物汙染方面有顯著作用,成為監測水體環境和汙染狀況的優良指示生物,在生態學和環境科學領域中被廣泛利用。
所以,並不攻擊人類的搖蚊是西湖水生態系統的重要一部分。這麼一看,是不是下次我們偶遇搖蚊可以多一份理解呢?搖蚊活躍時段是在氣溫29℃到35℃的時候,等天氣涼快下來,這些小蟲子就會消失不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