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喝到雞骨草茶是去年在恩平調查水生植物的時候,在一個不起眼的快餐店,點了一份烤鵝飯,外帶送了一碗湯,當時並不知道雞骨草茶就是廣州相思子(Abrus pulchellus subsp. cantoniensis),只能看出來是豆科植物的葉片。再次喝到雞骨草熬製的湯茶是在高明山影雲居客棧。
好奇是哪種豆科植物,為了消除好奇心我讓老闆給我看了他們熬製雞骨草的視頻
這裡熬製的雞骨草茶用的是豆科相思子屬相思子(Abrus precatorius)的乾燥全草,其種子有毒不可食用。但正規所說的雞骨草應為廣州相思子(Abrus pulchellus subsp. cantoniensis)。2015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定雞骨草來源為豆科植物廣州相思子的乾燥全株。而《廣西藥材標準》第一卷,所收載的雞骨草為廣州相思子與毛相思子(Abrus pulchellus subsp. mollis)的乾燥全草。相思子和毛相思子在廣西、廣東地區資源也很豐富,所以廣泛用作雞骨草的代用品。
雞骨草具有保護肝、降脂、抗菌和抗病毒、抗氧化、抗炎、免疫調節等作用,並在臨床應用中有很好的療效。雞骨草中含有多種化學成分,其中三萜、黃酮、生物鹼類物質是雞骨草的主要有效活性成分。雞骨草中所含有的相思子鹼具有抗炎作用,有研究表明相思子鹼可以對由CCl4所引起的小鼠急性肝損傷有顯著的保護作用。
三種植物形態區別
廣州相思子莖纖細,葉片無毛;種子黑褐色。
毛相思子植株各部被開展柔毛;種子黑色或者暗褐色。
相思子植株各部分被稀疏糙伏毛;種子兩色,上部鮮紅,下部黑色,有劇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