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中醫藥科學院吳佳欣裴林
雞骨草味甘、微苦,性涼,入肝、胃經。具有清熱利溼、散瘀止痛的功效。臨床上常用於肝膽溼熱鬱蒸引起的黃疸,可單味使用,或配伍茵陳、地耳草、垂盆草;用於胸脅不舒、胃脘脹痛,常配伍兩面針;治療乳癰,本品鮮葉搗爛外敷。
運用雞骨草配伍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
國醫大師李佃貴教授首次提出「濁毒」理論,他認為濁毒既是一種病理產物,又是一種致病因素,而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濁毒黏滯致使中焦瘀滯、氣機不暢、熱毒傷陰、瘀阻胃絡、氣不布津、血不養經,胃體失於濡養,胃絡受損,胃液枯竭,腺體萎縮久久不愈,胃黏膜受損,終則發生腸上皮化生或異型增生,最終胃癌形成。李佃貴教授自擬化濁解毒方,防癌抗癌,治療癌前病變或癌症濁毒內蘊型,此方中含有雞骨草。雞骨草含有大量豐富的化學成分,豐富的物質基礎使其具有廣泛的藥理作用。其中相思子鹼是雞骨草抑制慢性炎症的主要藥效物質基礎,對急性、早期和晚期炎症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
雞骨草具有抗炎、抗癌、保護免疫器官的作用。李佃貴教授認為,濁為溼之聚,毒為熱之甚,濁毒貫穿於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始末,治療應清熱利溼、化濁解毒。雞骨草味甘、苦,性涼,入胃經,與苦參、黃芩、黃連、板藍根、茵陳相伍,清熱解毒之功尤甚。結合雞骨草的抗炎、抗癌作用,與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半邊蓮等利溼化濁抗癌之藥合用,清熱解毒除熱毒,利溼化濁去溼熱,共奏化濁解毒之功,濁化毒除,從而氣行血暢、痰消火散,恢復脾升胃降之特性,脾氣上升,胃之津液得下,胃氣和調,胃得津液陰血濡養,萎縮的腺體、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可緩慢恢復正常,有效逆轉胃癌前病變,預防胃癌的發生。
運用雞骨草配伍治療慢性肝病
國醫大師李佃貴教授認為肝病患者多因正氣不足,溼濁邪毒乘虛而入,藏匿於肝;加之飲食失當、脾失健運、情志不舒、肝失疏洩、內生溼熱,釀生濁毒、燻蒸肝膽。肝病既久乘脾犯胃及腎,致肝、脾、腎俱損,溼熱壅盛,釀生濁毒,濁毒壅盛,遷延日久,導致肝氣鬱滯、肝絡瘀阻等證,濁毒、氣滯、血瘀相互膠結為害,肝體失於濡養,從而形成本病。
大多肝之病,多影響脾胃,所以治療方面,在中醫的整體觀和辨證施治原則指導下立足化濁解毒,綜合全身整體調理,以化濁解毒為大法,兼疏肝理氣、活血化瘀、軟堅散結、養肝和胃等治療方法,組成經驗方。李佃貴教授在臨床上治療慢性肝病患者,多用雞骨草與垂盆草配伍,雞骨草入胃經,有清熱利溼、散瘀止痛、退黃的作用,利溼使濁毒從小便而解,散瘀可清積除聚,雞骨草可以增強肝病患者抗B肝病毒的作用,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標,延緩肝纖維化的進展。雞骨草還具有降血脂、抗脂肪肝作用,對肝損傷有保護作用。垂盆草清熱利溼,解毒,清解溼熱黃疸,可降低血清轉氨酶。兩藥相合,濁毒得去,積聚得散,化濁解毒,護肝降酶,從而肝絡暢通、肝氣暢達,肝病患者得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