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的迅速發展,使核磁共振在臨床診斷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做核磁共振時,醫生會提前詢問患者體內是否含有金屬支架等,這是因為金屬物品會對核磁共振設備和人體產生傷害。
核磁共振設備主要由五個部分組成:主磁體,功能為產生磁場;梯度線圈,功能為進行空間定位,產生信號,並快速成像;脈衝線圈,功能為激發人體產生並採集核磁共振信號;計算機系統,主要用於數據計算,控制設備運作;其他輔助設備,如空調、液氮、水冷系統、雷射照相機和自動洗片機等。
核磁共振的工作原理
核磁共振的工作原理是通過水分子或者脂肪分子中的氫原子核產生核自旋,導致磁矩出現,核磁矩在靜止外磁場可引起進動核,從而引起能級分裂,加上交變磁場的作用,自旋核對特定頻率電磁波進行吸收,低能級可躍遷到高能級,產生信號。
之後,應用磁場的線性梯度對信號進行定位和採集,磁體、梯度系統和射頻系統通過與計算機系統的連接,在不同的電子元件之間實現通信,進行複雜的交互,最後就能形成核磁共振圖像。
為什麼體內不能有金屬?
主磁體中,由於線圈通電會產生強大的磁場,對金屬有很強的吸附力。如果做核磁共振時,設備附近有金屬物品,或者攜帶了金屬紐扣、拉鏈、手錶、假牙等,金屬物品或部件會以較快的速度被吸附到磁場內,設備和人體很容易受到傷害。
如果人體內含有金屬支架、心臟起搏器等,那麼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做核磁共振除了不能攜帶金屬物品之外,還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項,比如不能紋身和化妝。由於紋身用的顏料和化妝品中都含有一定的重金屬成分,這些重金屬成分同樣會與磁場發生反應,導致皮膚受到刺激或者產生灼傷。
所以,在做核磁共振之前,醫生一般會詢問患者是否有紋身,這也是為了保障患者的人身安全。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核磁共振設備也在不斷創新,各項技術也獲得了多個重大突破。相信核磁共振在未來醫學中也將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由石家莊藁城區興安鎮中學高級教師崔會欣進行科學性把關。
本文來自:新華網
有空嗎?幫忙點個「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