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科院生化所陳玲玲組《Molecular Cell》發表封面重要文章

2021-02-21 中國生物技術網

  10月28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Molecular Cell》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關於長非編碼RNA的最新進展。該研究發現一類新型長非編碼RNA,其或與小胖威利綜合症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眾所周知,人類基因組中存在大量被稱為基因組「暗物質」的非編碼序列,包括基因間非編碼序列、內含子非編碼序列等。隨著研究的深入,這些曾因用處不明而一度被視為人體「垃圾基因」的序列正逐漸「正名」,越來越多的非編碼序列功能被科學家發掘。

  據介紹,陳玲玲研究組本次發現的是基因內非編碼序列轉錄產生的一類新型線形長非編碼RNA,並將其命名為SPA。研究人員注意到其中兩條SPAs來源的區域僅在父系來源的染色體表達,且該區域在幾乎所有的小胖威利綜合症(Prader-Willi Syndrome,PWS)患者中完全缺失或不被轉錄。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陳玲玲研究組發現的另一被命名為sno-lncRNAs的長非編碼RNA同樣位於該區域。

  功能研究表明,SPAs與sno-lncRNAs在每一個正常的人源胚胎幹細胞(hESC)和正常人來源的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C)內均形成一個1 ~2 個立方微米的細胞核內積聚小體(如右圖)。在此核積聚小體內,SPAs與sno-lncRNAs結合了大量的可變剪接調控蛋白。在hESCs中將父系來源的染色體包含SPAs與sno-lncRNAs的區域敲除,製備PWS疾病的人源胚胎幹細胞模型後分析發現,這些PWS關鍵區域長非編碼RNA的缺失影響了神經系統發育相關基因可變剪接,錯誤的剪接會導致神經系統發育異常乃至疾病的發生。

  PWS綜合症是一類基因疾病,該疾病病理機制至今不詳,臨床表現主要有神經系統發育異常、激素分泌失衡、肥胖、智力低下等(如左圖)。PWS病人中15號染色體q11-q13區域基因表達缺失,最小核心缺失區域為108 kb(如中圖)。SPAs、sno-lncRNAs在正常人的體內大量存在,而在小胖威利症候群病人的體內是缺失的,這可以成為臨床上產前發現診斷疾病潛在的標誌物。這項研究也為及時幹預疾病的發生提供了可能,但解析小胖威利症候群詳盡的致病機理還需要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大量的投入。

  據悉,該項研究在陳玲玲研究員的指導下,主要由生化與細胞所博士研究生吳煌,博士後殷慶飛,計算生物學所博士研究生羅政共同完成,同時該研究還得到計算生物學所楊力研究員的大力支持。該課題得到了國家科技部和基金委的經費支持。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回復關鍵詞熱點」可閱讀熱點專題文章,包括「施一公」、「腸道菌群」、「腫瘤」、「免疫」和「健康」

熱文TOP10(統計周期:2016.5.1-2016.7.10)

相關焦點

  • 上海生科院揭示SUMOylation維持果蠅精巢幹細胞穩態的新功能
    3月24日,國際學術期刊《發育》(Development)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趙允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SUMO regulates somatic cyst stem cells maintenance and directly targets hedgehog pathway in adult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藜麥耐鹽與高營養價值分子機制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藜麥耐鹽與高營養價值分子機制 2017-10-17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  表皮鹽泡細胞(epidermal bladder cell, EBC)在約一半的喜鹽植物(halophyte)中都存在,也是在藜麥耐鹽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一類細胞。此前研究表明,鹽泡細胞體積可達普通表皮細胞的1000倍左右,其積累的離子濃度可高達1摩爾。
  • 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與蘇州工業園區籤訂合作協議
    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與蘇州工業園區籤訂合作協議 2016-10-13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生化與細胞所所長劉小龍在講話中高度評價了蘇州工業園區的工作效率、專業精神和發展環境,並對未來雙方的合作充滿期待。他相信此次籤約對推動蘇州工業園區發展和研究所自身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現在研究所與園區的合作條件成熟、優勢顯著、思路對頭、目標清晰,雙方攜手必將結出豐碩的成果。
  • 上海生科院揭示細胞核亞結構小體調控mRNA核滯留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細胞核亞結構小體調控mRNA核滯留機制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4-08   今日/總瀏覽:1/1892
  • 上海生科院發表環形RNA研究綜述文章
    上海生科院發表環形RNA研究綜述文章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3-07   今日/總瀏覽:1/3388
  •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之一沃森訪問上海生科院
    報告現場盛況空前,600餘位聽眾擠滿了生科大樓報告廳。沃森博士還與上海生科院的學子聚集一堂,暢談科學與人生,帶給年輕人睿智的建議。他先後訪問了神經所及生化與細胞所,並向王應睞先生銅像敬獻鮮花。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傑出生物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7年前被英國王室奉為「騎士」。
  • Cell Res:陳玲玲等揭示一條lncRNA調控MYC轉錄的新機制
    3月25日,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論文Human colorectal cancer-specific CCAT1-L lncRNA regulates long-range chromatin interactions at
  • 上海生科院舉行2011年研究生畢業典禮
    辛勞的汗水伴著開心的笑臉,在家人、朋友的陪伴下,6月17日,在生科大樓二樓報告廳,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140多名畢業生參加了這次難忘的畢業典禮。上海生科院學位評定委員會領導、上海生科院學位委員會成員、各所導師代表、教育管理幹部等出席了此次典禮。在莊嚴的國歌聲中,上海生科院2011年研究生畢業典禮拉開序幕。
  • Mol Cell:陳玲玲等發現一類新型長非編碼RNA
    9月6日,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論文,揭示了一類全新內含子來源的長非編碼RNA的產生機制,及其參與剪接調控的重要功能。
  •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先行實施多項人事改革
    副研究員競爭組長崗位按現有職稱標準,32歲的薛紅衛目前只是副研究員,但這並不妨礙他同時擔任兩個重要崗位的學術帶頭人———中德馬普青年夥伴小組組長和國家973項目的有關子課題負責人。「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自1999年7月成立起,就按知識創新工程要求基本停止了各類職稱的評審和晉升。」
  • Mol Cell.:新型長非編碼RNA及其重要功能機制被發現
    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以封面故事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論文,揭示了一類全新內含子來源的長非編碼RNA的產生機制,及其參與剪接調控的重要功能。幾乎所有哺乳動物細胞的基因都由外顯子和內含子組成。
  • 上海生科院等發現人Piwi基因突變致男性不育
    該項研究工作是一項從人類遺傳學到動物模型、分子機理及至治療策略探索的系統研究,同時得到了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付向東、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教授李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黨生、李勁松和吳立剛等的大力協助,並得到了國家基金委、國家科技部、中科院及上海市科委的資助。
  • 上海生科院合作揭示受精卵DNA去甲基化重要機制
    9月11日,國際學術期刊《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徐國良研究組、李勁松研究組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湯富酬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Active and Passive Demethylation of Male and Female Pronuclear
  • 萬鋼調研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
  •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17-10-27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以Embryonic epigenetic reprogramming by a pioneer transcription factor in plants為題的研究論文,在線發表在Nature上。
  • 上海生科院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5月2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黃繼榮課題組在2016年5月出版的最新一期《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發表了題為DELLA proteins promote 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through sequestering MYBL2 and JAZ repressors
  • 【科技前沿】陳玲玲等發表lncRNA綜述論文,詳述lncRNA的轉錄、剪接...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長期從事長非編碼RNA生物學研究,發表了一系列長非編碼RNA重要研究成果。西班牙納瓦拉大學的Maite Huarte教授和陳玲玲研究員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Maite Huarte組博士後Luisa Statello和陳玲玲組博士生郭純潔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 上海生科院揭示決定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的分子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決定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的分子機制 2017-10-26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景乃禾研究組利用已建立的hESCs神經分化體系,在神經分化的前22天隔天收取細胞樣品,對所收取的細胞樣品進行轉錄組測序。數據分析顯示,hESCs向成熟神經元的分化過程遵從體內神經發育的規律,細胞轉錄組呈現顯著的動態表達變化,五個特異的性表達基因模塊(module)依次出現。
  • 上海生科院神經所與大豐教育局籤訂科普合作協議
    上海生科院神經所與大豐教育局籤訂科普合作協議 2017-11-02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  10月28日,大豐區教育局局長王國平帶領局領導班子來到上海,與上海生科院神經所黨委副書記王佐仁籤訂科普共建協議,旨在通過研究所的專家引領,促進大豐當地的教師隊伍更新教育理念,掌握科學素質教育方法,做好青少年科技創新的引導者和倡導者,從而營造崇尚科學、運用科學的社會氛圍;通過科普實驗,讓中學生親自動手,接觸最新的科學理念、新奇的科學現象,感受科學的魅力以及實驗成功所帶來的喜悅,充分激發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
  • 上海生科院在作物免疫和抗病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12月15日,國際學術期刊Cell Host & Microbe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何祖華研究組題為An E3 Ubiquitin ligase-BAG Protein Module Controls Plant Innate Immunity and Broad-Spectrum Dis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