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發育所在花粉管導向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開花植物通過管粉受精的形式形成種子,使物種得以繁衍,使人類得以獲得食糧。在受精過程中,花粉管攜帶一對精細胞穿過長距離的雌蕊組織定向進入胚囊。該過程受到嚴格的調控,確保「準時準點」受精,該過程被稱為花粉管導向。現在已經發現了諸多胚囊分泌的小肽類吸引信號通過花粉管上受體的識別來引導花粉管進入珠孔。同時,大量的研究顯示Ca2+在植物生殖過程,如花粉管生長、導向、精卵融合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人們對胚囊信號與Ca2+之間的關係還缺少基本的認知。

  213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楊維才研究組在Nature Plants 發表了題為Integration of ovular signals and exocytosis of Ca2+channel by MLOs in pollen tube guidance 的論文,報導了花粉管中MLO (MILDEW RESISTANCE LOCUS O) 蛋白介導的新的信號通路,負責胚囊信號和Ca2+之間的信號級聯。MLO在上世紀末被發現在大麥白粉病抗性中起關鍵作用,該類蛋白是七次跨膜的質膜蛋白。該研究首次揭示了MLO蛋白的分子機制,為人們深入認識花粉管導向的分子機理,解析植物七次跨膜蛋白作用的分子機制有重要啟示。

  在擬南芥中有15MLO同源基因,楊維才團隊發現了三個在花粉高表達的基因MLOsMLO5MLO9MLO15,其雙突變體mlo5/9和三突變體mlo5/9/15的花粉管在穿出花柱道後,表現為嚴重捲曲而不能進入胚囊,最終導致敗育的現象,這與已知的花粉管導向缺陷突變體都不同。而這種捲曲現象在缺少胚囊的spl突變體、外株被不完整的ino突變體,或Arabidopsis lyrata雌蕊中消失。結合半體外吸引實驗發現,誘導mlo5/9花粉管捲曲的是一種可擴散的來自胚珠的未知信號。

  研究人員發現,在mlo5/9花粉管的胞質內Ca2+濃度降低,並且Ca2+通道蛋白CNGC18的膜定位明顯消失。研究人員進一步研究發現,MLO5CNGC18互作,並且伴隨花粉管轉彎,可以檢測到MLOCNGC18以及Ca2+向轉彎方向的重新定位。研究人員進一步通過質譜等生化手段發現,MLO5/9與調控囊泡膜融合的SNARE蛋白VAMP721VAMP722在同一複合體並直接相互作用,並且VAMP721的質膜定位依賴MLOs。在vamp721+/- vamp722雜合突變體中,花粉管也有一定比例的捲曲表型,並且有一半花粉管呈現CNGC18質膜定位消失的表型。由此,研究人員提出了MLO5/9/15通過VAMP721VAMP722來調控CNGC18在質膜上局部的重新定位,進而影響花粉管轉彎時局部胞質Ca2+濃度,來調控花粉管向胞外信號的定向響應的分子機制。

  該論文於213日發表在Nature Plants雜誌(DOI:10.1038/s41477-020-0599-1)。遺傳發育所在讀博士生孟姜果和已畢業的梁良為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員楊維才和李紅菊為共同通訊作者。遺傳發育所研究員汪迎春團隊也參與了這項研究。該課題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科技部資助。

圖:MLOs調控花粉管對胚囊信號的響應

相關焦點

  • 植物所在花粉發育的表觀遺傳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花粉是植物有性生殖的執行者,對作物育性調控和雜種優勢的利用至關重要,其發育涉及精細調控的細胞分裂與分化以及嚴格監控的基因組穩定性。已有的研究顯示,內源小RNA特別是miRNAs在生長發育和基因組穩定性調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但對小RNA在花粉發育過程中的作用尚缺乏系統的認識。
  • 遺傳發育所在細胞凋亡及基因組穩定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遺傳發育所在細胞凋亡及基因組穩定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基因組穩定性對於真核生物的正常生長發育以及增殖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
  • 遺傳發育所在CRISPR-Cas9玉米基因組編輯方法研究中取得進展
    遺傳發育所在CRISPR-Cas9玉米基因組編輯方法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4-04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遺傳發育所在選擇性剪切對擬南芥蛋白質多樣性貢獻研究中獲進展
    遺傳發育所在選擇性剪切對擬南芥蛋白質多樣性貢獻研究中獲進展 2016-05-12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研究人員仍不知道有多大比例的選擇性剪切事件可以導致蛋白質組的多樣性。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焦雨鈴研究組在全基因組水平通過分析與核糖體結合的mRNA來研究翻譯組的構成,並與總mRNA所代表的轉錄組進行了比較。
  • 遺傳發育所在微絲細胞骨架調控突觸發育研究中取得進展
    神經元之間如何「交談」,如何在高度複雜的神經網絡中精確地傳遞信息,從而控制我們的各種行為和高級認知功能,一直是神經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神經突觸是神經元與其靶細胞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特化結構,其結構和功能異常往往導致多種神經精神疾病。微絲細胞骨架對於突觸的形態發育和功能至關重要。然而,由於研究工具和方法手段的限制,我們對微絲細胞骨架如何在神經突觸發揮作用所知甚少。
  • PNAS/iScience,清華大學黃善金組在花粉管形成中取得進展!
    2019年5月23日-24日兩天,來自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黃善金課題組在PNAS和i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了兩篇論文,在植物花粉管中微絲形成調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花粉管生長非常快速,幾十年來,國際上有很多研究組在探討花粉管快速頂端生長機制。黃善金課題組以擬南芥花粉管為細胞學系統研究花粉管生長的調控機制,其中重點解析微絲骨架在控制花粉管生長過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機制。一直以來,微絲骨架在花粉管生長過程中的重要性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可和關注,但微絲在花粉管頂端是否存在一直存在爭論。另外,如果花粉管頂端存在微絲,那些微絲從哪裡產生以及在空間上形成怎樣的排布也期待揭示。
  • 遺傳發育所在紡錘體組裝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在細胞分裂過程中紡錘絲與著絲粒起初會以隨機方式相連接,使得前中期存在許多錯誤的連接方式。比如一個著絲粒同時受到來自相反方向的紡錘絲牽引,這種現象被稱作merotelic連接。如果這些錯誤的連接不被糾正,將會導致著絲粒間的拉力異常,引起染色體的不同步分離。因此,真核生物採用了一種監控機制來延遲染色體分離,給糾正錯誤連接方式留有充足時間,該機制被稱作紡錘體組裝監控。
  • 遺傳發育所在細胞壁高級結構形成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細胞壁是多糖組成的複雜網絡結構,這些多糖經摺疊、交聯,形成適應植物生長發育所需的細胞壁高級結構。研究細胞壁高級結構形成的精準調控機制是植物學新的學科前沿。  乙醯化是一種廣泛存在於細胞壁多糖上的修飾形式,可控制多糖構象及多聚物間的交聯,對高級結構的構建至關重要,成為解析細胞壁結構及其功能的突破口。
  • 遺傳發育所玉米細胞質雄性不育研究取得進展
    在雄性不育材料中,花粉粒敗育但其他組織的生長發育不受影響,因此細胞質雄性不育被廣泛應用於雜交種生產。細胞質雄性不育也是研究細胞核與線粒體相互作用的利器,不育基因由線粒體基因組編碼,而大部分恢復基因由核基因組編碼。兩套不同的基因組如何協同調控花粉粒的育性,甚至植物生長發育,其中分子機制還有待進一步探明。
  • 遺傳發育所合作研究揭示植物小肽-受體激活機制
    遺傳發育所合作研究揭示植物小肽-受體激活機制 來源: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9-02   今日/總瀏覽:3/3824
  • 茜草科花粉發育研究獲進展
    花粉是種子植物的雄配子體,在花葯的發育過程中由花粉母細胞經過減數分裂產生、發育而成。
  • 瞿禮嘉課題組在Science發文揭示植物中調控花粉管細胞完整性與精細胞釋放的分子機制
    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過程中有幾個重要的事件:1) 花粉粒與柱頭相互識別而萌發; 2) 花粉管在引導組織中極性生長; 3) 花粉管導向胚珠; 4) 花粉管停止生長、爆炸並釋放精細胞; 5) 雌雄配子的融合。在這一系列過程中,花粉管與雌方組織之間存在大量的物質和信號交流。
  • Nature Plants楊維才:NMT測到mlo5/9突變體花粉管鈣吸收異常
    NMT是基因功能的活體檢測技術,已被103位諾貝爾獎得主所在單位,及北大、清華、中科院使用。Nature Plants | 中科院遺傳所楊維才課題組發現花粉管中新的信號通路,揭示其調控花粉管導向的機制期刊:Nature Plants主題:MLO整合胚珠信號和Ca2+信號影響花粉管導向標題:Integration of ovular
  • 化學所在RNA表觀遺傳修飾的化學調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研究表明,核黃素單核苷酸(FMN)作為人工去甲基化酶,能夠利用細胞中的氧氣實現核苷、寡核苷酸以及活體細胞水平上的m6A去甲基化。化學所在RNA表觀遺傳修飾的化學調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RNA的表觀遺傳修飾是RNA調節基因表達的化學基礎,利用新反應技術和新分子工具對RNA修飾進行精準調控對揭示RNA介導的遺傳信息表達網絡具有重要意義
  • 遺傳發育所在茉莉酸調控植物免疫機理研究中取得進展
    一般認為,植物激素脫落酸(ABA)在病原菌誘導的氣孔關閉過程中起核心調控作用,而茉莉酸(JA)則在COR介導的氣孔重新開張中起重要調控作用。但人們對ABA調控氣孔關閉和JA調控氣孔開張的分子機制所知甚少。
  • 科學網—受體調控讓花粉管「搶婚」難
    段巧紅供圖     ■本報記者 李晨 通訊員 王靜 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是種子形成的關鍵環節。防止多個精細胞與卵細胞結合,即多精受精,避免後來的花粉管「搶婚」,對於維持後代基因組的穩定非常重要。經過多年努力,研究人員發現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對於花粉管與雌蕊相互作用成功受精的研究,將幫助作物跨過生殖隔離,離遠緣雜交更近一步。 論文第一作者、山東農業大學園藝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段巧紅告訴《中國科學報》,扮演這一重要角色的就是擬南芥FERONIA受體激酶。
  • 遺傳發育所發現植物雌雄識別分子機制助力雜交育種
    在被子植物中,精子是通過花粉管來傳遞的,但花粉管是如何將精子傳遞到卵子的呢?這是植物生殖生物學幾十年來關注的主要問題。此前日本的研究組已經分離到了在擬南芥雌配子中從助細胞分泌的的吸引信號LURE,能夠在體內和半體外吸引萌發的花粉管。但是在花粉管中是什麼樣的受體來感知雌配子的吸引信號,目前還知之甚少。
  • 胚胎幹細胞發育研究取得新進展
    清華大學陳燁光研究組和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韓敬東研究組合作在胚胎幹細胞發育研究方面取得新的進展,相關成果文章「Genome-wide mapping of
  • 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農業資源中心等在穀子株型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為提高密植狀態下作物的光合作用及產量,作物育種過程中追求葉片直立(即葉片不下垂)而又緊湊(即葉片與莖的夾角小)。BR是重要的植物生長發育調節激素,圍繞BR信號調控葉片與莖的夾角已經開展了大量深入機理的研究,但關於葉片直立與下垂的遺傳基礎尚缺乏認識,制約了禾穀類作物株型改良的效率和水平。
  • 遺傳發育所在作物基因組編輯育種技術方法研究中取得進展
    遺傳與變異是物種進化的基礎。通過物理、化學方法(如輻射誘變、EMS誘變)產生全基因組的隨機突變已經成為農作物育種的常規手段,但其中具有新型農藝性狀突變體的篩選較為費時、費力。目前,植物基因的定向進化通常先通過易錯PCR、DNA合成或DNA重組等方法在體外產生目標基因的突變文庫,再轉化到大腸桿菌或酵母中進行功能篩選。然而,由於離開原始的基因組和細胞環境,篩選出來的基因突變可能並不能完全反映出它在植物中的真實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