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這個「難產兒」,又要重新拍真人版電影了。
為什麼用「重新」兩個字?
地球人都知道。
撿到便宜的版權方遊族曾經欽定張番番去拍三體電影。
那廝沒有金剛鑽,偏要攬瓷器活。
電影拍完之後,因為爛到沒臉見人,只能憋到肚子裡爛掉。
張番番的三體,馮老師殺青
這一次重拍,由遊族親自牽頭,聯合《大聖歸來》的製作公司十月文化,還欽定《大聖歸來》的田曉鵬擔任導演。
它放棄了原有的拍攝素材,重新立項,另立門戶。
換句話說,張番番那一版徹底沒了,假裝不存在了。
看來,資本打算為《三體》電影惡補一口回春之氣啊。
十月文化公告
眾所周知,十月文化是一家以動漫為主打的影視公司,田曉鵬除了《大聖歸來》之外,也沒有任何真人電影的導演經驗。
我和很多三體迷一樣,腦子裡有一個大大的問號,這能靠譜嗎?
拍好了,功德圓滿,一步封神;拍砸了,口水、痛罵在等著。
即便前有大賣的《流浪地球》,我們還是要清醒一點。
當前國內的電影工業水平撐不起《三體》的恢宏詭譎,在資本裹挾逐利之下,只會雞飛蛋打。
一部流浪地球,讓導演郭帆成了中國科幻大片的引導者
放眼全球科幻文壇,跟《三體》一樣,遭受改編無果、難產多年、無人接盤困境的鴻篇巨製不在少數。這些作品翻拍難度很大,一碰就踩雷,以至於沒人敢碰。
今天我介紹的這部「史上最佳科幻」,它的歷史地位、翻拍難度遠超於《三體》。
好萊塢覬覦了半個多世紀。
直到最近,它才有了最新的進展。
《基地》Foundation
01 高處不勝寒的改編之路
《基地》系列小說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艾薩克·阿西莫夫。
20歲的老莫憑藉科幻短篇小說《夜歸》(Nightfall)一炮走紅,成為科幻小說界當之無愧的王者。
「腦洞裝得下整個銀河系」的他,一生創作500多篇作品,獲得過5次雨果獎、3次星雲獎。
他與儒勒·凡爾納(《海底兩萬裡》)、H·G·威爾斯(《時間機器》)並稱為科幻史三巨頭,與羅伯特·海因萊因(《雙星》)、亞瑟·克拉克(《2001太空漫遊》)並列為二十世紀三大科幻小說家。
尤其是基地系列、機器人系列、銀河帝國三部曲三位一體,被譽為「史上最佳科幻小說系列」、科幻小說的「聖經」,深深影響了後世的影視作品。
老莫本莫
盧卡斯的《星球大戰》,「銀河帝國」(First Galactic Empire)這個靈感就來自於老莫的基地系列。
而且,銀河帝國的心臟科洛桑,也是借鑑了基地系列裡的帝國首都川陀。
這兩大帝國的主要區別是:
《星球大戰》的銀河帝國是一個擁有百萬顆行星的龐大政權,居民包括人類、外星球高智能物種。
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則是一個「疆域橫跨十萬光年,統治超過2500萬顆行星、統一整個銀河系」的龐大帝國,居民只有不停殖民繁衍的人類。
星球大戰與基地系列裡的銀河帝國地圖
卡梅隆的《阿凡達》,崇拜愛娃(Eywa)的納美人,通過連接神經,駕馭其他生物、彼此進行訊息交換。
這與老莫的「蓋婭理論」有些類似。
蓋婭理論可以這樣理解,
除了有機生物體擁有自主意識之外,小到水滴、大到整個星球也有自己的意識,它們之間可以互相交流意識。
基地系列對後世的影響如此深遠,為什麼沒人去拍它呢?
其實,好萊塢早就覬覦了很久,版權都買進賣出、折騰好幾回了。
只不過,這個系列涉及了心理史學、蓋婭理論、機器人定律…各種形而上的科學概念、宏觀龐大的宇宙觀,讓很多人心有餘而力不足。
漸漸地,《基地》變成了一個燙手山芋。
1998年,新線影業準備花150萬美元把基地三部曲改編成電影。
後來,因為忙著開發《指環王》而放棄了它。
2008年,新線重決定聯手華納,拾這個項目。
未料到,半路殺出了一個索尼大法。
一擲千金的索尼搶先一步,拿到了《基地》的電影改編權,還對外宣稱讓羅蘭·艾默裡奇(《2012》《後天》)擔任製片人。
因為種種原因,這個項目也不幸流產。
羅蘭·艾默裡奇
2014年,HBO拿到了基地系列的電視改編權,並指派喬納森·諾蘭去負責。
當時小喬忙著《星際穿越》《疑犯追蹤》,沒有心力去顧及它。
再者,因為翻拍難度實在太大,HBO、小喬終止選擇放棄。
輾轉多次之後,蘋果公司宣布,將《基地》改編成美劇。
由大衛·高耶(《蝙蝠俠三部曲》的編劇)、喬什·弗萊德曼(《阿凡達2-3》編劇)一起操刀劇本,老莫親女兒擔任製作人,把控質量關。
《基地》拍攝現場
瞧瞧,人家《基地》的版權變更頻率,比《三體》多多了。
這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即便電影工業發達的好萊塢都拿《基地》沒辦法,我們又何必著急翻拍《三體》呢?
等到電影工業體制更完善、製作團隊更出色,再去拍也不遲啊。
你說呢?
02 脫離原著,撲街概率大
2020年,恰逢是老莫誕辰100周年。
粉絲們盼星星盼月亮,希望蘋果趕緊把《基地》給安排上。
6月23日,在蘋果開發者大會(WWDC20)上,蘋果發布了《基地》的第一款預告片。
有外媒評價,野心勃勃的蘋果誓要把恢弘的基地系列,打造成第二個權遊。
這份野心挺大,但是底氣夠不夠足?
我們從預告片中尋找一點蛛絲馬跡。
>>>>靈魂人物謝頓與助手加爾·多尼克出場
銀河帝國屹立萬年,每一個星球都對它效忠輸誠。
作為帝國的統治中樞,川陀是全銀河的心臟,人類文明的核心。
「腐朽的樹幹,直到被狂風吹成兩斷之前,看起來都堅實一如既往。狂風此刻正在帝國的枝椏間呼號,用心靈歷史的耳朵傾聽,你會發現枝折乾裂。」
帝國外表太平盛世、一片繁華,裡子卻早已衰落,走向滅亡。
心理史學開派宗師、基地之父哈裡·謝頓,預知了帝國的結局——
帝國將在500年之內大廈傾覆,銀河系會陷入3萬年的黑暗,直至第二帝國的出現。
巨像手上是帝國的象徵,太空船和太陽
帝國毀滅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但是黑暗時期的長短可以修改。
為了留存人類文明的火種,謝頓開始制定了自己的計劃,又稱為「謝頓計劃」。
這款預告片,正是從謝頓實施「謝頓計劃」展開的。
其中,有2處場景需要特別注意。
第一處,謝頓與加爾·多尼克的會面。
「你很熟悉我的心理史學嗎?」謝頓問道。
「是的,在理論上,但是我不清楚它與…」加爾看著偶像,有點不知所措。
「不僅僅是個理論。」謝頓打斷了她的話。
剛剛獲得數學博士的加爾接受了謝頓的邀請,造訪帝國之心川陀。
此次拜訪,她加入了神秘的「謝頓計劃」,成為了他的助手。
在預告片裡,我們還看到了加爾搭乘太空梯的恢弘場景。
還記得,小說有這樣一段描述:
「仰望星辰冷燧,群集似煙,猶如螢火流聚化為永恆。一度在船外五光年處出現一道冰藍霧狀的氣態星雲,夢幻般的奶白在窗上鋪展。室內有如冰晶玉澤,直到兩小時後再次躍進方才消失。」
這是加爾對川陀之行的期待,對見到偶像的興奮之情。
她猶如劉姥姥逛大觀園,對眼前的一切充滿著驚奇。
第二處,謝頓被捕。
預告片裡有2段對白,提到了謝頓被捕的前因後果。
「明天他們就要逮捕我了,你也看到了這是必然要發生的事情。」
預測帝國衰落的謝頓,知道自己會背負妖言惑眾的罵名,遭遇牢獄之災。
「他們擔心你能夠預測未來。」「他們擔心的是人們相信我能夠預測未來,他們也不喜歡我預測未來的樣子。」
謝頓知道,統治者會因為這次預測而大發雷霆。
為了維持行將就木的帝國、壓制顛覆勢力,皇帝必定會拿他開刀。
正因為這次逮捕,才有了接下來的審判、流放。
他會被安排前往銀河系邊緣的端點星,去編寫一部《銀河百科全書》。
殊不知,這其實是謝頓瞞天過海、暗度陳倉的伎倆。
逃出權力中心的他,打著寫書的幌子,暗地裡建設基地與第二基地。
這就是預言中,未來取代銀河帝國的第二帝國。
>>>>角色性別調換,冒犯原著黨
當加爾·多尼克出現的時候,原著黨可能會有些吃驚。
原本堂堂的七尺男兒,怎麼變成了女性呢?
實際上,這還不是唯一出現性別調換的角色。
端點市第一任市長塞佛·哈丁,也從男人變成了女人。
小說裡,他是一個玩弄權術、善於操控的政治家。
向周邊輸出科技,實行外交制衡政策;輸出科學宗教,控制周邊國家的信仰。
單靠著這兩招,他化解了基地的兩次危機。
至於在劇裡,她會有什麼權術智慧,我們就拭目以待吧。
女市長哈丁
從宣傳資料來看,《基地》第一季是圍繞著《基地》《基地與帝國》《第二基地》三部作品展開的。
但,為了鋪展更廣闊的宇宙觀,野心勃勃的蘋果增加了一位終極關鍵人物。
他就是伊託·德默澤爾,又名,機器人機·達尼爾·奧利沃(R. Daneel Olivaw)。
在老莫的銀河宇宙裡,德默澤爾是一切真相背後的推手。
引領人類在銀河系繁衍了數萬年,一手打造千秋萬代的銀河帝國,推動謝頓擔任銀河帝國首相,甚至連謝頓的老婆都是他造出來的…
可以說,沒有德默澤爾就沒有銀河帝國的一切。
令人意外的是,《基地》這部劇把德默澤爾從男性變成了女性。
女版德默澤爾
女性角色的增加、有色人種演員比例升高,這些改變的背後都蘊含著政治因素。
挑明了說,這是蘋果在給好萊塢打個樣兒。
它既符合了好萊塢左翼傾向,又是政治正確、男女平權的典型。
至於原著黨反感不反感、改動得恰當不恰當,我們另當別論。
>>>>新增人物,有些神秘
除了角色性別改變之外,《基地》還安排了全新的角色。
在小說裡,當謝頓被委員會審判的時候,時任帝國皇帝是達盧賓四世(Daluben IV)。
而在劇中,銀河帝國的現任皇帝是由「佩佩」李·佩斯飾演的白天兄弟(Brother Day)。
順便吐槽一下,這名字聽起來有點土味。
銀河帝國皇帝,白日天兄弟
按照劇情設定,白天兄弟、黃昏兄弟(Brother Dusk)、黎明兄弟(Brother Dawn)是帝國的皇室家族成員。
黃昏兄弟是皇家長子,黎明兄弟是皇家末子,兼下一任帝王的繼承人。
黎明兄弟
「帝國將會隕落,秩序將不復存在,這些重大事件正向我們襲來。」
我們看到皇帝與謝頓之間有劍拔弩張的對手戲。
他要如何對付謝頓的「妖言」呢?如何穩固自己的皇位呢?
我們一起期待「佩佩」的表演吧。
平心而論,《基地》第一個預告沒有足夠的爆點。
鏡頭主要還是讓主演露一臉,混個眼熟。
至於,川陀有多麼富麗堂皇,銀河帝國有多麼不可一世,我們只能等待後續的預告了。
川陀圖書館,取景地是愛爾蘭最古老的圖書館,都柏林三一學院圖書館
那麼,我們該不該對《基地》保持期待值呢?
基於它跳出原著,對核心人物進行有嫌疑性質的「魔改」。
我不留情面地預測,撲街的可能性大。
這不是無腦唱衰、原著黨優越感、保守悲觀,而是參照以往經驗做出的判斷。
按照一般規律,愈有分量的科幻小說,愈難出現口碑爆、超出期待值的影視作品。
更何況,之前改編老莫小說的影視作品,並沒有多麼出彩。
1999年,改編自老莫短篇小說《正子人》的《機器管家》,口碑一般,票房還賠了。
製作成本1個億,最後只收回8000萬美元的票房。
《機器管家》
2004年,改編自老莫同名小說的《我,機器人》,票房雖然突破3.5億美元,但是口碑不佳,爛番茄新鮮度只有56%。
最讓人詬病的是,它把小說的精神內核改得七零八碎。
《我,機器人》爛番茄新鮮度56%
《基地》小說裡有一句話:
「幾百萬人的命運都掌握在一個人的手心,如果他必須因此孤獨前行,那他也有資格以孤獨為傲。」
蘋果敢於翻拍《基地》,獨自前行,衝著這份勇氣,我們就可以為它鼓掌。
至於劇集的質量,我們需要理智地評價。
不求它能超越權遊,只求它不爛,別毀了老莫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