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青靄
前幾天,《三體》電視劇官宣了海報和演員陣容。
如果沒有意外的話,這就將會是第一個《三體》真人影視化的作品了。
海報中展現了小說第一部中的幾個著名場景——「三日凌空」、「紅岸基地」與「古箏行動」等,而張魯一、于和偉、王子文等演員陣容也是對品質的保證。
張魯一,王子文
不過,有些的觀眾對於「林永健」的入選有一些爭議。
據海報上看,林永健將要飾演的角色是「常偉思」——在原著中,常偉思是一名睿智、堅毅的解放軍高級軍官,在一些人看來,這似乎與常年演小品的林永健有些格格不入。
但事實上,在陳坤版《錢學森》中,林永健就曾扮演過類似角色,且受到了一致好評。所以,這個擔心其實是不必要的。
此外,還有人因為導演、編劇、特效等各種各樣原因,擔憂這部劇的質量。總之一句話:不看好。
網絡上的調查
其實,觀眾對《三體》的吹毛求疵,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去年年初《流浪地球》的成功讓「中國科幻元年」的呼聲就越來越高,很多科幻電影的立項、拍攝也紛紛啟動,一時之間泥沙俱下。
但在一片喧囂聲中,最為人們所矚目的,唯《三體》而已。
因為在很多人心中,它就是中國科幻的圖騰。
成名之路
今天,面對整個網際網路上鋪天蓋地的關於「黑暗森林」、「降維打擊」的討論,不知劉慈欣會不會想起十五年前,他在辦公室昏黃的電腦屏幕上敲下「三體」兩個字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作者劉慈欣
2006年5月,當時中國發行量最大的科幻雜誌《科幻世界》上,開始連載一篇名叫《三體》的長篇小說。
夢開始的地方
或許和很多人的想像不同:劉慈欣並非是靠《三體》一戰成名,相反,他在此前已經是國內科幻的一號人物了——他曾於1999到2006年連續7年蟬聯國內科幻的最高獎:銀河獎。
而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流浪地球》《鄉村教師》(電影《瘋狂的外星人》原著小說)等作品,也都是在那期間寫就的。
但彼時國人對於科幻的關注度畢竟不多,再加上好萊塢電影的長期輸入,造成了在絕大多數人的潛意識中,「科技」「未來」「外星人」這些元素,是只和西方人掛鈎的。至於「中國科幻」······鎧甲勇士嗎?
由於這種市場方面的原因,以及小說第一部中所涉及的部分敏感內容,種種限制之下,他們選擇了「雜誌連載」這種相對穩妥的出版方式。
當時劉慈欣甚至直言「後兩部能不能寫出來還是個未知數」。
但讀者的反響之熱烈出乎意料,也堅定了劉慈欣把「三部曲」完成的信心,後兩部在出版的時候更是改為直接發行單行本。
到2010年11月,《三體3:死神永生》問世之時,到成都參加籤售會的讀者已經多到把最繁華的春熙路給堵塞了。
巧合的是,那幾年也是網際網路發展最快的時段——由於微博等社交網絡的興起,以及一些網際網路大佬的推薦,三體的熱度逐漸從科幻迷的小圈子蔓延到了企業界,乃至整個社會。
雷軍對《三體》十分推崇
三體成功引起了中國主流社會對於「中國科幻」的關注,一股前所未有的「全民科幻熱」正在發酵。
直到2015年8月,《三體》英文版獲得了世界科幻的最高榮譽——雨果獎,成為第一部獲此榮譽的亞洲作品,三體也正式登上了神壇,成為哪怕是以後的中國科幻都難以繞過的標杆。
三體百度搜索指數,最高峰為獲得雨果獎的時候
今天,《三體》已經被翻譯成幾十種文字,在歐美日等科幻大國攻城略地,並獲得了比爾蓋茨、歐巴馬、扎克伯格、小島秀夫等名人的一致推崇,儼然成為當代中國最成功的一次「文化輸出」。
英文版、日文版
可以說,《三體》不光讓中國人認識了中國科幻,更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科幻。
劉慈欣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提升到了世界水平。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峰
電影之死
小說成名了,電影行業自然不會放過這麼一個香餑餑。
然而,《三體》的影視化之路卻是一波三折,4年前那部胎死腹中的電影就是一個慘痛的教訓。
2015年,《三體》電影版宣布開拍,讓書迷們激動不已。可一看這演員陣容,心頓時涼了半截:
主演包括:馮紹峰、唐嫣、張翰······不是說他們不好,而是這偶像劇的陣容實在是和三體畫風不符。
果然,在電影原定的上映日期前夕,片方宣布無限期推遲。
對此,網上也流出了種種傳言:有的說演員表演的部分已經拍完了,但由於導演沒有經驗而導致沒法做特效;
也有說法是因為有高層領導看了樣片覺得不滿意,甚至還傳出了製作團隊解散的消息,迫使官博緊急現身「闢謠」——
必須承認,對三體粉絲們來說,這其實也不見得是壞事······
一時間,對於「中國人到底能不能拍好科幻」的質疑、以及「三體應該交給好萊塢來拍」等聲音甚囂塵上。這無疑給看似火熱的中國科幻蒙上了一道陰影。
《流浪地球》開啟中國科幻元年
由於《三體》電影版留下的心理陰影,《流浪地球》在開拍之初遭遇的也是一片質疑。
但令很多人沒想到的是,和之前《三體》劇組的敷衍不同,《流浪地球》所有的參與人員,都是在以極其認真的態度面對這件事,主要演員也沒有啟用流量明星,為的就是壓縮成本,將投資都用到刀刃上。
籌備期間對服裝道具的測試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流浪地球的票房達到了46億,一度位居國產片票房第二位,真正打開了中國科幻的大門。
另一方面,由粉絲們自製的《我的三體》系列動畫,以及《水滴》等短片,也都在網絡上博得了極高的評價。
而且,近幾年國內誕生了一大批高技術水準的「重工業電影」,諸如《戰狼2》、《紅海行動》、《哪吒之魔童降世》等電影,
不光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績,更讓國產電影和好萊塢之間的技術差距,追趕到了肉眼可見的範圍內。
壓在箱底的《三體》被重新拿了出來,
再度啟程的時機,似乎已經到了。
我們需要自己的科幻
網上常常能聽到一種聲音:
「《三體》應該交給好萊塢來拍,交給卡梅隆、諾蘭來拍」。
說這話的人,既不了解好萊塢,也不了解三體。
劉慈欣曾談到,三體交給好萊塢的導演看過(沒有明說是誰,只說是諾蘭這個級別的),但他們並不感興趣,因為三體的價值觀和好萊塢有著根本的牴觸。
我們自己的作品,最終還是要我們自己來拍。
這不光是「故事主題」的事,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們需要自己的科幻。
其實說起來,沒有科幻,好像也沒損失什麼。
只不過,在看到國外的《星際穿越》、《阿凡達》的時候,
心裡總會暗暗地失落:
為什麼仰望星空的總是別人?
借用《三體3》中的一句話:
「與星空隔開,夢就沒有了」
科幻,就是一個民族通向未來的夢。
中國科幻,未來可期,
星辰大海,與君共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