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英國《金融時報》發布了的一條小道消息:不具名投資人表示,亞馬遜有意投資10億美元購買《三體》版權,並計劃將其拍成系列劇,還煞有其事的表示談判正在進行中。除了這條爆炸性的消息外,新聞中的另一句話更是讓「三體」粉絲們高潮迭起:本土業內人士預測,它的拍攝規模可能會比《權力的遊戲》還要大。甚至連美國專門討論已出版科幻小說的printSF論壇轉發了《金融時報》的文章。
時光君當時就聯繫到了劉慈欣本人,「大劉」表示也是在網上看到的消息啊,自己並不知情啊。作為作者,對於科幻小說影視化,劉慈欣認為是一件好事,因為很多場面更適合用畫面的形式去展現。不過他也強調,並不是錢多就能拍好,如何將文字轉化為影視畫面需要花很多心思。當這個消息甚囂塵上時,手握《三體》電影改編權的遊族影業發表了一份聲明,全文如下:
在這個「10億美元」的節骨眼上,遊族影業的這份聲明似乎是向外界透露了自己的意圖:版權還在他們手中,叫價10億想要轉手。講到這裡,又令人想起那部失蹤的國產《三體》大電影。影片由張番番執導,馮紹峰、張靜初、唐嫣、杜淳、張翰聯袂主演,雖然曝光了拍攝花絮、海報、劇照。
但這部電影被雪藏至今,仍然無上映消息,讓吃瓜群眾對國產電影工業是否有能力拍好這樣的硬科幻作品又多了幾分質疑。所以,想要把《三體》保質保量拍出來,還得寄希望於更加成熟的外國影視製作工業?但事情發展的方向,似乎並不是《三體》粉絲們希望的那個方向。三月份,亞馬遜公布了一條重磅消息:將花費2.5億美元用於新劇《指環王》前兩季的劇集拍攝及宣傳。
加上去年買版權花去的2.5億美元,亞馬遜在這部劇上的投資總額已經超過5億美元。
但這只是前兩季的費用,目前的估計是這部電影《指環王1》的前傳項目成本會在10億美元左右,因而這也可以理解為什麼亞馬遜為什么正在急切聯繫彼得·傑克遜以製片人身份加入製作。由於詳細製作陣容還未公布,我們暫時無法對劇集的藝術性方面做太多的解讀,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樣的項目正在不斷抬高美劇的水平線,同時還會開啟一場新的遊戲。
抱著「亞馬遜都能拿十億,我們也搞一個差不多的吧」 想法爭奪市場的玩家越多,美劇就越有可能產生更多的大製作。
英文版《三體》封面
也就是說,美劇正在進入一個新的大片時代。但這個大片時代不一定包括美劇版的《三體》。當《指環王》已經成為亞馬遜未來三年的頭號項目,亞馬遜還有可能再投入10億美元打造一部歐美觀眾基礎遠遠不如《指環王》的高概念科幻小說嗎?雖然亞馬遜原創劇在2017年投入45億美元,2018年還可能追加投資,但如果你了解美劇的收視群,就會知道《三體》無論如何改編,本身的氣質都更偏向於硬科幻,而非《指環王》那樣更面對大眾市場的通俗魔幻,這也讓其失去了一批路人觀眾。
對照同樣為硬科幻,但北美知名度遠高於《三體》的《副本》遭遇的收視和口碑尷尬,很難想像《三體》如果真的被亞馬遜打造為10億美元的系列劇,就能夠成為北美收視爆款。
既然如此,亞馬遜為什麼要接這個燙手的金缽缽?
當然從某種意義上說,傳言能流傳如此之廣,正是因為許多觀眾相信流媒體有實力啟動這種過去難以想像的項目,它們一次次將這些高難度項目拍攝成真,這令整個好萊塢最有野心的項目正在加速向流媒體聚集。所以,影視版《三體》的推出,或許還差一些天時地利吧。
讓電影遇見生活,盡在影視生活第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