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蛤蜊,相信許多的人並不陌生,蛤蜊也成為了許多家庭必備的家常菜之一,於是有的人就想自己去挖,但是又苦於沒有方法,今天就為大家帶來海邊挖蛤蜊最佳時間以及挖蛤蜊的技巧。
1、蛤蜊生長在海邊的灘涂中,一年四季都可以挖到。
2、退潮的時候灘涂露出的面積大,比較容易挖到蛤蜊。
大家可以算好海水退潮的時間去挖,相信收穫都會頗豐。
一、挖蛤蜊的方法
1、一把小鏟子。退潮時,仔細看沙灘上會發現一些小洞。
2、注意,小洞的直徑一般不到三毫米。再大的可就是小沙蟹和海蚯蚓的洞了。用鏟子貼著小洞鏟下去,翻過來就是一個蛤蜊。
3、另一個方法很省力,但是效率不高。純屬運氣。趁剛剛長潮的時候,海浪會把沙中的蛤蜊卷上來,只要站在海水沒及膝蓋的地方,海浪過來,一般都能摸到一,兩個。但必須是剛剛漲潮的時候。
二、蛤蜊形態特徵
1、貝殼2片,堅厚,略呈四角形。殼長36~48毫米,高34~46毫米。
2、約當高的4/5。左右兩殼相等。殼頂尖,略向前屈,位於貝殼背緣中部稍向前端。
殼面中部膨脹,向前、後及近腹緣急劇收縮,致前、後緣多少形成肋狀,小月面和楯面心臟形。殼面生長紋明顯粗大,形成凹凸不平的同心環紋。
貝殼具殼皮,頂部白色或淡紫色,近腹面為黃褐色,腹面邊緣常有一極狹的黑色環帶。
貝殼內面灰白色。鉸合部寬大。左殼具1個分叉的主齒;右殼有2個排列成八字形的主齒;側齒發達,均成片狀。
外韌帶小,淡黃色,內韌帶極發達,黃褐色。外套痕清楚,接近腹緣,外套竇不甚深,末端鈍圓。
前閉殼肌痕稍小,呈卵圓形,後閉殼磯痕稍大,近四形。外套膜邊緣雙層,內緣有分枝的小觸手。
水管為黃白色,末端具觸手。足部發達,側扁,呈斧狀。
生活於淺海泥沙灘中,我國沿海均有分布。、口腔有羅耶奈爾氏管等,將味道傳到嗅球通知大腦。
註:本篇文章內容轉載於網絡,如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