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微信群有醫生問,各位老師好,口服乾燥劑一包,如何處理小編立馬被這個題目給吸引了
因為這個問題,確實困擾很多一線醫生,因為現在市售零食等很多使用的乾燥劑是不一樣的,有些是顆粒狀的,有些是粉末狀的,成分自然也會不一樣,具體處理起來應該會不一樣。我們小的時候就接觸到石灰乾燥劑,小孩子對新鮮事物都會很好奇,第一次見著的話,以為吃的包裝裡面的東西都是能吃的,就會把這一包幹燥劑給拆開,看到可能還會去舔一舔,但是如果不小心若是倒進嘴巴裡那就完蛋了,於是吧,就有了誤服乾燥劑去急診看病的例子。相信這樣的情況應該會有不少。所以這個事情還是很重要的,搜索了下問問題的還真不少。
你也可以搜搜試試
網上問過這個問題的人很多,回答的人也不少,但可惜的是很多答案都不靠譜。於是找遍了資料,有幾個是比較靠譜的,那麼今天要好好科普一下,還有最重要的就是,如果萬一不小心誤服應該如何急救。請大家認真看完哦!
什麼是乾燥劑?
乾燥劑是一種除溼材料,通過吸附或者吸收空氣中的水分起到乾燥作用。
乾燥劑的應用歷史可不短。早在1773年,就有人發現木炭具有乾燥吸附的作用[1]。
乾燥劑發展到今天,按存在狀態,可以分為固體乾燥劑、液體乾燥劑和複合乾燥劑三大類。一般來說:
固體乾燥劑包括矽膠、沸石、活性炭、分子篩、活性氧化鋁、無水氯化鈣、氧化鈣(也叫生石灰)等;
液體乾燥劑包括氯化鈣溶液、氯化鋰溶液、溴化鋰溶液、濃硫酸等;
複合乾燥劑則為多孔材料-滷素鹽複合材料等[2]。
目前,乾燥劑在製冷行業中使用得最廣泛,研究得也最深入[3]。不過,由於這類乾燥劑一般都在空調等制冷機器的內部,人們很難直接接觸到。
生活中常見的乾燥劑有哪些?
食品、化妝品、藥品等日用品都是使用乾燥劑的大戶,因為要防止物品變潮和發黴。
一般這類日用品中的乾燥劑都有專用包裝,可以是濾紙、無紡布、複合紙等。上面會印有「不可食用」「DO NOT EAT」「Don’t microwaves」等警示字樣,翻譯過來就是不要食用、不要放入微波爐。有的上面還會註明具體成分。
乾燥劑外包裝上有明顯的警告圖示和文字
來源:pixabay
生活中常見的乾燥劑成分有:
生石灰
圖為生石灰塊
來源:站酷海洛
生石灰,學名叫氧化鈣,通常是由石灰石(主要是碳酸鈣)經過煅燒後形成的。有農村生活經歷的中青年網友,可能見過石灰廠燒制石灰的場面。
在現代生活中,人們已經很少能見到生石灰了,也許有人會問:園林工人往樹幹上塗的白色漿液不是嗎?其實在加水之前那還是生石灰呢,但加水過後就變成熟石灰了,也就是說往樹上塗的白漿是熟石灰。
由於生石灰吸溼效果好、來源方便、價格便宜,所以常被用來做乾燥劑。小食品中的乾燥劑大部分都是用生石灰做的。
氯化鈣
圖為氯化鈣薄片
來源:站酷海洛
氯化鈣與上面所說的「氧化鈣」雖只有一字之差,但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物質。
氯化鈣是一種滷素鹽,工業用的氯化鈣一般以海鹽為原料,通過氨鹼法生產而得到。其實,氯化鈣離人們的生活並不遙遠,尤其對於北方居民而言,因為冬季用來除雪除冰的東西就是工業用氯化鈣[4]。
除了工業用的氯化鈣,還有食品和醫藥用的氯化鈣。
食品醫藥級氯化鈣是利用低濃度鹽酸和石灰石為原料生產的。這一級別的氯化鈣在食品中一般作為穩定劑、稠化劑、乾燥劑和口感改良劑等使用。氯化鈣還可以製成氯化鈣注射液,用於治療鈣缺乏、鎂中毒解救等。
矽膠
圖為矽膠乾燥劑
來源:pixabay
矽膠是一種高活性吸附材料,通常是用矽酸鈉和硫酸反應,然後經過老化、酸泡等一系列後處理過程而製得的[5]。
對於矽膠的用途,想必大家都知道它在整形美容方面的應用,其實由於它良好的安全性,現在也普遍作為乾燥劑使用。比如,一些化妝品、電子產品、服飾中就可以經常見到矽膠乾燥劑,貴一些的食品中也可以見到。
茶包幹燥劑
還有一種茶包幹燥劑也很常見,裝在無紡布或者濾紙的小袋子裡,具體成分不明,但一般描述為茶葉碎末。
由於茶葉碎末是中空的蓬鬆結構,表面積大,所以具有一定的吸溼性,但吸溼性不強,主要功能是除味。
我喝的那個乾燥劑就是這種。至於是什麼味道嘛,確實有點茶葉味。你可千萬不要因為好奇它的味道,而去泡水喝呀!
灰色粉末或淺紅塊狀:蒙脫石乾燥劑
蒙脫石粉末,吸水後會發紅結塊
圖片來源:wikipedia
蒙脫石本身也是臨床上使用的止瀉藥物,孩子誤服不會造成明顯危害。囑多喝水,促進排出即可。
灰色圓顆粒:礦物乾燥劑
圖片來源:編者拍攝
這種乾燥劑外形是灰色、青色或者黃色的圓顆粒,看上去有點像貓砂,一般是礦物乾燥劑可能大。因為外觀不吸引人,通常不會被兒童誤食。
礦物乾燥劑一般以天然凹凸棒石粘土為主要原料,一種天然的含水鎂鋁矽酸鹽,由於該種物質能夠有吸附作用,凹凸棒石粘土為主要成分的相應藥物早已經問世,主要用於黏膜保護,治療腹瀉等,臨床作用類似於蒙脫石。誤服後對人體無明顯影響,無需特殊處理。
咖啡色粉末:三氧化二鐵
脫氧劑三氧化二鐵
圖片來源:編者拍攝
多為三氧化二鐵,放在食品中多作為脫氧劑使用,一般在包裝上寫著脫氧劑,脫水性能並非很強。口感很差,孩子即使誤服,也不會很多,無需特殊處理。
如果誤食的比較多,出現了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的症狀,須給予洗胃處理。
誤服乾燥劑會有哪些危害?要怎樣處理?
誤服生石灰乾燥劑危害最大
生石灰與水接觸後會大量放熱,生成具有強鹼性的氫氧化鈣,也就是熟石灰。熟石灰能腐蝕消化道,造成口腔、食道損傷或者胃潰瘍[6]。
如果人們不小心誤服了生石灰成分的乾燥劑,可以按照以下方法快速處理:
立即到醫院急診接受治療。
不要喝水,不要催吐,以避免嘔吐造成二次傷害。
國外文獻的確有推薦喝1~2杯(或按每公斤體重喝15毫升)水或牛奶的稀釋療法,但效果較弱,且都有嘔吐導致誤吸的風險。所以建議謹慎採用此法[7][8]。
保存好乾燥劑包裝袋,及時提供給醫生。
患者就醫後,醫生們的處理辦法主要是對症治療。一般包括:心電監護、禁食水(必要時腸外營養支持)、口腔護理、弱酸中和治療等。
誤服氯化鈣乾燥劑
氯化鈣與生石灰一樣,都屬於白色物質。氯化鈣與水接觸後,也會放熱,這種熱對胃黏膜有一定的刺激性。
與生石灰不同的是,氯化鈣與水接觸後不會產生強鹼性物質,也就沒有腐蝕性。
氯化鈣還有可能引起高鈣血症,患者會出現精神不振、嗜睡、頭痛、異常口乾、口中可聞到金屬味、食慾差、心電圖異常等表現[9]。
如果人們不慎誤服了氯化鈣成分的乾燥劑:
對於普通人而言,處理方法與誤服了生石灰成分的乾燥劑是一樣的;
但對於醫生而言,如果患者有高鈣血症的表現,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對症處理,比如擴容、利尿、抗骨吸收及透析等。
誤服矽膠乾燥劑
與生石灰、氯化鈣乾燥劑不同的是,矽膠乾燥劑比較好辨認。
矽膠乾燥劑為顆粒狀外觀,為透明小球,包裝袋上會有「Silica gel」或「矽膠」的字樣。
圖為乾燥劑中的矽膠顆粒
來源:站酷海洛
矽膠屬於中性的化學物質,不會與水起化學反應,也不會被人體吸收,最終會隨著大便排出體外。
所以,如果人們不慎誤服了矽膠乾燥劑,不要驚慌,因為它一般不會對人體造成影響,只需要密切觀察就行。即使出現了口腔和喉嚨不適等症狀,也是可以自愈的[10]。
誤服茶包幹燥劑
前面所說的幾種乾燥劑多存在於食品包裝中,茶包幹燥劑則不同,多存在於茶杯、奶瓶等物品中。正是因為這樣,大家往往忽視了它的存在。
雖然茶包幹燥劑的成分多被描述為茶葉碎末,但也不能排除其混合有其它類型乾燥劑成分的可能。
所以,如果誤服了茶包幹燥劑,因為成分不明,應立即到醫院急診接受對症支持治療,並提供殘餘的「肇事」乾燥劑,方便醫生做進一步判斷。必要時,還要積極聯繫生產廠家,確認茶包幹燥劑的具體成分。
怎樣避免誤服乾燥劑?
小孩最容易誤服食品乾燥劑,當然,成年人也可能會誤服茶包幹燥劑。所以為了避免誤服,大家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做起:
教育孩子識別乾燥劑,知道乾燥劑有害,不能食用,不能接觸到眼睛、口鼻、皮膚,更不能放入到水中。
每次打開物品時,特別是拿給孩子吃的零食,都要仔細檢查,查看是否含有乾燥劑。如果存在乾燥劑,應立即丟棄到垃圾桶,並用其他垃圾覆蓋。
是不是乾燥劑都會引起爆炸?
曾經,有關食品乾燥劑爆炸導致孩子眼睛受傷或失明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裡頻頻轉發,有的內容稱:據央視新聞報導,一名5歲男童因將零食包裡的小包幹燥劑拆開,倒入瓶中加水玩耍,豈料瞬間發生爆炸,一隻眼睛因鹼性液體侵蝕,造成失明。各地媒體也多有關於少年兒童玩耍或誤吃食品乾燥劑造成傷害事件的報導。小小一包幹燥劑真的如此可怕嗎?我們先來看看消防員做的實驗。
▼石灰乾燥劑▼
22g生石灰乾燥劑,遇上100ml清水,稍作搖晃後,出現一些微小的氣泡。
繼續加量,倒入第二包,這時,水中的生石灰含量達到44g。
已經開始發熱了,這時,液體溫度達到29℃。
當加入整整4包、總重量88g的生石灰時,液體溫度開始快速上升,礦泉水瓶受熱後徹底變形,無法站立。
出於安全起見,消防隊員將礦泉水瓶轉移到空曠地帶。不到2分鐘,測液體溫度已經達到66攝氏度。這時,意外發生了。
瓶口凸出的部位被炸出一個大洞,瓶內的白色物質最遠噴射出去了近5米。距離瓶子僅一米的記者、攝像和消防隊員身上,都沾上了白色物質。
▼礦物乾燥劑▼
按同樣的步驟,88g礦物乾燥劑加水,搖晃靜置後,雖然沒有發現明顯的反應,但液體溫度從27℃上升到了29℃。
▼矽膠乾燥劑▼
而矽膠乾燥劑加水後,立即出現了奇特的聲響,噼裡啪啦的。響聲持續5分鐘後消失,此時的液體溫度從28℃上升到29℃,有氣泡不斷冒出。
▼氯化鈣乾燥劑▼
消防隊員將88g氯化鈣乾燥劑加水搖晃後,液體溫度明顯上升,達到46℃,瓶身有些變形。
靜置2分鐘後,瓶子內壁上形成透明的結晶,原先的液體凝固成膠狀。溫度仍在上升,最終達到57℃。而形成的結晶物質帶有明顯的刺鼻氣味。
由上面的實驗得出,生石灰乾燥劑遇水會發生急劇化學反應,釋放出大量的熱,瓶子爆炸後噴射的液體溫度最高可達90℃,能將人的皮膚灼傷。生成的氫氧化鈣鹼性很強,對人體皮膚還有腐蝕作用。
在實驗中,實驗人員的手臂被濺到了飛濺物,已經有一些輕微的燙傷。
相較而言,礦物乾燥劑、矽膠乾燥劑和氯化鈣乾燥劑遇水,發生的化學反應比較溫和,爆炸的可能性不大。
因此,大概就生石灰類乾燥劑有「爆炸」可能
上海市食品學會食品安全專業委員會主任監馬志英曾在文獻中指出,媒體報導的爆炸事件有三個共同點:1.都是生石灰類乾燥劑,而且乾燥劑的體積相對較大;2.都將乾燥劑放進保溫瓶或塑料瓶等有固定體積的容器內;3.都在乾燥劑中加了水,有的孩子還搖晃玩耍。這三個共同點正是引起乾燥劑「爆炸」的必要條件。所謂爆炸,是物質非常迅速的化學或物理變化過程,在變化過程中迅速放出巨大能量,伴有高溫並生成大量氣體。由於氣體生成迅速且容器體積較小,故有極大的壓強,對爆炸點周圍的物體產生了強大的壓力,當高壓氣體迅速膨脹時形成爆炸。可見,生石灰類乾燥劑「爆炸」其實是一種微爆,這是一种放熱反應,會釋放出大量的熱,造成氣體膨脹,在有限的空間內(如瓶子、密封袋等)會產生一定的壓力,搖晃會加速反應,當壓力達到一定的程度,可能會引發「爆炸」,產生的熱量還可能灼傷人。而其他乾燥劑相對安全,鑑於此,乾燥劑遇水會發生爆炸的說法,並不十分準確。不同種類的乾燥劑成分不同,遇水發生的反應也不同。日常生活中,大 家一定要妥善處理乾燥劑,不要讓孩子拆開玩耍或食用,尤其是一些包裝上無標示成分的乾燥劑或生石灰乾燥劑。
乾燥劑濺入眼睛如何處理?
如果生石灰乾燥劑發生爆炸,且液體不慎進入孩子眼睛,千萬不能用手揉搓雙眼,以免強鹼進一步損傷角膜和結膜。正確的做法是,儘快用清水或生理鹽水從眼內側向外側衝洗。不便衝洗液可以將雙眼浸泡在水中,用手分開眼瞼,轉動眼球,晃動頭部,儘量將眼裡殘留的物質清除,清洗後儘快去醫院救治。
雖然也有朋友圈文章說,乾燥劑別急著扔,有很多用途。鑑於上述各種情況和安全隱患,建議不要保留。
請把這篇文章轉給親朋好友看!
參考文獻
[1] 桂海濤,尹琳,鄒繼興等.矽酸鹽礦物和傳統吸附型乾燥劑[J].矽酸鹽通報, 2006, 25(2):78-81.
[2] R P Singha,V K Mishra,R K Das.Desiccant materials for air conditioning applications - A review.IOP Conf. Serie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404 (2018) 012005
[3 ]李鑫,李忠,韋利飛等.除溼材料研究進展[J].化工進展,2004,23(8):811-815.
[4] 王忠華.氯化鈣的製備工藝及應用[J].乙醛醋酸化工,2017(04):20+24-28.
[5] 塗永平,蔡俊楠,唐小勇.殺菌乾燥劑的研究現狀及進展[J].廣東化工,2018,9(45):132.
[6] 作山葵,神部芳則,早坂純一等.乾燥剤の誤食による広範囲な口腔黏膜化學損傷の1例[J].日本口腔內科學會雑誌,2018,24(1):7-12.
[7] Homan C S , Maitra S R , Lane B P , et al. Histopathologic Evaluation of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Water and Milk Dilution for Esophageal Acid Injury[J]. Academic emergency medicine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Academic Emergency Medicine, 1995, 2(7):587-591.
[8] Honiun C S , Mairra S R , Lane B P , et al.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Acute Alkali Injury to the Esophagus Using Weak-acid Neutralization Therapy: An Ex-vivo Study[J]. Academic emergency medicine, 1995, 2(11):952-958.
[9] 張英喬,姜海英.8例兒童誤服乾燥劑的急診處理及護理[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 2017(12):41-42.
[10] Lavon O, Bentur Y.Silica Gel: Non-Toxic Ingestion with Epidemiologic and Economic Implications[J].The Israel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IMAJ,2015, 17(10):604-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