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湖州8月27日電 (江楊燁)多年來,浙江湖州小浦立足自然優勢,讓古樹「返老還童」;解碼文化基因,打造民宿特色;發展美麗經濟,銀杏樹變成了「搖錢樹」,讓原本存於歷史的文化、處於自然之中的美景,走上了變成「金山銀山」的道路。
8月27日,記者從浙江湖州長興的銀杏故裡民宿了解到,過了三伏天,夜間天氣變涼,銀杏也將逐漸變黃,預訂秋天來看銀杏、住民宿的遊客也多起來了。
浙江湖州的畫卷裡,每到深秋,長興小浦「十裡古銀杏長廊」層林盡染,金色銀杏樹與青山綠水勾勒出特有的景致。
長12.5公裡的銀杏長廊中,散落著3萬株原生野銀杏樹。其中,百年以上的老樹就有3640株,千年以上古樹5株。它們見證著小鎮的興衰,承載著小鎮的記憶。在歷史的長河中,為小鎮注入了韻味與風情。
圖為銀杏故裡民宿 銀杏故裡供圖
古樹承載記憶 村民有了保護意識
古樹名木是「綠色文物」「活的化石」。據悉,長興最古老的「銀杏皇后」有1500餘年歷史,在小浦大岕口村;「銀杏王」也有1000多歲了,在小浦方一村。
傍晚,夕陽西下,當車駛入小浦八都岕,道路兩旁是高大的銀杏樹。再往前走,在小浦方一村村口,「銀杏王」長勢挺拔。一群小朋友正在樹旁玩鬧。樹蔭下,京劇上演。
一位看京劇的老爺爺滿眼笑意。老爺爺姓周,他說,「我小時候就圍著這樹玩,我女兒上學的時候在這裡做早操。這些年,村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棵樹一直沒變。」
從周爺爺的描述中,記者了解到,銀杏的果實叫白果。90年代初,白果是出口產品,價格高,不少當地村民靠賣白果成了「萬元戶」。
前幾年,白果行情低迷,人工摘果少,古銀杏樹因缺少打理,出現長勢衰弱,提前掉葉等情況。
隨著「兩山」深入人心,長興專門制定了《八都岕古銀杏培育管理實施方案》;2017年,小浦牽手浙江農林大學專家團隊,為3萬株原生野銀杏開展健康體檢,夯實了「綠水青山」。
近年來,隨著鄉村旅遊的發展,百姓對於古銀杏的保護意識逐漸增強。2019年11月,長興開展了古樹保護基金會認捐等活動,籌集到270萬餘元民間資金投入古樹保護。
此外,地勢平緩、依山傍水的長興還有竹林、青梅樹、有機茶樹等物種。白的銀杏,黑的烏梅,綠的紫筍茶成為了長興生態保護的重要一環。
圖為雲棲舍民宿做的烏梅 雲棲舍民宿供圖
文化需要解碼 助力鄉村旅遊
提及小浦的文化,大致可以用兩個人兩本書,以及一塊匾概括。
據悉,中國茶文化史上第一部曠世巨著《茶經》的作者陸羽曾來到小浦八都岕考察過茶葉;《本草綱目》作者李時珍也曾來此考察過烏梅。一塊匾則指的是近代藝術大師吳昌碩為銀杏長廊的觀音庵題「成世一寺」匾。
文化解碼的方式多種多樣,民宿伴手禮設計便是其中之一。小浦鎮旅遊生態辦工作人員許晴介紹,小浦的民宿有著與民宿定位相匹配的伴手禮,茶葉、非遺、烏梅都是當地的特色。
湖州長興小浦雲棲舍民宿主房小平是烏梅製作技藝市級項目非遺傳承人。他說,開民宿之初,有位專家告訴他,沒有文化支撐的產業是沒有生命力。他便將奶奶烏梅製作技藝作為民宿的精髓。
烏梅製作是將成熟的黃梅放在土灶用煙燻。傳統技藝製成的烏梅色澤烏、酸度高、香味濃。據悉,房小平還用烏梅做配料,開發了烏梅宴。酸甜可口,生津開胃的美食吸引不少遊客前來。
和雲棲舍民宿一樣,銀杏故裡發揮自身優勢,將銀杏和紫筍茶做成伴手禮,解碼文化基因。
銀杏故裡是浙江省級金宿級民宿。民宿主周俊蓓告訴記者,銀杏是家鄉最具特有的文化,承載著兒時的記憶。「我會把村裡優質的白果收過來,售賣給遊客。」
據悉,小浦還開發了銀杏面膜、銀杏宴、岕裡刺繡等文創產品。此外,小浦挖掘當地特色,形成了「一臺戲、一首歌、一條巷、一個節、一組館、一叢書、一席宴、一套禮「八個一」文旅項目。其中,小浦作為浙江京昆藝術中心傳習基地,開設了「小京班」,吸引了大批戲迷前來。
小浦成為了展示文化基因的生動舞臺和推廣各類旅遊產品的絕佳場所,優質文化基因的傳承與發展不僅停留在口口相傳、師徒相承上,更通過旅遊、文化產業的途徑,體現時代性、重燃生命力。
圖為浙江湖州長興小浦 房小平 攝
發展美麗經濟 銀杏樹變「搖錢樹」
20世紀90年代,白果的價格不匪曾讓小浦的百姓豐衣足食;如今,古銀杏帶動的鄉村旅遊,更讓百姓享受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梅雨時節,不少遊客來房小平的雲棲舍民宿體驗煙燻烏梅製作。民宿成了教學點,每年都要接待上萬人次的考察人員,還要去各地展演20餘次。
非遺為民宿注入了靈魂,也帶來了收益。房小平介紹,奶奶以前賣烏梅的時候十幾元一斤,現在價格已經翻了5倍多。此外,以烏梅雞為代表的烏梅宴一年營業額更是近50萬。
烏梅的製作時節是6月,銀杏最美的季節是10月。鄉村總是這樣,不同的季節有不一樣的驚喜,生態美也進一步帶動了經濟美。
據悉,小浦還細化文旅產業上下遊生產性和服務性行業分工,帶動周邊村民參與到文旅產業的各個鏈節,如參與種植管理有地域特色和適銷對路的農作物,以及從事本土飲食文化菜譜開發和餐飲服務、旅遊文創產品開發生產、經營土特產體驗店等。
同時,小浦引進文化產業項目,如「中國紅」櫻花文化園、趣野戶外營地等項目,豐富旅遊的文化元素。
2019年,小浦鎮接待遊客65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2億元,形成「美麗資源變身美麗經濟」的具有長興特色的「小浦經驗」。
文化與旅遊的不斷交匯互融,讓當地百姓真切品味到了詩與遠方相輔相成的「新小浦」。(完)
(責任編輯: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