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式觀察記錄在幼兒園自然活動中的創新運用

2021-01-08 幼兒園設計中心

自然筆記,通常是指用圖畫、文字或實物等多種形式進行自然觀察記錄的一種方式。

對於幼兒來說,「自然」不僅是知識, 更是一個探究過程。幼兒對自然中的事物或現象會充滿好奇, 在觀察和體驗中發現了問題,才會運用感官或工具來收集和記錄資料,積累認知經驗,建立與自然的關係。

我們嘗試運用「自然筆記」這種新的方式,與幼兒一起開啟和推進自然活動的觀察記錄。幼兒的觀察記錄是生發於與自然環境互動的過程中,因此,我們從以下三方面來展開實踐:

01/

創設適宜的自然環境,

讓幼兒喜歡與自然對話

每個幼兒園都有自己獨特的環境資源,了解本園的自然環境和幼兒對它們的興趣,才能更好地為幼兒創設與自然互動的機會與空間。

表現為

NO.1 創設「好玩」的環境。

觀察幼兒在戶外遊戲時常常在哪裡停留,遠足時看到什麼會激動,他們聚在一起觀察的是什麼,經常討論什麼。可以玩起來的自然環境才是幼兒需要和喜歡的

NO.2創設「奇妙」的環境。

自然中很多奇妙的問題和現象是激發幼兒觀察和探究的最好契機。遵循大自然的規律,一年四季的輪迴是一條時間線索,我們將一年各個月適宜並可能開展的自然探究活動進行了梳理 (見下表)。幼兒身邊的自然變化蘊藏著豐富的環境資源,我們不能忽視它們的存在。

NO.3創設「留白」的環境。

自然環境的創設不是完全設計好後全盤提供給幼兒,讓幼兒被動地接受環境的影響, 而是要積極地引導幼兒發揮「主人翁」意識:一方面,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去豐富環境和材料;另一方面,幼兒可以發現環境中的問題,根據自己的創意去改造和調整環境。例如,個別班級門口的走廊上有一小塊空置場地, 教師可組織幼兒討論決定用來做什麼:大二班的小朋友為孵出的小雞搭建了「雞舍」,用樹枝和木條圍成了供小雞散步的場地;中一班的小朋友種了各種豆子,用來觀察不同的種子長出的果實是否相同。

幼兒四季自然活動內容

02/

支持延續性的親自然活動,

讓幼兒與自然深度對話

無論是師幼預設的內容,還是幼兒自發生成的內容,支持幼兒持續、深入地觀察與體驗才是對幼兒更有意義的親自然活動。

1.開展幼兒視角的活動審議

教師開展班本化的活動審議,逐步梳理一些關鍵問題, 如幼兒在自然活動中感興趣的內容是什麼?我們班幼兒有能力做什麼?當下的時節和自然條件適合體驗什麼?通過日常談話,我們了解到幼兒對最近的哪項自然活動談論得最多?等等。

例如,在 3 月份,教師和幼兒一起討論了「這個春天我們一起種什麼,種在哪裡,這些種植地怎麼劃分,誰負責準備種子」等問題,幼兒經過討論自己上一次的種植經歷和觀察其他班的種植後,決定種植瓜類,並按興趣分成了「葫蘆組」 「黃瓜組」 「南瓜組」和「西瓜組」,然後分組進行種植前的準備。

2.引發問題的持續生成

首先,教師和幼兒保有同樣的好奇心。教師和幼兒的共同疑問和猜想,會激發和保持幼兒對自然的好奇與興趣。例如, 在種植蔬菜的過程中,幼兒會對蔬菜今天有沒有發芽,有沒有長高,有了什麼樣的變化,能長出果實嗎等問題不斷關注和追問。教師也和幼兒一起猜測、證實、測量、討論。

其次,鼓勵幼兒自主決策和管理。在自然活動中,幼兒嘗試自己負責,運用自己的方式參與活動;教師是提出問題的人,是和幼兒討論的人。仍以種植蔬菜為例,幼兒發現蘿蔔的葉子上有很多洞,在持續觀察後,又發現蘿蔔葉子上有很多同色的蟲。幼兒開始各自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有些孩子用鑷子把蟲子一條條捉走,有些在上面噴灑小蘇打溶液, 有些把有蟲的葉子剪掉……誰的方法有效?蘿蔔還會長大嗎?新的問題又隨之而來。在不斷地發現問題,猜測、證實的過程中,幼兒一直沉浸在活動中。

最後,支持幼兒相互合作和分享。在自然活動中,幼兒對自己的感知經驗和觀察成果有相互交流和表達的意願,教師應為幼兒創造更多參與其中的機會,使幼兒能在表達自己的想法的同時了解他人的經驗。例如,秋末,大一班幼兒種的橘子樹結滿了果實,他們採摘下來分享給其他班的孩子, 並介紹了他們種植橘子的經驗,在聽到「橘子好甜」的稱讚時, 他們的幸福感就會油然而生。

3.開展自然活動的過程評價

伴隨著自然活動的開展,幼兒會有意識地運用觀察記錄的形式進行活動過程的梳理和評價。例如,在種瓜的過程中,面對不同的生長方向的「西瓜藤」和「黃瓜藤」的測量,幼兒就運用了不同的測量方法,還展開了針對自己和他人方法的評價。

03/

運用形式多元的自然筆記,

讓幼兒有效地與自然對話

在適宜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自然活動中,幼兒才會有記錄的興趣和需求。同時,觀察記錄要科學有效,需要幼兒在自然活動過程中不斷嘗試和運用。

1.在自然筆記中,幼兒可以記錄什麼

(1)開放五感,記錄外顯特徵

自然筆記有別於美術活動,記錄的重點應該是仔細觀察、真實記錄,而不是創意想像。不同記錄水平幼兒的記錄不盡相同,但始終要把「真實」作為第一導向。

(2)回顧過程,記錄活動經歷

在自然筆記中,對觀察時間、對象及經歷的過程進行記錄同樣重要,在某些自然筆記中,天氣、溫度和環境也是需要記錄的, 尤其是時間, 它在自然筆記中具有重要意義。

(3)表達感受,記錄真實情緒

幼兒的感受比較抽象,除了藉助語言來表達,也可以將感受用圖畫記錄下來。這既可以豐富感受的表達方式,又可以讓感受留存下來,作為後續分享和交流的重要素材。

(4)梳理思考,記錄問題

對問題的記錄是幼兒自然探索活動中非常重要的內容, 它既讓幼兒學會了分享問題,也為幼兒提供了共同交流的契機,提升了幼兒共同解決問題的意願和能力。對問題解決過程的記錄同時也是幼兒反思自己行為的工具。

2.在自然筆記中,幼兒可以怎樣記錄

(1)空白框式

空白框式是幼兒自然筆記中運用的最廣泛的記錄形式。在活動觀察過程中或觀察後,幼兒用圖畫、符號、照片或直接將實物粘貼在白紙上,就是很好的記錄。

空白框式之所以最受幼兒歡迎,是因為它的無限可能性和普遍適宜性。幼兒可以在空白的紙上記錄植物在生長過程中的樣子,記錄天空的景色,記錄自然場景,記錄自己的感受,記錄自然體驗活動中發生的故事。

例如,下圖是一名大班幼兒對「寶寶是怎麼來的」這一問題的猜想,他把各種可能性以思維導圖的形式畫出來。小班幼兒在觀察樹葉落下的樣子時,用了螺旋線做標記。這種方式適用於多種內容和不同記錄水平的幼兒。

大班幼兒採用「空白式自然筆記」記錄生命的由來

小班幼兒用螺旋線做標記

(2)記錄表式

表格式的記錄常常是有預設的內容和相應的要求,適用於有多項內容或內容要持續一段時間的觀察記錄,它對幼兒的觀察內容具有較明確的引導。

例如,小班幼兒春遊時觀察花的外形後,教師提供的表格可以有更明確的內容指向—— 對花瓣數量的比較觀察。此外,溫度記錄表、降雨量記錄表、月亮的日記、向日葵生長記錄表、春夏秋冬四季顏色收集表等也適用表格的形式。

(3)自然拼盤式

這是一種收集自然物的記錄方式:幼兒把收集到的種子、樹葉、豆莢、果實、野花、羽毛、樹枝之類自然物放在自然桌上和自然收集盒中,向大家介紹每一種物品的名稱和來源,和大家一起欣賞。

例如,秋季,大自然中有很多成熟的果實,可以讓幼兒把這些果實收集起來,直接呈現在自然盒中,而不是以繪畫的形式表徵。需要注意的是,最好只是撿拾,不要為了收集而去採摘植物和破壞自然。

(4)藝術作品式

我們對自然的感受是通過直觀方式獲得,但是可以用藝術的方式記錄下來。教師可以將自然物做成創意的自然作品來呈現,也可以以小詩的形式記錄對自然的感受。

例如,秋天時,孩子們利用撿回的樹葉做成樹葉掛簾,以呈現樹葉的美。此外,孩子們將大自然中觀察到的春天景色用詩歌的形式記錄下來,這也是一種筆記的方式。

(5)故事書式

這是自然體驗系列活動所見所想的記錄,它以連續性、深入的繪畫方式展開,最終以自創的故事形式呈現出來。

例如:中一班幼兒在種植、觀察蘿蔔時,發現蘿蔔葉上有很多洞,他們對這些洞洞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在每天的觀察中,他們藉助放大鏡等工具觀察到不同的蟲,開始了對蘿蔔葉上昆蟲的生長記錄。源自幼兒自主探究的觀察記錄常常是持續深入的,在教師的支持下,「蘿蔔葉上的蟲」故事書誕生了。

3.在自然筆記中,老師如何支持幼兒記錄

(1)提供適宜的觀察記錄工具

我們需要大致羅列幼兒在進行不同自然觀察活動時可能用到的工具,如放大鏡、小手電筒、收集盒、捲尺等輔助材料和白紙、記錄表、觀察本、彩筆、照相機等觀察記錄工具。

例如,記錄植物生長需要用到捲尺或自然測量物,觀察小蟲卵會用到放大鏡,戶外寫生和記錄時需要有紙、筆和硬板夾, 收集自然物需要用到收集盒和手套。

教師引導幼兒使用工具材料時需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幼兒的能力

3~6 歲的孩子很少能用非常精準的數字或文字記錄來做筆記,因此投放多種類型的記錄材料就很有必要。

其次是幼兒的選擇能力

過多的材料投放並不能有效地支持幼兒的觀察,反而會影響他們的專注力。

最後是看投放的工具是否適合幼兒使用

合適的使用工具會促使幼兒在觀察記錄的過程中不斷發掘有用的工具,並尋找適合自己的使用方法。

(2)提供足夠的自主記錄時間

教師將自然活動的觀察記錄融入課程中,調整幼兒一日生活的時間安排。比如:延長幼兒戶外自主遊戲時間,為幼兒的個別化自主觀察記錄提供保障;對於集體化的自然活動,教師可以做好預設,預留好時間。

(3)創設可以分享的空間

孩子的分享主要有集體分享和個別談話兩種。教師要敏銳地察覺幼兒的興趣,捕捉幼兒的問題,鼓勵幼兒大膽表達。

我們形成了每周兩次固定時間加隨機生成討論的分享機制,組織幼兒開展小組或集體討論,讓幼兒有機會傾聽其他人的觀察發現,分享對問題的不同看法,表達自己的感受,學習教師或同伴好的方法。同時,師幼與幼兒之間還會有即時的對話和交流。

走進自然,師幼需要擁有一顆好奇之心,擁有一種開放接納的態度,擁有一種深入探究的能力。

而用筆記的方式記錄自然的過程, 就是這樣一種從細微之處開始體驗自然、融入自然、了解自然的旅程。

相關焦點

  • 幼兒園觀察記錄:如何讓幼兒在區角活動中真正動起來
    區角活動是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於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當中。它是幼兒園教育中促進幼兒個性化發展的有效形式。區角活動的內容與主題結合提升目的性;區角活動的材料與本土資源結合,凸顯本土性、季節性、可變性,富有特色。教師在區角活動的指導中應靈活多樣,巧用圖示法、觀察記錄法等有效策略,強調幼兒的主體地位,促進幼兒在快樂、主動的學習中富有個性的發展。
  • 擬定幼兒園開展「感恩臘八節」創意主題活動
    從加強科學化、信息化、智能化幼兒園上級部門建設利用高速度、多媒體、物聯網、大數據、雲技術、人工智慧、5G、4K、混合現實技術(MR)、資料庫(智庫)相連,通過這一些列移動多元化本質安全技術與運用是幼兒園擬定開展「感恩臘八節」創意主題活動的方法一項重要工作,幼兒園擬定開展「感恩臘八節」創意主題活動的方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全社會都來支持幼兒園,幼兒園擬定開展「感恩臘八節」創意主題活動的方法的內容是通過與之相應的一定形式來表現的
  • 南凌幼兒園中班組開展「親近自然,蘆葦寫生」活動
    2019年11月5日上午,南凌幼兒園中班年級組的師生,在幼兒園一牆之隔的蘆葦蕩開展了「親近自然,蘆葦寫生」活動。進入蘆葦蕩,孩子們被眼前的蘆葦吸引住了:「蘆葦的葉子是長長綠綠的」、「蘆葦的花是毛茸茸的」、「風一吹,它就彎腰了」……孩子們通過的觀察、觸摸、交流,感受到了蘆葦的特性。在此基礎上,幼兒在畫紙上創作出了各種形態的蘆葦,作品或寫實、或想像、或抽象,展現出多種繪畫方式。此次寫生活動中,幼兒在真實的自然環境中獲得對蘆葦的感受和體驗,豐富了想像力和創造力,並學會了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和創造美。
  • 新民晚報數字報-金山區羅星幼兒園:「玩美」培育七彩兒童
    「樂田野」活動具體形式為微遠足和田野手帳等,幼兒園結合一日活動開展,帶領孩子們走進自然,有效地運用自然物,以及樹和各種自然物加工成的戶外活動玩具,為幼兒在自然中的建構、探索、發現等遊戲提供物質的保障,把幼兒園中的一切都打造成幼兒觀察、探索的對象。  教師是田野課程的實施者和研究者。
  • 江安縣迎安鎮中心幼兒園開展區域遊戲觀察分享活動
    幼兒園的區域活動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創設環境和匯總材料,引發幼兒的活動願望,與材料積極互動的遊戲行為。為廣泛而深入地開展幼兒區域遊戲活動,不斷提升教師組織開展遊戲活動的專業能力,引導全體教師在專業化發展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快,2021年1月11日,江安縣迎安鎮中心幼兒園開展了一場關於區域遊戲的觀察分析分享活動。本次活動以益智區為載體,老師們通過觀察幼兒遊戲、與材料互動,從而分析幼兒的發展水平。
  • 幼兒「穿襪子」觀察記錄
    觀察目的:了解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和穿襪子動作的熟練程度觀察內容:穿襪子觀察班級:中班觀察對象:圖中的四位小朋友觀察記錄:左邊第三個穿藍色外套,藍色牛仔褲,正在穿灰粉交叉襪子的小男孩,他表情自然,淡定,右腿伸直已經穿好了襪子,左腿自然側搭在右腿上,動作熟練有方,自然用左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襪子底部欲將襪子提上去,看得出對穿襪子的動作和方法都很熟練。
  • 製作植物化石、手工扎染,探索自然活動邀小朋友記錄自然筆記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今天(10月1日),由首都綠化委員會辦公室主辦的「探索自然總動員——2020愛綠一起自然筆記 十一嘉年華」在雙秀公園啟動。據悉,此次活動將在雙秀公園、南海子麋鹿苑、北海公園、玉淵潭公園、將府公園和柳蔭公園舉辦30多場自然探險遊園活動,老師將帶領孩子們走進公園,開啟探索自然、記錄自然之旅。
  • 廣饒街道錦湖幼兒園開展「新教師公開課展示」活動
    新教師作為幼兒園的中流砥柱,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使自己更上一層樓。為給新教師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廣饒縣廣饒街道錦湖幼兒園於2020年11月30日上午舉行「新教師公開課展示」活動。  其中參與講課的五位教師分別來自於大、中、小三個年級。幾位老師準備比較充分、教具形象有趣、活動過程環環相扣、構思巧妙,活動目標都得到了很好的實現。
  • 示範引領 互助成長——2020年濮陽市市直幼兒園送教下鄉活動紀實
    濮陽市市直幼兒園作為省級示範幼兒園,肩負著示範引領的作用,時刻以帶動全市幼教事業健康發展,讓優質教育惠及每一位孩子為己任。8月4日,在市教育局基教二科張再普科長的帶領下,一行7人來到清豐縣大屯鄉童星幼兒園進行送教下鄉活動,全鄉幼兒教師參加了本次學習觀摩活動。
  • 幼兒園迎國慶主題活動方案大全(親子手工+教育活動方案)
    2、通過本次手工活動作品展示,渲染喜慶的節日氣氛,讓孩子和家長在幼兒園渡過一個愉快、難忘的節日。  3、在活動開展過程中,讓幼兒認識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從而促使萌發幼兒熱愛祖國的情感。  4、通過本次活動的開展,促進親子情、家園情,使家長進一步關注、了解幼兒園內教育生活,共促家園同步教育。
  • 祥符中心幼兒園大班中秋特別活動:月亮,月亮!你到底有多「美」?
    那我們一起來觀察月亮記錄它的不同變化吧!小朋友們拍手叫好,老師們用設計了月相觀察表,邀請家長們一起陪伴孩子們觀察記錄每一天自己可以是肉眼看到的,也可以用各種工具一起觀察發現哦!於是,每當夜晚來臨,窗戶邊,陽臺上,花壇邊多了一雙雙用心觀察的小眼睛,用心用畫筆記錄著自己描繪看到的「月亮模樣。」在電腦前,會時常有爸爸老師在一旁啟發寶貝們搜尋有關月相變化的資料,簡單感知月亮的各種小秘密。
  • 探秘向日葵花 記錄自然筆記
    為了讓小朋友們認識向日葵的特點,了解觀賞向日葵不同品種之間的區別,探索向日葵蘊含的數學秘密,7月7日下午,鄭州植物園組織開展了一場以「探秘向日葵花 記錄自然筆記」為主題的科普活動。 鄭州植物園裡的七彩向日葵正值盛花期。
  • 核心經驗:搭建《指南》與幼兒園具體活動的橋梁——在幼兒課程中...
    很多幼兒教師也將《指南》背誦的滾瓜爛熟,看上去收穫很大、很專業,但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和遊戲活動應用中卻捉襟見肘、無從下手,我們稱之為不能很好地運用《指南》指導我們對課程的理解、架構和實施。這是很多幼兒園教師的困惑,也是我們的困惑!本著求真和求專的精神,康十一幼的老師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一個問題:如何將《指南》科學的精神有效落地、指導教師實踐?如何運用《指南》具體明晰地幫助教師實際操作?
  • 自然觀察,讓你愛上這裡的草木蟲魚
    ,運用相機、筆記記錄觀察結果,在導師的指引下探秘神奇的自然與生物多樣性。青山環抱著黑瓦白簷的村舍,水田中稻花初開,荷塘滿是蓮花蓮蓬、蛙鳴蟲飛、燕鳥盤旋,正是萬物蓬勃生長的時節。 一個來自福州的自然觀察營正在這裡開展活動。8個兒童、4個成人在自然觀察導師團隊的帶領下,走進田野、樹林,觀察學習這裡的各種地貌、植被、花鳥魚蟲。 清晨6時許,記者隨觀察營隊伍步行到觀鳥谷。一行人噤聲進入觀鳥長廊,等待不久,7隻白鷳翩然而至。
  • 幼兒園中班科學領域活動設計:大自然的禮物
    【導讀】華圖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幼兒園中班科學領域活動設計:大自然的禮物,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3.熱愛大自然的,喜歡在大自然中探索有趣事物。 二、活動準備 1.幼兒收集好的自然物(松葉、梧桐葉、銀杏葉、柳葉)、大白紙。 2.分類板。 3.自然物拼圖範例。 三、活動過程 1.問題導入,激發幼兒的興趣。 在活動開始前,我會請本班的幾名幼兒說一說「你都撿到了哪些大自然的禮物?
  • 擬定幼兒園開展「安度大雪」創意主題活動
    幼兒園擬定開展「安度大雪」創意主題活動的方法綜合評估制定將對幼兒園擬定開展「安度大雪」創意主題活動的方法的制度的要求,管理人員通過移動本質安全技術隨時隨地進行幼兒園擬定開展「安度大雪」創意主題活動的方法檢查,根據系統累計得分,幼兒園上級部門對確定各幼兒園達到的等級,進而進行獎懲。
  • 南京鼓樓幼兒園紀念陳鶴琴觀察「嬰兒傳記」100周年
    今天上午,南京師範大學、江蘇第二師範學院、江蘇省「活教育」思想研究所,在南京市鼓樓幼兒園江北分園舉辦研討會。精密觀察,發現童心,成就童年,是陳鶴琴先生用808天觀察記錄「嬰兒傳記」的核心。南京頭條巷25號,是陳鶴琴的家。
  • 觀察日記裡的小小「生態夢」
    觀察日記裡的小小「生態夢」2015-06-16 09:38:31來源:嘉興日報作者:鍾淑婷  「小朋友們,排好隊,我們一起出發去看看我們種的植物都長什麼樣了。」昨天一早,茅盾實驗幼兒園大(1)班的孩子便在老師指引下,拿上「觀察日記」,興衝衝地跑到幼兒園的生態基地——茅毛家。
  • 2020年廣西大明山自然觀察節後記
    在兩天的活動中,有8個來自廣西的家庭參賽,共記錄254種物種,其中扁形動物1種、環節動物1種、菌類4種、昆蟲70種、兩棲類4種、爬行類4種、其他節肢動物11種、軟體動物5種、獸類1種、植物153種。時隔兩個月我們終於將參賽家庭和工作人員拍攝的物種照片精選出來集結成冊。這本《2020年廣西大明山自然觀察節報告》小冊子呈現給您。
  • 擬定幼兒園開展「小雜糧」創意主題活動
    幼兒園擬定開展「小雜糧」創意主題活動的方法綜合評估制定將對幼兒園擬定開展「小雜糧」創意主題活動的方法的制度的要求,管理人員通過移動本質安全技術隨時隨地進行幼兒園擬定開展「小雜糧」創意主題活動的方法檢查,根據系統累計得分,幼兒園上級部門對確定各幼兒園達到的等級,進而進行獎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