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筆記,通常是指用圖畫、文字或實物等多種形式進行自然觀察記錄的一種方式。
對於幼兒來說,「自然」不僅是知識, 更是一個探究過程。幼兒對自然中的事物或現象會充滿好奇, 在觀察和體驗中發現了問題,才會運用感官或工具來收集和記錄資料,積累認知經驗,建立與自然的關係。
我們嘗試運用「自然筆記」這種新的方式,與幼兒一起開啟和推進自然活動的觀察記錄。幼兒的觀察記錄是生發於與自然環境互動的過程中,因此,我們從以下三方面來展開實踐:
01/
創設適宜的自然環境,
讓幼兒喜歡與自然對話
每個幼兒園都有自己獨特的環境資源,了解本園的自然環境和幼兒對它們的興趣,才能更好地為幼兒創設與自然互動的機會與空間。
表現為
NO.1 創設「好玩」的環境。
觀察幼兒在戶外遊戲時常常在哪裡停留,遠足時看到什麼會激動,他們聚在一起觀察的是什麼,經常討論什麼。可以玩起來的自然環境才是幼兒需要和喜歡的
NO.2創設「奇妙」的環境。
自然中很多奇妙的問題和現象是激發幼兒觀察和探究的最好契機。遵循大自然的規律,一年四季的輪迴是一條時間線索,我們將一年各個月適宜並可能開展的自然探究活動進行了梳理 (見下表)。幼兒身邊的自然變化蘊藏著豐富的環境資源,我們不能忽視它們的存在。
NO.3創設「留白」的環境。
自然環境的創設不是完全設計好後全盤提供給幼兒,讓幼兒被動地接受環境的影響, 而是要積極地引導幼兒發揮「主人翁」意識:一方面,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去豐富環境和材料;另一方面,幼兒可以發現環境中的問題,根據自己的創意去改造和調整環境。例如,個別班級門口的走廊上有一小塊空置場地, 教師可組織幼兒討論決定用來做什麼:大二班的小朋友為孵出的小雞搭建了「雞舍」,用樹枝和木條圍成了供小雞散步的場地;中一班的小朋友種了各種豆子,用來觀察不同的種子長出的果實是否相同。
幼兒四季自然活動內容
02/
支持延續性的親自然活動,
讓幼兒與自然深度對話
無論是師幼預設的內容,還是幼兒自發生成的內容,支持幼兒持續、深入地觀察與體驗才是對幼兒更有意義的親自然活動。
1.開展幼兒視角的活動審議
教師開展班本化的活動審議,逐步梳理一些關鍵問題, 如幼兒在自然活動中感興趣的內容是什麼?我們班幼兒有能力做什麼?當下的時節和自然條件適合體驗什麼?通過日常談話,我們了解到幼兒對最近的哪項自然活動談論得最多?等等。
例如,在 3 月份,教師和幼兒一起討論了「這個春天我們一起種什麼,種在哪裡,這些種植地怎麼劃分,誰負責準備種子」等問題,幼兒經過討論自己上一次的種植經歷和觀察其他班的種植後,決定種植瓜類,並按興趣分成了「葫蘆組」 「黃瓜組」 「南瓜組」和「西瓜組」,然後分組進行種植前的準備。
2.引發問題的持續生成
首先,教師和幼兒保有同樣的好奇心。教師和幼兒的共同疑問和猜想,會激發和保持幼兒對自然的好奇與興趣。例如, 在種植蔬菜的過程中,幼兒會對蔬菜今天有沒有發芽,有沒有長高,有了什麼樣的變化,能長出果實嗎等問題不斷關注和追問。教師也和幼兒一起猜測、證實、測量、討論。
其次,鼓勵幼兒自主決策和管理。在自然活動中,幼兒嘗試自己負責,運用自己的方式參與活動;教師是提出問題的人,是和幼兒討論的人。仍以種植蔬菜為例,幼兒發現蘿蔔的葉子上有很多洞,在持續觀察後,又發現蘿蔔葉子上有很多同色的蟲。幼兒開始各自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有些孩子用鑷子把蟲子一條條捉走,有些在上面噴灑小蘇打溶液, 有些把有蟲的葉子剪掉……誰的方法有效?蘿蔔還會長大嗎?新的問題又隨之而來。在不斷地發現問題,猜測、證實的過程中,幼兒一直沉浸在活動中。
最後,支持幼兒相互合作和分享。在自然活動中,幼兒對自己的感知經驗和觀察成果有相互交流和表達的意願,教師應為幼兒創造更多參與其中的機會,使幼兒能在表達自己的想法的同時了解他人的經驗。例如,秋末,大一班幼兒種的橘子樹結滿了果實,他們採摘下來分享給其他班的孩子, 並介紹了他們種植橘子的經驗,在聽到「橘子好甜」的稱讚時, 他們的幸福感就會油然而生。
3.開展自然活動的過程評價
伴隨著自然活動的開展,幼兒會有意識地運用觀察記錄的形式進行活動過程的梳理和評價。例如,在種瓜的過程中,面對不同的生長方向的「西瓜藤」和「黃瓜藤」的測量,幼兒就運用了不同的測量方法,還展開了針對自己和他人方法的評價。
03/
運用形式多元的自然筆記,
讓幼兒有效地與自然對話
在適宜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自然活動中,幼兒才會有記錄的興趣和需求。同時,觀察記錄要科學有效,需要幼兒在自然活動過程中不斷嘗試和運用。
1.在自然筆記中,幼兒可以記錄什麼
(1)開放五感,記錄外顯特徵
自然筆記有別於美術活動,記錄的重點應該是仔細觀察、真實記錄,而不是創意想像。不同記錄水平幼兒的記錄不盡相同,但始終要把「真實」作為第一導向。
(2)回顧過程,記錄活動經歷
在自然筆記中,對觀察時間、對象及經歷的過程進行記錄同樣重要,在某些自然筆記中,天氣、溫度和環境也是需要記錄的, 尤其是時間, 它在自然筆記中具有重要意義。
(3)表達感受,記錄真實情緒
幼兒的感受比較抽象,除了藉助語言來表達,也可以將感受用圖畫記錄下來。這既可以豐富感受的表達方式,又可以讓感受留存下來,作為後續分享和交流的重要素材。
(4)梳理思考,記錄問題
對問題的記錄是幼兒自然探索活動中非常重要的內容, 它既讓幼兒學會了分享問題,也為幼兒提供了共同交流的契機,提升了幼兒共同解決問題的意願和能力。對問題解決過程的記錄同時也是幼兒反思自己行為的工具。
2.在自然筆記中,幼兒可以怎樣記錄
(1)空白框式
空白框式是幼兒自然筆記中運用的最廣泛的記錄形式。在活動觀察過程中或觀察後,幼兒用圖畫、符號、照片或直接將實物粘貼在白紙上,就是很好的記錄。
空白框式之所以最受幼兒歡迎,是因為它的無限可能性和普遍適宜性。幼兒可以在空白的紙上記錄植物在生長過程中的樣子,記錄天空的景色,記錄自然場景,記錄自己的感受,記錄自然體驗活動中發生的故事。
例如,下圖是一名大班幼兒對「寶寶是怎麼來的」這一問題的猜想,他把各種可能性以思維導圖的形式畫出來。小班幼兒在觀察樹葉落下的樣子時,用了螺旋線做標記。這種方式適用於多種內容和不同記錄水平的幼兒。
大班幼兒採用「空白式自然筆記」記錄生命的由來
小班幼兒用螺旋線做標記
(2)記錄表式
表格式的記錄常常是有預設的內容和相應的要求,適用於有多項內容或內容要持續一段時間的觀察記錄,它對幼兒的觀察內容具有較明確的引導。
例如,小班幼兒春遊時觀察花的外形後,教師提供的表格可以有更明確的內容指向—— 對花瓣數量的比較觀察。此外,溫度記錄表、降雨量記錄表、月亮的日記、向日葵生長記錄表、春夏秋冬四季顏色收集表等也適用表格的形式。
(3)自然拼盤式
這是一種收集自然物的記錄方式:幼兒把收集到的種子、樹葉、豆莢、果實、野花、羽毛、樹枝之類自然物放在自然桌上和自然收集盒中,向大家介紹每一種物品的名稱和來源,和大家一起欣賞。
例如,秋季,大自然中有很多成熟的果實,可以讓幼兒把這些果實收集起來,直接呈現在自然盒中,而不是以繪畫的形式表徵。需要注意的是,最好只是撿拾,不要為了收集而去採摘植物和破壞自然。
(4)藝術作品式
我們對自然的感受是通過直觀方式獲得,但是可以用藝術的方式記錄下來。教師可以將自然物做成創意的自然作品來呈現,也可以以小詩的形式記錄對自然的感受。
例如,秋天時,孩子們利用撿回的樹葉做成樹葉掛簾,以呈現樹葉的美。此外,孩子們將大自然中觀察到的春天景色用詩歌的形式記錄下來,這也是一種筆記的方式。
(5)故事書式
這是自然體驗系列活動所見所想的記錄,它以連續性、深入的繪畫方式展開,最終以自創的故事形式呈現出來。
例如:中一班幼兒在種植、觀察蘿蔔時,發現蘿蔔葉上有很多洞,他們對這些洞洞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在每天的觀察中,他們藉助放大鏡等工具觀察到不同的蟲,開始了對蘿蔔葉上昆蟲的生長記錄。源自幼兒自主探究的觀察記錄常常是持續深入的,在教師的支持下,「蘿蔔葉上的蟲」故事書誕生了。
3.在自然筆記中,老師如何支持幼兒記錄
(1)提供適宜的觀察記錄工具
我們需要大致羅列幼兒在進行不同自然觀察活動時可能用到的工具,如放大鏡、小手電筒、收集盒、捲尺等輔助材料和白紙、記錄表、觀察本、彩筆、照相機等觀察記錄工具。
例如,記錄植物生長需要用到捲尺或自然測量物,觀察小蟲卵會用到放大鏡,戶外寫生和記錄時需要有紙、筆和硬板夾, 收集自然物需要用到收集盒和手套。
教師引導幼兒使用工具材料時需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幼兒的能力
3~6 歲的孩子很少能用非常精準的數字或文字記錄來做筆記,因此投放多種類型的記錄材料就很有必要。
其次是幼兒的選擇能力
過多的材料投放並不能有效地支持幼兒的觀察,反而會影響他們的專注力。
最後是看投放的工具是否適合幼兒使用
合適的使用工具會促使幼兒在觀察記錄的過程中不斷發掘有用的工具,並尋找適合自己的使用方法。
(2)提供足夠的自主記錄時間
教師將自然活動的觀察記錄融入課程中,調整幼兒一日生活的時間安排。比如:延長幼兒戶外自主遊戲時間,為幼兒的個別化自主觀察記錄提供保障;對於集體化的自然活動,教師可以做好預設,預留好時間。
(3)創設可以分享的空間
孩子的分享主要有集體分享和個別談話兩種。教師要敏銳地察覺幼兒的興趣,捕捉幼兒的問題,鼓勵幼兒大膽表達。
我們形成了每周兩次固定時間加隨機生成討論的分享機制,組織幼兒開展小組或集體討論,讓幼兒有機會傾聽其他人的觀察發現,分享對問題的不同看法,表達自己的感受,學習教師或同伴好的方法。同時,師幼與幼兒之間還會有即時的對話和交流。
走進自然,師幼需要擁有一顆好奇之心,擁有一種開放接納的態度,擁有一種深入探究的能力。
而用筆記的方式記錄自然的過程, 就是這樣一種從細微之處開始體驗自然、融入自然、了解自然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