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升空。新華社發
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的成功發射,意味著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北鬥全球組網成功,能夠在全球範圍內全天候、全天時為用戶提供高精度的定位、導航、授時服務,以及獨有的短報文通信能力。這將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具體的改變呢?相比以往常用的GPS等導航又會有哪些差別呢?
■ 高鐵停準誤差能少於十釐米
■ 市民能更快捷找到共享單車
■ 山體滑坡前能提前通知住戶
■ 救援時能即時發出文字簡訊
授時服務 讓時間準確同步 保障運行安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康國華說,北鬥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上世紀80年代開始,全世界一直用美國的GPS。現在我們大部分手機都開始用北鬥導航系統。」
北鬥衛星承載著三項功能——定位、授時和短報文。定位是導航的基礎,導航是定位的應用;定位是「告訴你在哪」,導航是「告訴你如何從現在所處的位置,去你想要去的地方」。授時就是「給出準確的時間」。只要用了北鬥授時功能,即使分布在全球不同地方,依然可以保持時間「準確同步」。
時間同步是一個國家安全的保障,如高鐵、電網、計算機網絡通信等都需要時間同步。如高鐵準時發車、安全交會等,都要有「同步時間」作基準。依靠北鬥定位,高鐵從時速350公裡一次制動到停車,最後停準誤差能控制在10釐米內。
6月23日,哈囉出行宣布旗下單車全面接入北鬥定位。「GPS定位導航技術分為軍碼和民用碼,目前對商用開放的是民用碼。技術掌握在別人手中。」哈囉出行研發總監沈鵬說,北鬥是我國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穩定性、可靠性更高。
精準定位 能預警地質災害 實現精準測繪
定位精度高是北鬥系統的一大優點,由於衛星數量的增加和地基增強系統,定位能力能夠從以前的全球範圍內優於10米、亞太地區優於5米提升至靜態釐米級、動態分米級。
7月6日下午,湖南常德潘坪村雷家山突發山體滑坡,塌方100萬餘立方米,由於石門縣提前接到北鬥衛星監測系統發來的地質災害橙色預警,14戶33人全部提前撤離,無一人傷亡。
今年年初疫情期間,正是在北鬥導航系統的高精度定位設備的幫助下,建設火神山醫院的工程師得以快速精準地完成測量任務。
精準定位是交通精細化運營的前提。北鬥導航定位覆蓋範圍更大、定位盲區小,採用北鬥實現高精度定位,對於出行領域具有裡程碑的意義。目前,國內已有重慶、鄭州等城市在公交系統中使用北鬥定位,讓後臺實時、準確掌握車輛位置信息和行動軌跡,從而提前預估用戶的需求,快速做出車輛的管理和調度反應。
北鬥高精度定位還可幫助共享單車用戶更準確便捷地找車用車,並降低超區、禁停區停車的誤判率,破解無序停放難題。
創新應用 交通工具更智慧 氣象服務更準確
截至2019年底,國內有超過650萬輛運營車輛、3萬輛郵政和快遞車輛,36個中心城市約8萬輛公交車、3200多座內河導航設施、2900多座海上導航設施應用北鬥系統。北鬥組網完成後,基於5G超強傳輸,可讓交通運輸領域實現更科學的管理。
短報文則是北鬥的獨有特色,北鬥接收機不僅可實現定位,還可以像手機收發簡訊,通過衛星進行雙向文字信息傳遞。在汶川地震救援中,地面通信設施遭破壞,救援部隊利用北鬥短報文,發出了來自災區的第一條定位信息。北鬥三號的發射,讓短報文信息發送能力從原來的一次120個漢字提升到一次1200個漢字,通信帶寬也從50萬用戶能力提高到500萬用戶,可廣泛用於救援等領域。
未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在陸地、海洋、航空航天、大眾消費等多個領域都有著廣泛應用。比如,海洋漁業中,船隻的導航、漁業綜合信息服務網絡的建立,都離不開北鬥系統的定位信號。
記者了解到,北鬥系統已在我國多個領域應用。如基於北鬥系統的水文監測系統,實現水情信息的實時傳輸,大大提高雨情、水情、旱情、災情和氣象信息採集的準確性及傳輸的時效性。
本組文/據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