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SEL的歷史,也是在諸多學者機構的努力下,其性能不斷優化的歷史,在這幾十年的歷史中,IGA及其帶領的團隊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可以堪稱IGA教授為VCSEL之父。
隨著VCSEL的諸多優點,其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並且為了適合這些應用,VCSEL也朝著多個方向在各自發展,如圖1所示,為其主要應用:
不同波長VCSEL應用領域
由於目前VCSEL最主要應用在光傳輸方面,基於1979年Soda等人的VCSEL為開端,VCSEL的發展,主要經歷了2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VCSEL誕生到20世紀末,蠻荒發展階段。
在這個階段,各個組織機構都提出以及嘗試了各種不同結構類型的VCSEL,最終氧化物限制型VCSEL由於其諸多優點而勝出。
1994年,Huffaker等人率先採用在臺面結構(Mesa)下本徵氧化AlGaAs,生成掩埋高阻層Al氧化物的方式,來對電流進行進一步的限制。利用這種結構,閾值電流可以降低到225uA。而這種結構就是目前普遍採用的氧化物限制型(Oxide-confined)結構的原型;
首個氧化物限制型VCSEL
2013年,Iga對VCSEL的關鍵指標如閾值電流、調製帶寬與有源區的關係給出了簡單的關係公式:
VCSEL的閾值電流同其他半導體雷射器一樣,與有源區體積有如下關係式:
由公式可以看出,為了降低閾值電流,就需要不斷減小有源區體積。比較當前的VCSEL與條狀雷射器的有源區體積,可以發現,VCSEL的V=0.06um3, 條狀雷射器依然在V=60um3, 這就是為什麼條狀雷射器的閾值電流典型值仍舊在幾十mA的級別,而VCSEL的閾值電流已經達到了亞毫安級別。
第二階段:逐漸發展成熟階段及優化階段。
由於氧化物限制型的VCSEL具有低閾值電流等很多優點,這種結構的VCSEL被很快運用到了光通信中。
由於高的工作電流可以帶來更好的調製特性,但同時也會相應的增加功耗,進而帶來溫度的上升,會對可靠性帶來影響。調製速率與功耗成了VCSEL在光傳輸領域中重要的挑戰。2007年,Y-C.Chang等人採取增加深氧化層層數到5層以及增加p型摻雜濃度來降低串聯阻抗的方式,在0.9mA電流下實現的15GHz調製帶寬,相應的功耗只有1.2mW,帶寬/功耗比只有12.5GHz/mW,是當時最先進水平。VCSEL截面結構如圖所示:
深氧化層氧化物限制型VCSEL
利用相同的VCSEL結構,同年,Y-C.Chang等人又實現了35Gbps的無誤碼傳輸。
2011年,Petter Westbergh等人研究了850nm氧化物限制型VCSEL光子壽命與諧振頻率及調製速率的關係,並指出在高諧振頻率以及低阻尼震蕩中取得一個折衷來提高速率:當光子壽命接近3ps時,可以使VCSEL的調製帶寬達到23GHz,同時可以得到40Gb/s的無誤碼傳輸。
近年來,各個興趣小組對於高速率、低功耗的VCSEL研究依然興趣不減,圖10是截止到2015年,各機構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如果採用預加重的方式,目前VCSEL背靠背傳輸可以達到71Gbit/s。
短波長VCSEL光互聯領域發展近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