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生產和科學研究中,我們會使用各種物理量來描述物質或客觀事物的性質,並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計量單位。那麼關於計量單位,你了解多少呢?
計量單位又稱測量單位,是用以度量、比較同類量大小的一個標準量或參考量。例如,使用質量來表示固體物質的多少,並選用千克、克、毫克等單位來計量質量;使用體積來表示液體物質的多少,用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釐米等作為計量單位。而法定計量單位則是國家以法令的形式規定使用的計量單位。那麼不同國家之間有沒有一個通用的法定計量單位制呢?當然有,它就是——國際單位制。
簡單來說,國際單位制就是選用米(m)、千克(kg)、秒(s)、安培(A)、開爾文(K)、摩爾(mol) 和坎德拉(ed)為七個基本單位所構成的單位制,縮寫符號為「SI」,因此又稱SI制或「SI」單位制。
我國於1984年起全面推行以國際單位制為基礎的法定計量單位,規定一切屬於國際單位制的單位都是我國的法定計量單位,並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規定了可與國際單位制並用的非國際單位制單位。因此我國法定計量單位是在SI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較好符合我國國情的單位制。主要包括:
1.7個國際單位制(SI制基本單位);
2.2個SI制輔助單位(弧度、球面度);
3.19個SI制具有專門名稱的導出單位;
4.15個國家選定的非國際單位制單位;
5.由以上單位組成的組合形式單位,如mol·L-1、g· mol-1 等;
6.由以上單位構成的十進倍數和分數單位,如g、mmol、mL、cm等。
除了通用的法定單位外,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還有著一定範圍內流通的非法定單位,如市制單位和英制單位。市制是我國曾經長時期使用的一種計量制度,它是適應市場交易需要而設置的一種計量制度,故名「市制」。而英制主要是英、美等西方國家所使用的計量制度。兩種計量制度都曾在我國流通過,不過,由於多單位制並用的局面嚴重影響了我國與國際上的科技文化交流,也不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所以在1984年起全面推行以國際單位制為基礎的法定計量單位後,市制和英制也被停止使用了。
另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2018年舉行的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CGPM)上通過了關於「修訂國際單位制(SI)」的1號決議。根據決議,質量單位「千克」、電流單位「安培」、溫度單位「開爾文」、物質的量單位「摩爾」等4個SI基本單位的定義將由常數定義,於今年(2019年)的世界計量日——5月20日正式生效。這次SI重新定義生效後,對於大多數科研人員以及產業發展、人們日常生產生活來說,不會直接造成大的改變。但從專業角度觀察,SI的重新定義,對一些高精尖產業來講影響巨大,將會改變國際計量體系和現有計量格局。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作者: 朱寅瑩 [責任編輯: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