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天,我們發布了一篇題為《中國面壁者》的重磅文章,這篇原載於中國青年報 2018年04月17日 01 版和04版的報導迅速刷爆朋友圈,獲得上萬名網友點讚評論,並迅速引發熱議。
短短幾個小時的時間,這篇報導就獲得了包括光明網、中國日報網、國際在線在內的近200家媒體網站的轉載,在多個微信平臺上的閱讀量達到十萬以上。截至昨天,《中國面壁者》在本公號的的閱讀量也早已突破10萬+。
(點擊左下角「閱讀全文」閱讀《中國面壁者》原文)
在話題度不斷攀升的過程中,我們也收到了許多的感動和好評。
也有呼籲提高這些無名英雄待遇,為他們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條件的暖心留言:
更有滿懷好奇的求知者:
通讀完全文,小編也和各位讀者一樣,受到了很深的感動。
在城市嘈雜紛擾的車水馬龍之中,我們日日穿梭,拼命地為了更加優厚的物質條件而努力。而在遙遠的西南山區,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數十年如一日,堅守著並不優厚的條件,為了偉大祖國的騰飛和崛起而不懈付出著。
他們中不乏有更好選擇的海歸、名牌大學博士,但是為了理想和科研,他們抵制誘惑,奮發向前。
文章中的很多片段都讓我們或是熱血沸騰,或是熱淚盈眶,下面,就讓我們來重溫一下這些感人至深的片段。
片段一:
「譁啦啦啦」,一個大型的捲簾門應聲而起。給記者開門的,是身形單薄、穿著半舊夾克的80後何小中。
這個文弱書生是清華博士。
貌似「車庫」的門內,是一個足以讓人自嘆渺小的宏大空間。神龍二號,國家級實驗裝置如一條巨型的「神龍」盤踞在此,裹挾著奔湧而至的萬千能量。
在一個個像鋼鐵兵馬俑一樣列陣排開的供電裝置面前,何小中介紹起神龍二號,眼裡瞬時有了光——他就像這支龐大軍團的指揮官,信心十足。
他第一次來中物院是大四時,那是一個櫻花盛開的季節。九院的一切都被鑲上了粉紅的夢幻金邊。當時還是神龍一號,何小中被瞬間擊中:「如果我能在這裡……」
時隔11年的今天,他已經是神龍二號的駕馭者之一。何小中和這個團隊八九十位成員一起,在前人探索基礎上,完全自主地設計建造了這支「鋼鐵軍團」。
……
如果用當下網際網路創業市場的套路評價,何小中這樣的技術精英,應該是身家千萬上億,西裝革履在五星級酒店融資ABCD輪的「青年才俊」。
不過,用市值給這些年輕人和他們的事業標價,恐怕無論多高,都顯得廉價。
何小中每天進門,都經過一個簡陋的張貼欄,上面有一張照片:他的清華老校友王淦昌先生正在埋頭題字。
王淦昌是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是世界雷射慣性約束核聚變理論和研究的創始人之一。
大師雖去,風範永存。他一筆一畫的題詞是:「繼續努力,必須超過美國。」
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王淦昌1996年的題詞。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提供
老一輩人的堅守,經過一代又一代九院人的傳承,成為了一種精神,並將永永遠遠傳承下去。
片段二:
一群又一群名校精英看了招聘啟事,前來勘察。到綿陽走了一批,到縣裡又走了一批,剩下的,發現到縣城後還得往山裡再走好幾十公裡,又有一批忍無可忍地回頭離開了。
該所某研究室主任法濤,屬於逆流而上最終留下來的人。這位北大博士有一張符合中國人審美的國字臉,嘴唇抿得很有力,自帶一股遺世獨立的正氣。
一年365天,法濤和他的同事起碼220多天都遠離家人,工作在大山深處。
每個周五,天擦黑了,下班出山的大巴,首尾相接,在山高路窄的偏僻大山裡蔚為壯觀。
任務來了,很多人幾個月不能離溝。回家,是這裡最美的詞。所以,法濤的微信頭像就是嬰兒的臉部特寫:寶貝的小嘴微張,似乎在說,「快來愛我吧,爸爸」。
片段三:
因戰備需要,1969年九院整體從青海搬遷到四川,分散於川北群山之間。看過《馬蘭花開》的人都知道,鄧稼先與夫人許鹿希常年兩地分居。1980年代,許老師終於答應來鄧院長工作的綿陽梓潼看看。這是全院的喜訊。作為辦公室主任的胡幹達更是緊張興奮,他斟酌再三,決定把鄧稼先臥室的一張1.2米的單人床換成雙人床。
可鄧稼先進門一看,問,床怎麼換了?胡幹達如實交代,「從招待所搬來的,讓許老師睡得舒服點」。
鄧院長狠狠地看了他一眼,發出指令,換回去!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無我之後,方能有彪炳史冊的成就。後來,鄧稼先和于敏,他們都把獲得的屬於個人的獎金,拿出來獎掖中物院和高校的年輕學子。
莊子說,嗜欲深者,其天機淺。蘇格拉底說,他要求的東西越少,他離神越近。此之謂也。
哪怕是自己的妻子來了,也絕對不搞特殊化。一切為了科研,一切都和其他人一致。偉人之所以為偉人,必有崇高的精神和難以企及的境界。
片段四:
就在與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見面這幾天,導師于敏身體不好,住院了,一度處於半昏迷狀態。
藍可去醫院看老師,從書包裡掏出一摞材料,「於老師,我們剛剛做了8發物理實驗,都很成功,我給您講講哦?」
她能感覺到,老師的眼皮一抬,那道銳利的目光直射出來。但同時警報也響了。監控儀顯示,于敏的血壓從140忽然飆升到208。
10分鐘後于敏的血壓才恢復。
「我們心意相通。」藍可說,老師就是為了科研而生的,「我也是。」
很多人因此眼眶溼潤。哪怕身體狀況如此不佳,于敏院士依舊掛心科研,關注九院的項目。為科研而生,追求完美,至死方休。這樣的精神,這樣的偉人,怎能不讓我們感動至深?
片段五:
身高一米八的楊冬,經常帶著名牌大學的在讀生觀摩。他的使命就是留下其中的黃金種子。
宣傳欄上,貼著兩張科幻電影海報:一張是《鋼鐵俠》,因為它身上的聚能環就是核聚變的小反應堆;另一張是《星際迷航》,飛船在宇宙中的躍遷也是靠核聚變提供能量。
這個有60年歷史的科研高地,正在學著俯下身段,傾聽90後95後的需求。
為了人才儲備,九院不再守著舊有的方式。它在不斷地吸收著時代帶來的新鮮營養,敞開懷抱,成為更多科學人才的優選之地。
彩蛋:何為面壁者(讀後感)
盼望等待了若干天,中國青年報以「強國一代」為主題在今天刊發的頭版報導《中國面壁者》一經發出,就在朋友圈裡極速擴散刷屏,應該算在意料之中。因為文章無論從主題立意構思內容的高度深度還是標題文筆都是一篇極其精心,誠意滿滿,表達九院年輕人理想追求,展現中物院精神傳承,與時代同頻共振的佳作。
從一月初中青報來院採訪,部領導和同事們精心組織策劃座談採訪並逐字逐句的修改審稿,不遺餘力地在中物院公眾號中物院曙光視點撰文《九院裡的年輕人—與中青報記者談人生選擇》的吆喝預熱,並經院相關研究所以及院人教部等部門的領導和同事們的修改審稿,到與文章第一作者—中青報科學教育部主任堵力老師雖迄今緣慳一面但小半年以來無數輪微信郵件往來的交流中,在我們院特別嚴格的保密環境下,能最終形成這麼一長篇深度報導並結合視頻和H5在全國青年都愛看的中國青年報及其微信公眾號平臺上呈現出來,極其不易,而碰巧在這個時機發出,結合當前的國際形勢,尤能引起熱議共鳴,可謂恰逢其時。
文章以面壁者喻中物院人,許多青年人便能心領神會,《三體》中羅輯作為面壁計劃中的執劍人,掌握著向宇宙中發射三體星球坐標的唯一按鈕,一旦啟動按鈕,三體星球將暴露在高等文明中,而地球也會因此暴露其相對坐標,從而使兩者俱被高等文明迅速毀滅,萬劫不復,因此,雖然設計了這個按鈕,但沒有人希望它派上用場。然而如果沒有這個按鈕,那較高等級文明的三體人便會無所忌憚地侵略地球,地球人必定淪陷於三體人手中。故正是有此按鈕的存在,讓地球人和三體人相互牽制形成威懾中的平衡,地球文明方能得以保存和發展。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把中物院人比做中國的面壁者的確形象貼切,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的前輩們,在中國領導人無比英明的決策和領導下,搶抓機遇,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成功研製了原子彈氫彈中子彈,實現了hwq小型化等一系列突破,開創了中國特色hwq發展之路,形成有效的戰略核威懾,為國家的和平發展提供了堅固的保障。看到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答案,美英法因疑似化武對敘利亞實施軍事打擊,而美國不敢動中國,是因為種花家真的有超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不由得默默在答案下點個讚。
其二,周恩來總理年輕時赴日留學前曾作詩: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如周恩來總理一般為中華之崛起而奮鬥的仁人志士彼時還有許多,但由於國家孱弱困苦時局動蕩他們中相當部分卻壯志難酬,而100年後,中國早已不是當年的中國,只要年輕人心懷遠大理想抱負投身我院事業,在中國從富到強, 和平崛起的新時代大環境中,圍繞hwq事業創新發展的新要求新使命努力奮鬥,壯志一定能酬。
文章一開篇,點出中物院是個不為人知的存在,的確,相對其他單位和軍工集團,由於我院事業更為特殊敏感的性質,中物院一直是不與潮流為伍的存在,極少對外官宣,縱有聲音也一定是不求多粉但求穩妥的模式,比如我們一直非常努力耕耘的公眾號中物院曙光視點,或者多從歷史著手,讓懂的人才從字裡行間讀出照進的現實和未來。因此對比之下,便讓許多年輕的朋友們感慨缺少了屬於當下的榮耀自豪感。而這篇文章如及時雨般發出,迅速點燃了大家渴望已久的熱情,引起轉發狂熱,我已點讚到手軟。
有情懷有溫度有思想的文字是一種無聲但震感人心的力量,這篇文章向不為所知的外界或不聞達於江湖,但江湖流傳我院傳說的外界傳達出新時代中物院人的精神氣質和理想情懷。除此之外,無論是之前清華100年校慶電影《無論西東》中的陳鵬一角以及片尾致敬的老院長鄧稼先,還是在即將的北大120校慶紀錄片中,中物院都是在其中不可或缺的,低調高端的存在。若少了 中物院元素,縱如人才濟濟,大師棟梁輩出的北清名校百年風雲志中也會失去那麼一點直達主題的使命擔當奉獻精神的主旋律色彩。
所以,中物院是怎樣一個存在?它是:你知,或者不知,它就在那裡,不撓 不折,默默 奮鬥,隱秘 偉大。
文章中談到的年輕人是我院年輕人中的優秀代表,在大浪淘沙的時代背景下,他們選擇在我院奮鬥堅守,當然還有更多由於篇幅和其他因素不能在文章中盡述的優秀青年以及指引指導他們在科研攻關道路上披荊斬棘的更年長的前輩專家們,同時每年許多源源不斷地加入我院事業中優秀或頂尖人才,以及還有更多不求所有,但為所用的國內頂尖人才也在通過更加開放融合的方式共同為這項事業貢獻力量,比如我院現在力推的致力於解決基礎科學問題和培養基礎科研人才的#SCP科學挑戰專題#。新時代的面壁者們正在以更加開放融合的姿勢集中最優勢力量組團破壁。
近日在與科學挑戰專題的幾位北大和清華的院外首席訪談中,談到最吸引他們參加科學挑戰專題的地方,幾位專家不約而同地表達出相同的意思,即能夠將自己從事的相對自由探索,目的目標性不那麼明確的研究工作聚焦到一個明確的國防需求目標,能夠將高校的科研資源和人才資源優勢服務於更有價值有意義的國防事業是他們非常希望的,而科學挑戰專題正是提供了這樣一個開放融合的平臺。科研做到頂尖的專家學者大都是懷有赤誠的家國情懷,反之亦然,真正的科學大家也正因為具有一顆赤子之心愛國情懷才能成就事業,成其為大家。所以,當物質需求不再是人生的首要追求,那麼選擇一份待遇不錯但更能實現人生價值,理想抱負的事業,把你的聰明才智奉獻於這項以「鑄國防基石,做民族脊梁」為核心價值觀的崇高事業,成為一名潛心科研的面壁者並奮鬥晉級為執劍人,是非常理想的選擇。又或許你沒有文中的他們那樣聰慧過人的天賦頭腦做一名面壁者,至少你也可以做一枚服務於科研的小小螺絲釘,為守衛國家安全的國防科研事業盡一份綿薄之力。
最後,我們想用這篇文章的編者按,與大家共勉:
「鑄國防基石,做民族脊梁」是核九院人的核心價值觀,承繼已經三代人六十年。按照這裡獨特的「物理學式選拔機制」,留下來堅守的人都是「純金的顆粒」。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但,新一代面壁者已經無法迴避山外的世界,他們有情有欲有血有肉。只是,他們的欲求不止於小確幸,他們更追求崇高感,更看重自我實現,他們的個人成長與國家發展實現了同頻共振,相互成就。所以他們是社會精英、民族脊梁。
什麼是人生贏家?財務自由、兒女雙全是一種,功成名就、著作等身是一種,閒雲野鶴、睡到自然醒也是一種。但這些都與九院人無關。
人有脊椎可以挺直腰板,基石穩固才能建起高樓大廈,但真正的脊梁和基石原本就是看不見的。
掃一掃看視頻
掃一掃看H5
微信編輯:邱晨輝,王馨悅,綜合整理自微信公號來點科學、若有所思在雲端、騰訊網等。圖片來自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騰訊網,來點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