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拉達克地區已經全面進入冬季,並且夜間溫度一度達到了零下50度,這對於根本就沒有做好後勤保障的印軍而言,毫無疑問是個難以逾越的關卡。因此莫迪在不久前下令「戰術性撤退」,將部署在班公湖地區的印軍撤走,雖然此舉引發了印度國內媒體的瘋狂怒罵,但是莫迪也只能不斷做出保證,稱明年六月份肯定會回歸。而老奸巨猾的印度人並不甘心自己乖乖的撤走,再加上有美國的一盤協助,印度正在想盡辦法抽調更多的無人機增援邊境前線,確保邊境的動態能夠在第一時間被掌握。
不過現實情況終究和想像是有出入的,起初在美印達成的協議中,印度遞交了一份18架武裝無人機的採購訂單,但是現在美軍只向印度提供了2架,而且還不是以交付的名義,而是以租借的方式提供給印度。若只是數量少,對於印度而言或許還勉強可以接受,但是美國卻只出動了1名武器操作員,這擺明了就是不像給印度培養更多無人機操作員的機會,這一點令印軍高層怒不可遏。
有未經證實的消息稱,莫迪對於美國釋放出來的「善意」十分不滿,在總理府邸對身邊的親隨多次抱怨,稱美國的做派與其說是盟友,倒不如說是一個軍火商,無論印度有什麼要求,美國的反饋就只有錢錢錢。其實能夠讓莫迪有這樣的想法,本質上還是美國地緣戰略的一環,美國長久以來都期盼著能夠將印度拉到自己的陣營,但奈何「不結盟運動」已經寫進了該國的憲法,因此成為法理上的盟友是斷然不可能的。
可是隨著中印之間的競爭增多、矛盾增多,尤其是莫迪依靠民粹上臺之後,就給了美國一絲希望。通過搬弄是非和威逼利誘,美國如今成功的說服了印度,讓對方加入到自己的印太戰略中擔任核心,代替美國在南亞地區成為遏制我們的橋頭堡以及炮灰。但若只是為了美國爭取戰略利益,則未免太小看了被軍工複合體綁架的白宮,這些軍火商不會放棄任何一個能夠從印度身上賺錢的機會,因此即便是「幫助印度」也必須要成為一種有償服務,如此一來美國就可以做到名利雙收,而印度則在這個過程中在榨取的乾乾淨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