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發現,越是現代的藝術流派,越有一種不太正經的感覺。
比如,我們經常看的各種顏色變換的瑪麗蓮·夢露。
安迪·沃霍爾《瑪麗蓮·夢露》
簡簡單單的複製人像,各個顏色看上去還有種廉價印刷品的低質量效果,鏤版定線不精確造成套色錯位,怎麼看怎麼覺得粗劣低級。
但就是安迪·沃霍爾的這幅《瑪麗蓮·夢露》,成了波普藝術不朽的傑作,所以這到底是個什麼藝術?
簡單來說,波普藝術起源於二十世紀中葉的英國。關于波普(Popart)這個名字的來源有兩種說法:
一說「Pop」是(Popular)的縮寫,意為流行藝術、通俗藝術;
二呢,「Pop」是「棒棒糖」(lollypop)的一個簡化口語詞,用以表達戲謔、愉悅和反叛。
到了50年代中期,波普藝術在美國,才算真正達到了鼎盛階段。因為美國的兩種社會根源:「流行」和「金錢」催生了波普藝術更加的繁盛。
想要看懂又潮又有錢的波普藝術也不難,我們就從它的幾位藝術代表來看看:波普藝術是怎麼「不正經」的?
奠基人——理察·漢密爾頓的拼貼元素
《四張自畫像》05.3.81,理察·漢密爾頓,1990
開始的漢密爾頓是個正兒八經的普通畫家,他熱愛畫大自然和人體肖像。
當然,他還是達達主義大師——杜尚的忠實追隨者。看看杜尚的小便池藝術,或許也就不難理解,漢密爾頓的藝術也絕對是讓人瞠目結舌的。
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捕捉能力的他,在1956年的一次「這就是明天」的展覽上,創作了一幅極具顛覆性的作品——《究竟是什麼使今天的家庭如此非凡,如此有魅力?》。
《究竟是什麼使今天的家庭如此非凡,如此有魅力?》理察·漢密爾頓 ,1956
畫面中,女主人公坐在公寓的沙發上,扭捏造作性感裸露;中間站著的男主人公體格健美,右手拿著一根誇張放大的棒棒糖,上有「POP」字樣;家中放滿了各種現代化和流行文化產品。
特別是那個誇張的「POP」字樣的棒棒糖(lollypop),其實就是象徵著一定的管窺:這裡都是大眾流行的,批量生產的,廉價易逝的消耗品。這幅畫中的所有元素,也都是從海報、廣告和畫報上的圖片剪裁拼貼的。
《Interior》,理察·漢密爾頓,1964
至此,一個新的時代到來了。理察·漢密爾頓作為波普藝術之父,主要通過多種媒介技術來開創了波普藝術的先河。
他的作品充分彰顯了現代藝術的真實性和波普藝術的寫實主義,也將表現藝術、設計和大眾文化三者之間的關係做了充分的詮釋。
重複與再創作——安迪·沃霍爾
說起波普藝術的標誌性人物,那絕對是安迪·沃霍爾。他創作的可口可樂、金寶湯罐頭、黃色香蕉等等都是波普藝術的標誌「符號」。
1962年,安迪·沃霍爾創作的《金寶湯罐頭》據說是因為沃霍爾收到了侄子給他的一張生日卡片,上面正好印著當時非常流行的金寶湯罐頭;還有的說,沃霍爾很喜歡吃這種罐頭,就靈機一動,拿它做了藝術。
《金湯寶罐頭》,安迪·沃霍爾,1962
不管是什麼原因選擇了這個罐頭,安迪·沃霍爾都是想用它宣告自己對商業的譏諷和蔑視,他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反消費主義者」。
當然,他最著名的,還是我們最開始提到的《瑪麗蓮·夢露》。
《瑪麗蓮·夢露》,安迪·沃霍爾,1967
當紅影星的肖像泛濫式的被商業利用,沃霍爾更多的想通過偶像的相片,被不斷地用令人不安的顏色無限複製時,它還會引起人們地崇拜嗎?
當時的社會,對商業偶像的崇拜已經達到了瘋狂的地步,所以藝術家故意用這種手法來暗示民眾的低級趣味和消費主義對文化的消解。
安迪·沃霍爾是波普藝術的領袖,他極大地拓展了波普藝術的創作邊界,革新了波普藝術的創作理念,影響了幾乎全部的波普藝術家。
廣告漫畫風——羅伊·利希滕斯坦
談起波普藝術,除了讓你想到沃霍爾,最具代表性的波普藝術家中,即使你不記得羅伊·利希滕斯坦的名字,但你也會一眼認出他的作品。
羅伊·利希滕斯坦《Whaam!》,1963年
羅伊·利希滕斯坦
利希滕斯坦在1951年,開始了屬於他的波普之路。
而在1961年,他的第一件波普作品《看!米奇!》才問世。《看!米奇!》創作的契機是因為:他的一個兒子喜歡看米老鼠。
羅伊·利希滕斯坦《看!米奇!》
後來,他吸取了新印象派「系統的色點」的精髓,最後形成利希滕斯坦作品的最終形態,各種明亮的顏色+各種小波點,比如這些:
基本上,他就是把人物原型複製下來,用丙烯放大,然後通過平塗色塊,甚至連廉價彩色印刷工藝中的網點,都被不厭其煩地複製了出來。
羅伊·利希滕斯坦說:「我試著利用一個俗濫的主題,再重新組織它的形式,使它變得不朽。這兩者的差別也許不大,但卻極其重要。」
羅伊·利希滕斯坦《吻》,1964年
羅伊致力於漫畫和廣告風格的結合繪畫,作品簡潔、明快、時尚感強烈。標誌性色調和標誌性的圓點繪畫手法,特別符合商業社會追求鮮明個性,引人注目、廣而告之的需求。
當時的一些美國人發現,他們所面對的商業化社會、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夢想,正是在利希膝斯坦的作品中,得到了真實反映,這種藝術樣式如此親切,是一種對美國化生活哲學的肯定。
一時間利希膝斯坦的畫作風靡美國,並以強烈的美式風格,席捲歐洲各國和其他地區。
正如波普藝術的定義一樣:它們是面向大眾的、反傳統藝術的、幽默詼諧、甚至有些惡俗……
與「哲學化」強調深度的藝術作品相反,波普藝術是在打破藝術與非藝術的界限,通俗易懂,把高高在上的藝術拉回到生活中。
儘管70年代以後,許多藝術家逐漸脫離了波普風格,但是作為一種態度和方式,波普藝術的內涵和精神,繼續在世界藝術中演變和延續。
文 / YiYi
圖片來源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