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34;探測器被發射到太空,經過43年的飛行,它已經飛行了200多億公裡,並且已經擺脫了太陽風的侵襲,成為人類製造的離地球最遠的物體。這一成就看似差強人意,但如果你看看太陽系的範圍,你會發現旅行者1號探測器的旅行距離根本不值得一提。
對宇宙有些了解的都應該知道&34;是太陽系的真正邊界,這個球狀雲包裹著太陽系的邊界,半徑約為1光年,即9.46萬億公裡。也就是說,&34;已經飛行了很長時間,但它甚至沒有飛到太陽系半徑的一小部分,要飛出太陽系還需要數萬年。所以如果我們想問為什麼人類不能穿越星際,最直接的答案是人類不能徵服宇宙中的距離。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通常認為這是因為這些飛行器都缺乏強大的能源,所以他們不能為飛機提供足夠的動力。正因為如此,我們特別期待受控核聚變技術的成功,因為這項技術可以給我們帶來幾乎無限的能量。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要獲得強大的能量來源,飛出太陽系其實也不必掌握受控核聚變。事實上,我們還有一條捷徑可走。
理論上,人類不能穿越星際的主要原因可能只是因為我們缺乏物質,這種物質是&34;,注意&34;不是我們經常聽到的&34;。兩者的區別在於,&34;是指與普通物質處於相反狀態的物質,而&34;是指質量為負的物質。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這種物質的特性。
當一個力作用在一個物體上時,該物體的加速度為力除以質量,其方向與力的方向相同,力是普通物質的特徵。對於&34;,因為它的質量是負的,在這種情況下,由&34;組成的物體將有負的加速度力除以質量的加速度。也就是說,它的加速度與力相反,例如,當力的方向是向前的,它的加速度方向是向後的。形象來說,如果其他物質的特徵是吸引,那麼排斥才是這種&34;的特徵,這種反吸引力就是它最大的特徵。但是這都不是最重要的,之所以叫做&34;的更異常特徵時,普通物質和&34;接觸後,零質量的物質就會出現,但是這很容易解釋,1加-1肯定等於零啊。
想像一下,如果有一艘零質量的宇宙飛船的話,那麼就只需要給它一點動力,它的速度就可以迅速增加,而且因為它的質量為零,它完全不受相對論的&34;的影響,所以這艘宇宙飛船可以達到光速。顯然,要獲得這種&34;,我們不必掌握受控核聚變。事實上,它可以由我們現在使用的化石燃料提供,這意味著只要我們找到這種物質,我們就可以輕易地飛出太陽系,從而實現人類通過這條捷徑穿越恆星的夢想。
有些人可能會說這只是一個數學推理,事實上宇宙中根本沒有這樣的物質,一切都只是理想狀態。但是實際上,儘管我們還沒有關於&34;的確切證據,但在過去的研究工作中,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一些線索,表明&34;存在的可能性,換句話說,線索有了,找到並把這種&34;用到現實航天中就是指日可待了。
首先是&34;。在太空中兩個表面光滑且足夠靠近的金屬板將受到——&34;的力。這個&34;從發現到證實歷經了48年。之所以花這麼長時間,是因為驗證&34;的實驗要求極高,必須嚴格排除重力和電磁力的影響。
&34;告訴我們,真空可以&34;這兩塊金屬板相互靠近,這表明兩塊金屬板中的能量低於真空,而且眾所周知,真空的能量為零,那麼低於零的能量是多少?答案是&34;。根據愛因斯坦的描述,能量和質量只是物質的兩種形式。
總而言之,宇宙的奧秘遠遠超出了我們的認知。雖然&34;是基於數學推理,但它並不違反物理定律,而且仍然有跡象表明它們存在的可能性。因此,可以說我們不必掌握受控核聚變就能飛出太陽系。事實上,我們還有一條也許更多捷徑,只是我們目前還沒有發現而已。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科學家們一定會找到使用負物質的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