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飛出太陽系,並非一定要掌握可控核聚變,其實我們還有一條捷徑

2020-06-30 魅力科學君

1977年,「旅行者1號」探測器發射升空,經過了43年的飛行,現在的它已經飛到了200多億公裡之外,早已擺脫了太陽風的侵襲,成為了迄今為止人類所製造的距離地球最遠的物體。這樣的成績看上去是令人感到欣慰的,但假如從太陽系的範圍來看的話,你就會發現,「旅行者1號」探測器所飛行的距離根本就不值一提。


要飛出太陽系,並非一定要掌握可控核聚變,其實我們還有一條捷徑

天文學家告訴我們,太陽系真正的邊界是「奧特星雲」,這是一個包裹著太陽系的球體雲團,其半徑大約為1光年,即9.46萬億公裡。也就是說,「旅行者1號」探測器飛了那麼久,其實連太陽系半徑零頭的零頭都沒有飛到,而它要飛出太陽系,還需要上萬年的時間。所以如果要問人類為什麼無法跨越星際,那麼最直接的答案就是人類無法徵服宇宙中的距離。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一般都會認為這是因為人類缺少強大的能量來源,從而無法為飛行器提供足夠的動力,正因為如此,我們才特別期待可控核聚變技術的成功,因為這種技術可以給我們帶幾乎無限的能量。


要飛出太陽系,並非一定要掌握可控核聚變,其實我們還有一條捷徑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要飛出太陽系,並非一定要掌握可控核聚變,其實我們還有一條捷徑,從理論上來講,人類之所以無法跨越星際,可能只是因為我們缺少一種物質。

這種物質就是「負物質」,注意,「負物質」並不是我們常聽到的「反物質」,它們的區別在於,「反物質」是指與普通物質狀態相反的物質,而「負物質」則是指質量為負的物質。下面我們來看看這種物質有哪些特性。


要飛出太陽系,並非一定要掌握可控核聚變,其實我們還有一條捷徑

在給一個物體施加一個力F的時候,這個物體就會具備一個F/M(M指物體的質量)的加速度,其方向與F相同,這是普通物質所表現出來的特性,而對於「負物質」來說,由於它的質量為負數,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由「負物質」構成的物體,會具備一個-F/M的加速度。也就是說,它的加速度是與F相反的,比如說當F的方向是向前時,它的加速度方向卻是向後。

要飛出太陽系,並非一定要掌握可控核聚變,其實我們還有一條捷徑

我們不難推測出,當普通物質被萬有引力吸引時,「負物質」卻表現為排斥,這就意味著「負物質」是反引力的。但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如果將普通物質與「負物質」混合在一起,我們就可以得到質量為零的物質,道理很簡單,質量為1公斤的普通物質加上質量為-1公斤「負物質」,其總質量就為零。


要飛出太陽系,並非一定要掌握可控核聚變,其實我們還有一條捷徑

想像一下,假如我們擁有一艘質量為零的宇宙飛船會怎麼樣?答案就是我們只需要給它一點點動力,就可以讓它的速度迅速提升,而因為它的質量為零,完全不受相對論的「質增效應」的限制,所以這艘宇宙飛船就可以達到光速。

顯而易見的是,要得到這「一點點動力」並非一定要掌握可控核聚變,事實上這完全可以由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化石燃料來提供,這就意味著,只要我們找到了這種物質,就可以輕易地飛出太陽系,從而通過這條捷徑完成人類跨越星際的夢想。


要飛出太陽系,並非一定要掌握可控核聚變,其實我們還有一條捷徑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了,這只不過是一個基於數學的推論,實際情況卻是,宇宙中根本就不可能存在這種物質。其實不然,儘管我們現在還沒有關於「負物質」的確切證據,但在過去的研究工作中,科學家還是找到了一些蛛絲馬跡暗示了「負物質」存在的可能性。

首先就是「卡西米爾效應」,科學家發現,如果將兩塊表面光滑的薄金屬板平行置入真空中,那麼在這兩塊金屬板靠得足夠近的時候,就會受到一種使它們互相靠近的力——「卡西米爾力」。


要飛出太陽系,並非一定要掌握可控核聚變,其實我們還有一條捷徑

需要指出的是,「卡西米爾效應」在1948年就由物理學家亨德瑞克.卡西米爾(Hendrik Casimir)提出,直到1996年才得到證實,之所以拖了這麼久的時間,是因為驗證「卡西米爾效應」的實驗要求極高,必須要非常嚴格地排除由引力和電磁力所產生的影響。

「卡西米爾效應」告訴我們,真空可以「推著」這兩塊金屬板互相靠近,這就說明了這兩塊金屬板中的能量比真空還低,而眾所周知,真空的能量是零,那麼比零還低的能量是什麼呢?答案就是「負能量」。

根據愛因斯坦的描述,能量和質量只是物質的兩種表現形式,在一定的條件下,它們是可以互相轉換,這就意味著,從理論上來講,「負能量」也可以轉換成「負質量」。

除了「卡西米爾效應」暗示了「負物質」的存在以外,在2017年的時候,華盛頓大學的物理學教授麥可.福布斯(Michael Forbes)的研究團隊還在實驗室中觀察到了一種具有「負物質」特性的原子。


要飛出太陽系,並非一定要掌握可控核聚變,其實我們還有一條捷徑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將一些原子(銣原子)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的溫度,從而讓它們形成了「玻色-愛因斯坦冷凝物」,在此之後,當研究人員用一組雷射束來「踢動」它們時,觀察到了一些原子表現出了「負物質」的特性,即當它受到向前的力的時候,卻會具備向後的加速度。


要飛出太陽系,並非一定要掌握可控核聚變,其實我們還有一條捷徑


總而言之,宇宙的神秘遠遠超出了我們的認知,雖然「負物質」是基於數學的推論,但這並不違反物理規律,並且還有跡象暗示了它們存在的可能性,因此可以說,我們要飛出太陽系,並非一定要掌握可控核聚變,其實我們還有一條捷徑(或許還有更多),而現在的人類之所以無法跨越星際,可能只是因為我們缺少這種物質。

本文參考資料:M.A. Khamehchi et al, Negative-Mass Hydrodynamics in a Spin-Orbit–coupled Bose-Einstein Condensate,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17).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要飛出太陽系,一定要掌握可控核聚變嗎?其實還有一條捷徑
    人類真的飛出太陽系了嗎?其實殘酷的事實就擺在眼前,廣義太陽半徑接近2光年,旅行者幾萬年也飛不出去!那麼哪裡才是真正的太陽系邊界呢?此處作為太陽系的邊界其實也挺合理,形成太陽系的邊角料留在了此處,但事實上太陽系還有一個太陽風能到達的最遠位置的範圍
  • 要飛出太陽系,一定要掌握可控核聚變嗎?其實還有一條捷徑!
    人類真的飛出太陽系了嗎?其實殘酷的事實就擺在眼前,廣義太陽半徑接近2光年,旅行者幾萬年也飛不出去!那麼哪裡才是真正的太陽系邊界呢?此處作為太陽系的邊界其實也挺合理,形成太陽系的邊角料留在了此處,但事實上太陽系還有一個太陽風能到達的最遠位置的範圍,也可以說是太陽所能給予太陽系庇護的最大範圍!
  • 要飛出太陽系,一定要掌握可控核聚變嗎?
    其實殘酷的事實就擺在眼前,廣義太陽半徑接近2光年,旅行者幾萬年也飛不出去!那麼哪裡才是真正的太陽系邊界呢?但事實上太陽系還有一個太陽風能到達的最遠位置的範圍,也可以說是太陽所能給予太陽系庇護的最大範圍!
  • 無法突破可控核聚變就無法飛出太陽系?飛出太陽系或許有捷徑可走
    這一成就看似差強人意,但如果你看看太陽系的範圍,你會發現旅行者1號探測器的旅行距離根本不值得一提。也就是說,&34;已經飛行了很長時間,但它甚至沒有飛到太陽系半徑的一小部分,要飛出太陽系還需要數萬年。所以如果我們想問為什麼人類不能穿越星際,最直接的答案是人類不能徵服宇宙中的距離。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通常認為這是因為這些飛行器都缺乏強大的能源,所以他們不能為飛機提供足夠的動力。正因為如此,我們特別期待受控核聚變技術的成功,因為這項技術可以給我們帶來幾乎無限的能量。
  • 如果人類掌握了可控氫聚變技術,那我們就可以飛出銀河系麼?
    現在有很多人是非常關注關於氫聚變的技術,事實上人類早在上個世紀就已經掌握了氫聚變技術,只不過可控的氫聚變技術目前的人類尚未掌握,那麼如果人類掌握了可控氫聚變技術,那我們就可以飛出銀河系麼?其實根據科學家給出的解釋,就算是人類目前掌握了可控氫聚變技術,並且將這一技術運用到航天上,其實對於人類而言,也很難幫助人類飛出太陽系,那就更別說是飛出銀河系了。
  • 中國可控核聚變技術領先世界,未來依靠核聚變能飛出太陽系嗎?
    而距離地球最近的一個恆星系是比鄰星系,它們距離我們有4.2光年。以目前人類最快的探測器的飛行速度,要抵達比鄰星至少也要幾萬年的時間,帶著人前往比鄰星更是想都不敢想。那這是不是意味著人類註定要被困在地球上?未來的能源革命有沒有可能改變這個現狀呢?核聚變反應按照目前的科學理論,人類能夠實現的能源最高的利用是可控核聚變反應。
  • 掌握可控核聚變能實現什麼?能讓我們走出銀河系嗎?
    但目前人類所掌握的核技術僅僅是核裂變技術,與之相對的核聚變技術在許多方面要更勝一籌。核裂變與核聚變是產生核能的兩種方式,前者是通過不斷分裂原子核來釋放能量,後者是通過不斷結合原子核來產生能量。如果單純從能量轉化方面來看的話,那麼核聚變反應要比核裂變反應高出至少五倍左右。
  • 為什麼要做人工太陽?可控核聚變為什麼是終極能源?
    最近中國科學界可謂捷報連連,嫦娥取土待歸、九章計算出世、可控核聚變也有重大突破,前兩個都談過了,今天就來談一談可控核聚變,俗稱人造太陽,提到核聚變,許多人自然就想到了核裂變,我也簡單說一說。首先澄清這個人工太陽主要是說明這個設施的原理,並不是一個太陽的替代品,畢竟太陽壽命還很長,而且別說地球,即使可以利用整個太陽系也造不出來第二個太陽。
  • 人類為什麼要研究可控核聚變?
    歡迎大家閱讀本期的鵬楊科普,在前兩天的文章中給大家說了一下人造太陽的事情,其中我們說到了可控核聚變的問題,但我們並沒有談到可控核聚變的用途,沒有說到我們人類為什麼要花這麼大的精力去實現可控核聚變,若是實現了到底能有什麼作用?本期的內容我們就主要來說說可控核聚變的用途。
  • 人類究竟如何才能飛出銀河系?核聚變可以嗎?答案超乎想像
    很多人都在思考這樣的問題:人類究竟怎麼樣才能飛出太陽系呢?根據目前的尖端科技,結合現實分析,人們初步得到了結果:那就是掌握可控核聚變,因為核聚變的能量可以無限制使用。核聚變能產生大量的能量,例如一升的氘核物質相當於300升汽油燃燒時的熱量,而且氘核物大量存在,特別是海洋中,我們可以在海洋中提取大量的氘核物,據初步統計,所有海洋中的核物能夠供人類使用幾十億年的時間。
  • 就算人類實現了可控核聚變,我們也很難走得出銀河系
    核能的來源有兩種方式,即核裂變以及核聚變。經過科學家們的不懈努力,我們已經基本上掌握了前者的利用,但因為可用於核裂變的原料很少,其質能轉換率又相對較低,所以從長遠來看,人們對以核裂變為基礎的核能並不看好。核聚變就完全不一樣了,在宇宙中,可用於核聚變的原料可謂是隨處可見,而且核聚變的質能轉換率是核裂變的5倍有多。
  • 科學最前沿的可控核聚變什麼時候能實現
    作者:太空生物學·黃姤在物理學界有個笑話,無論啥時候問科研人員還有多長時間能搞出可控核聚變啊?得到的回答都是應該還有30~40吧,40年前是這個回答,40年後的今天還是這個回答,雖然是這樣但可控核聚變依然是科學的最前沿全力研發的重要主題,因為它對我們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為什麼說目前的可控核聚變研究並沒有那麼樂觀,為什麼可控核聚變非常的難,一旦成功了又意味著什麼。
  • 如果可控核聚變實現無限能源,戴森球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在核聚變的過程中可以釋放出大量的能量,並且要比核裂變清潔得多,還有核聚變所需的氚在地球的海水中都可以找到,解決了原料問題。眾所周知,核聚變反應所釋放的能量是巨大的,而可控核聚變也被譽為能源領域的「聖杯」。什麼是可控核聚變?
  • 如果人類實現了可控核聚變,還需要建造戴森球嗎?必需要走的路
    太陽內部的燃燒原理其實就是核聚變反應,因此可控核聚變有著「人造太陽」之稱,是兩個相對比較輕的原子核聚合為一個較重的原子核,並釋放出能量的一個過程。核聚變除了能夠釋放出強大的能量之外,它還是一種非常穩定清潔的無汙染能源。
  • 當人類徹底掌握可控核聚變技術後,未來世界會發生什麼變化?
    如果能夠解決核聚變技術,人類將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能源。人類點滿核聚變這項劃時代的技術,帶來的影響不亞於前三次工業革命,從此之後再也不用擔心能源短缺問題,就可以把目光投入到太空,將文明的火種撒向整個太陽系。當然,這一天的到來還有點遠,但可控核聚變的技術正在飛速發展中,也許我們有生之年就能夠享受到這項技術穩定發電帶來的便利。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核聚變的相關知識。
  • 什麼是磁約束可控核聚變,什麼時候才能商業化可控核聚變發電?
    無論是磁約束還是慣性約束核聚變,都是可控核聚變研究的重要方向,兩者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都是控制氚氘等輕元素聚合成重元素的一種方式,但兩者的原理與過程卻大相逕庭,不妨來圍觀一下!其實核聚變的過程甚至比核裂變還要簡單,它不需外來的中子,而只要原子核在一定範圍內運動碰撞融合即成了核聚變,唯一只有兩個要求:夠高的溫度(上億度高溫)或者足夠的壓力(數千億個大氣壓).....幾乎就沒有要求了哈.....比如太陽內部就只有1500萬度和2500億個大氣壓即可實現源源不斷的核聚變!
  • 可能只是因為我們缺少一種物質
    天文學家告訴我們,太陽系真正的邊界是「奧特星雲」,這是一個包裹著太陽系的球體雲團,其半徑大約為1光年,即9.46萬億公裡。也就是說,「旅行者1號」探測器飛了那麼久,其實連太陽系半徑零頭的零頭都沒有飛到,而它要飛出太陽系,還需要上萬年的時間。所以如果要問人類為什麼無法跨越星際,那麼最直接的答案就是人類無法徵服宇宙中的距離。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一般都會認為這是因為人類缺少強大的能量來源,從而無法為飛行器提供足夠的動力,正因為如此,我們才特別期待可控核聚變技術的成功,因為這種技術可以給我們帶幾乎無限的能量。
  • 能源革命來臨:掌握可控核聚變後人造星系將成現實!
    法國建造國際核聚變實驗堆的消息引發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因為可控核聚變技術對資源日益緊張的地球來講實在是太重要了。就在大家將核聚變的重點放在能源方向的時候我卻在偶然間意識到這件事遠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可控核聚變是人類能源應用過程中一次革命,更是人類實現星際航行的基礎,可控核聚變技術成熟之後人造星系將成為現實。
  • 面對可控核聚變,還有多少個50年,技術難點在什麼地方
    到了1950的時候,就有這樣一句話,再有40、50年就可以實現可控核聚變了,我們可以擁有更加清潔、有效的能源了。在1980年,受到這句話教導的學生長大了,又繼續對著他的學生說道:我們還有40、50年就實現目標了,有了清潔能源,人類文明會再前進一個階段。到了近代,在2010年的時候,依舊是這樣的說辭,但是情況似乎並沒有發生很大變化,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 東方超環實現1億度運行10秒,離可控核聚變又進了一步
    近日據央視報導,中國自主設計的核聚變實驗裝置、被稱為「人造太陽」的東方超環日前取得重大突破,在1億度的超高溫度下運行了近10秒。要知道,太陽表面溫度才5500度,中心溫度也在2000萬攝氏度。這個溫度被稱為小太陽當之無愧。實際上,太陽就是核聚變能量體,為太陽系內的所有行星輸送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