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桌遊世界中,輪抽機制是一種十分獨特的抽卡機制,可以大大增加遊戲的樂趣。玩家在輪抽機制下,可以在抽卡時就壓制對手,不讓對手拿到對他們特別有利的卡,深受老謀深算的玩家喜愛。
所謂輪抽機制,就是玩家從隨機卡組中輪流抽取想要的卡,加入自己的卡組。
比如遊戲中有 A、B、C 三位玩家,每個玩家被隨機分配了5張卡牌,A、B、C三位玩家從面前的5張卡中選擇一張,加入自己的牌庫,然後將剩下的4張卡牌傳給下一位玩家。每位玩家再留一張卡,再傳下去,這樣的機制就是輪抽了。
剛接觸輪抽的小夥伴可能會一頭霧水,但是操作過之後,就會對這種機制深深的折服。它的靈魂在於:玩家知道哪張卡對於下一位玩家是好卡,可以選擇對手的好卡來壓制對手,這樣也就變相增強自己。
在2016年,橫空出世的《殖民火星》將輪抽機制用到了極致,讓這種機制在遊戲中大放光彩,並迅速得到了市場的認可,豪奪得十幾個獎項,在排名上也一舉衝上了BGG的第四名。
《殖民火星》講述的是一個近科幻故事,在不久的未來,人類開始殖民火星。各個來自地球的公司各顯神通,經過了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將火星改造成了第二定居點,人類的文明得以繼續繁衍。
它到底有什麼獨特的魔力,能讓自己躋身強者如雲的BGG前5呢?
在初始設定中,每個人會選擇不同的公司,每個公司都有獨特的資源和技能,引導玩家走向不同的路線,這也就是「可變玩家能力」。
在可變玩家能力之下,每張卡牌的價值在不同的玩家面前形成差異。有些牌對於A玩家是神卡,而對於B玩家卻可能是垃圾卡,毫無作用。特別是部分牌上附帶特殊的計分功能,會使玩家之間的分數差距陡然增大。
在選牌時,玩家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得分,為了不斷強化自己的得分路線,疊加收益,會持續拿某一類牌,使收益不斷擴大。不過在輪抽機制下,玩家可以根據場上信息,知道對手可能會走的一些路線,從而扣下對手的神卡。雖然這些卡對自己的收益不大,但是不讓對手得到大量的分,對自己就是一種增益。
這樣的機制讓玩家在抽卡時就劍拔弩張,互相算計。
比如在最後一輪抽卡時,你面臨很多抉擇:
損人利己,即選中對自己及他人同時是好牌的牌;利己不損人,即選中自己需要的牌,別人拿到這張牌則毫無用處;損人不利己,即選中一張別人需要的牌,但是自己拿到這張牌則毫無用處;不損人不利己,即選中一張誰都不需要的牌。通常來說,損人利己都是第一選擇,而不損人不利己都是最差的選擇(意味著你白白浪費了一次選牌機會),而另兩個則要視遊戲節奏而定。早期往往要關注利己不損人。後期則經常要卡人一手,損人不利己。
而且《殖民火星》難能可貴的把每個公司的特點都做的非常鮮明:專職植樹造林的某公司造林能力爆表,但是如果不輔以城市加強造林的計分收益,終究會淪為打工皇帝;掌握鈦資源和高性能鈦技術的高科技公司,走的就是高富帥路線,只買最貴的(很多昂貴的牌都能用鈦資源抵費用);如同藍翔技校一樣的基建狂魔公司,只要盯著建築物造,很快就能建立比較好的資源基礎;而另一家公司則專注城市建設,城市建得越多,收入竄的越快。
如此一來,玩家由於公司的屬性(也就是可變玩家能力)的特色鮮明,自然就開始了互相爭奪卡牌的激烈互動。
在輪抽之後,《殖民火星》就開始展現它精彩絕倫的魅力啦。
一、節奏感十足
遊戲中,玩家需要改變火星的生物環境、表面溫度和海洋面積。其中表面溫度特定的點會有額外的獎勵——玩家使火星額外上升一格溫度並且獲得一個熱量產出,生物環境到達特定的點會額外放置一個海洋板塊。海洋板塊放置時會獲得不同的資源。
這往往意味著玩家同時獲得分數、金錢和資源,這就是必須要爭奪的要點,一旦全部錯過,遊戲將變得非常困難。於是乎這些關鍵輪涉及這些類型的牌就尤為關鍵。而海洋板塊和溫度還有上限,玩家在最後階段的爭奪將更為殘酷。
當玩家上手之後,就會發現整個遊戲的節奏感十足。準備好姿勢,上車、拿分、收資源,美哉美哉。
還有常常被新手玩家忽略的一點:《殖民火星》是需要生物環境、表面溫度、海洋面積都分別達標才進入遊戲結束階段的。所以有些厚積薄發的公司可以仰仗對某樣資源的壟斷拖長遊戲節奏達到刷分的目的,此時有些能夠快速打破它們壟斷的牌就變得身價陡增。
二、裡程碑和獎勵
《殖民火星》用裡程碑和獎勵作為其任務系統。由於這將提供大量的分數,並且數量有限,先到先得,那適時做些損人利己的事情就非常合理了。
由於涉及大量的資源收入和卡牌管理,《殖民火星》的節奏是比較緩慢的,玩家需要長達三四個小時的遊戲時間。
但是從輪抽就開始贏造的競技氣氛,加上遊戲本體內容豐富、代入感強,玩家不斷經營自己公司的感覺讓每個人都如同土豪,又可以走出和別人完全不同的策略路線。可以說是全程幾乎毫無尿點,一局下來可謂精彩紛呈,意猶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