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皇家學會(The Royal Society),又稱倫敦皇家學會,成立於1660年,全稱為「倫敦皇家自然知識促進學會」,最開始是由約12位科學家自發組織而成,當時稱作「無形學院」(invisible college),於1662年由國王查理二世授予皇家證書,是世界上歷史最長而又從未中斷過的科學學會,對外代表英國科學界,發揮著英國的國家科學院作用,在世界上享有極高的聲譽,我們在昨天推送的《全球學術英國篇(七)英國的院士制度介紹》一文中也介紹過學會的起源、歷史及組織機構等,本篇主要針對其作用和影響展開。
宗旨和綱領
英國皇家學會的宗旨是促進自然科學發展,其會訓為「Nullius in verba」,是拉丁文,意思是「別把任何的話照單全收,自己去思考真理」。英國皇家學會是一個獨立的、享有慈善機構特權的組織,有1400名院士及外國成員。學會的院士都是來自英國及大英國協的著名科學家、工程師和科技人員。作為一個獨立自治的社團,它雖然經歷過國家認證,但國家認證並非其存在的必要條件,因此無論是在制定學會章程還是在確認學會成員時,都無需獲得任何形式的政府批准,從科學和真理出發,單純追求科學知識。
職能與使命
英國皇家學會具有雙重職責,一是在國內和國際上作為英國的國家科學院,二是作為科學組織為機構和科學家提供服務,體現在職能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為政府提供科學政策諮詢和建議;
2. 提出英國科學界感興趣的問題;
3. 確定科學獎學金和研究等優秀課題和人選;
4. 促進學校、公眾、政府和議會等各界人士對科學和科學教育的認識和了解。這也是學會自成立起就具有的科學普及作用。
5. 提供支持科學研究的一系列服務,包括:
1)提供研究資助和獎學金、評獎頒獎。
英國皇家學會提供基金資助支持高質量的英國科學,每年提供研究教授、高級研究員、研究員、大學研究員等250個研究職位,並為在科學和技術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頒發勳章,先後設立了12種獎章、8種獎金,學者們可在學會公布的基金與獎項裡進行申請。
2)通過會議和出版物促進科學交流。
英國皇家學會於1655年創立了自己的出版物《哲學彙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被認為是人類出版史上最早的定期科學出版物,且一直出版至今。除了科學論文外,學會每年還發表大量的會議報告和演講報告,同時也發表學會會員傳記、筆記、年鑑和年度報告等學術報告,極大地促進了科學交流。英國皇家學會開創了科學優先權和同行評審的概念,對世界期刊發展具有典範性的作用。
3)海外服務,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
英國皇家學會面向海外,為英國及海外的科學家提供國際交換與合作機會,如:鼓勵科學研究和應用;確認評議優秀的科學研究;促進國際間的學術合作交流,為科學家交往提供便利條件;代表並支持科學團體;提高公共科學教育,增強公共科學意識;從事科普活動;支持科學發展史的研究。
地位與影響
英國皇家學會的成員不乏尖端科學領域的佼佼者,最知名的如霍金,安妮·麥克萊倫等,中國籍成員有楊振寧、楊子恆、周光召、陳竺、白春禮、李家洋。可以說,以促進科學發展為宗旨的英國皇家學會推動了整個自然科學的進程,學會的發展史代表了現代科學的發展史,學會在世界科學史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和深遠影響。(責任編輯趙豔玲,主編李志民)
參考文獻
1. 張雨棋,王慧. 英國皇家學會發展模式初探[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16):155-156.
2. 冉奧博,王蒲生. 英國皇家學會早期歷史及其傳統形成[J]. 自然辯證法研究,2018,34(6):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