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們的身邊都不乏這種人:他們的面孔識別力出現了問題。他們的視力和智力都正常,對人臉的辨識能力卻很弱,我們通常會稱這種毛病為「臉盲」,也有人管這種毛病叫「臉失明」,它還有專業名稱,叫「面孔識別障礙」。對於當事人來說,會帶來非常大的困擾。
有一種情況也普遍存在,就是當我們面對外國人的臉,無論是現實生活中的還是影視劇中的,這種無法辨識張三和李四的情況會更加突出。不過,這種情況不屬於臉盲症,而是一種「異族效應」導致的。
科學家的實驗證實,其實人類在小時候,不僅能辨識不同的人臉,連辨識不同的猴臉都可以做到。英國科學家曾經找來一些6到10個月大的嬰兒,實驗結果發現:在6—9個月時,人類的知覺認知發生窄化,喪失了辨認異族面孔的能力。當然這也符合進化的需要,準確地分辨出和我們息息相關的同族面孔有利於族群內的社會交往和種族生存,所以大腦就選擇性地調整成只能識別同族人的面孔了。
臉盲症患者眼中的人臉究竟是怎麼樣的?中山大學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博士楊釩表示,其實一般的面孔失認症患者看到的人臉和正常人基本一樣,他們只是特異的不能「加工面孔」。
這種病在1944年首次被發現。二戰時期,一名36歲的德國中尉頭部中彈,醫生成功地將彈片從他的頭後部取出。但是在痊癒之後,這位中尉發現自己不會辨識人臉了。他認不出自己的妻子,對鏡子中的自己也感到陌生。醫生後來發現,這種面部識別障礙,經常出現在人的腦部受了外傷或是中風之後。
在現實生活中,有更多的人腦部從未受損,但也有面孔識別障礙。根據權威統計,「臉盲症」病患人數大概佔世界總人口的2.5%。這種障礙還具有一定的家族遺傳性,所以很有可能存在基因方面的影響。(據《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