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學術故事—揭開比目魚「比目」之謎

2021-02-27 上海海洋大學

鮑寶龍實驗室在此基礎上,通過在牙鮃、半滑舌鰨、塞內加爾鰨等三種比目魚移動眼下方區域注射細胞分裂抑制劑,成功地抑制了眼睛的移動,培養出眼睛不移動、兩眼保持對稱的比目魚稚魚,並發現其左右額骨仍然保持對稱。可見,比目魚眼睛移動是眼睛下方有限區域內分裂的細胞之間產生擁擠的結果,並不是像布魯斯特假說所推測的那樣由額骨扭轉造成的;相反,額骨的扭轉是眼睛向上移動的結果。

根據比目魚成魚的眼睛是否被擠壓的情況調查,可進一步驗證該發現是否具有普遍性。鮑寶龍發現,比目魚可以移動的眼睛是由其下方的分裂細胞擠壓上去的,那麼,成體比目魚的眼睛在背腹軸方向的長度應該要比頭尾軸的短。調查發現,比目魚的左右眼都曾經被擠壓,移動眼被擠壓的則更明顯;兩眼對稱的體型類似比目魚的鯧亞目魚類,左右眼都沒有被擠壓。這表明,在比目魚類中,眼睛下方分裂細胞推動眼睛移動的機制具有普遍性。

那麼,為什麼是比目魚的這一隻眼睛移動,而不是另外一隻眼睛移動呢?鮑寶龍提出的組織學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釋這個問題。究竟比目魚的哪隻眼睛會移動,取決於其左眼或右眼下方區域的分裂細胞與眼睛上方區域的差值,哪一方分裂細胞數明顯多於上方區域,則哪一方的眼睛會移動,如鮃類是右眼,鰈類則是左眼。如果兩隻眼睛下方區域的分裂細胞均明顯多於上方,那這兩隻眼睛都能往上移動;如果兩隻眼睛下方區域的分裂細胞均不多於上方,那這兩隻眼睛就不能往上移動。實際上,兩眼移動到頭頂或兩眼均沒有移動的比目魚在人工養殖群體中並不少見。

相關焦點

  • 李耀煌新作《揭開恐龍大滅絕之謎》獲著作權證
    7月8日,國家版權局發布公告,給我市李耀煌原創完成的科學著作《揭開恐龍大滅絕之謎》頒發著作權證。這是李耀煌繼《長成於海洋的山的年輪》《地球古海蝕地貌研究》《探秘古海岸》後獲得的第四張著作權證。
  • 鰈形目魚類統稱比目魚,比目魚的種類知多少?經濟價值如何?味道怎麼樣啊?
    如今,人們對海洋生物特別是魚類的認識越來越多了——當然包括比目魚而且捕撈到的比目魚也越來越多了。於是對世界海洋裡面的比目魚有了一個大體的認識了。按照魚類分類學,所有的比目魚都屬於魚類的「鰈形目」。我國近海的漁場裡面就有很多品種的比目魚啊。按照特徵,它們分為有明顯尾鰭的,沒有明顯尾鰭的;兩個眼睛一面方向朝左的,兩個眼睛方向朝右的等等。按照這些特徵,鰈形目分成了三個亞目。
  • 尼斯湖水怪之謎揭開,可能是巨型鰻魚,網友:竟然還在研究
    尼斯湖水怪是地球上最神秘也最吸引人的謎之一。早在1500多年前,就開始流傳尼斯湖中有巨大怪獸常常出來吞食人畜的故事。然而,這個未解之謎似乎要被揭開了,答案當然不是水怪……據悉,奧塔哥大學研究團隊從2018年開始,在尼斯湖採集水樣分析動植物DNA,想從其中揭示水怪身份。9月4日,研究團隊領導者在新聞發布會上說,從DNA分析看來,排除水怪是蛇頸龍、鯰魚、鯊魚和鱘魚的猜測,最有可能的是鰻魚。
  • 世界未解之謎,人類至今無法揭開的11大謎團...
    地球是個神秘的地方,在這裡存在著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很多都無法得到科學的解答,這些都被稱為世界未解之謎?>——— 江西廬山無蟑螂也是一個難解之謎,因為廬山腳下的九江的蟑螂特別多。已有不少科學家對廬山無蟑螂之謎做了考察和研究,但仍沒有將謎底揭開。生物學家認為,廬山上可能存在著一種蟑螂的天敵;植物學家則認為,廬山上可能長有一種或多種使蟑螂無法生存的植物.
  • 美國一科學家揭開比目魚眼睛長在同一側秘密
    北京時間10月2日消息,據英國《泰晤士報》報導,150年前,比目魚和的眼睛為什麼不像其他魚類那樣對稱地長在腦袋的兩側,而是長在同一側?這個看似不大可能的進化結果一直困擾著達爾文,他試圖解開這個謎團,但沒有成功。150年後的今天,科學家通過對處於進化中間階段的比目魚化石進行研究,終於找到了比目魚與眾不同的頭骨在數百萬年間的進化證據。
  • 揭開節肢動物的起源之謎
    在西北大學,一項被譽為「行走的仙人掌」的科學發現揭開了節肢動物的起源之謎。  2011年2月24日,西北大學劉建妮教授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封面論文,內容是通過對我國雲南澄江化石庫中一種叫作「仙人掌滇蟲」的葉足動物的研究,首次初步破解了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這一長期困擾學術界的科學難題,在國際古生物學界引起了巨大反響。  這一難題當時是如何破解的?
  • 比目魚的眼睛為什麼只長在一側?
    比目魚是鰈形目魚類的俗稱,因其兩隻眼睛位於頭部同一側而為大眾所熟知。在公元前220年前後成書的《爾雅》中就有「東方有比目魚焉,不比不行,其名謂之鰈」的記載。今天人們餐桌上常見的「多寶魚」、「龍利魚」和「牙片魚」也都是比目魚類。
  • 未解之謎之海洋無底洞
    據估計,每天失蹤於這個「無底洞」裡的海水竟有3萬噸之多。為了揭開其秘密,科學家們把一種經久不變的深色染料溶解在海水中,觀察染料是如何隨海水一起沉下去的。接著又察看了附近的海面以及島上的各條河、湖,滿懷希望能發現這種染料的蹤跡和同染料在一起的那股神秘水流,然而這些實驗毫無結果。
  • 英一男子捉到一體型怪異大魚,長近3米,重134公斤巨型比目魚
    在海洋世界中,魚類的種類繁多,有很多奇特的魚類,是人們沒有見過的,其中比目魚就是一種奇特的魚類,因為其兩隻眼睛都位於頭的一側,非常奇特。近日在英國斯託克波特,一位海鮮餐館的老闆就收購了一條體型怪異大魚,是長近3米,重達134公斤的巨型比目魚,餐館的老闆都表示是他第一次看到如此之大的比目魚。
  • 金字塔建造之謎被揭開
    金字塔建造之謎被揭開  一名法國建築師3月30日提出新理論說,建造金字塔時運送材料的通道是建在金字塔內部。採用這一方法,巨大的金字塔只需要4000人就可以建成。  揭開秘密  法國建築師讓-皮埃爾·烏丹3月30日在巴黎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揭開了胡夫金字塔建造之謎。
  • 英國巨石陣石料來源之謎被揭開
    原標題:英國巨石陣石料來源之謎被揭開,和外星人無關!網友:英語書該改了英國天空新聞30日報導,研究人員憑藉一塊巨石陣石料樣本,確定英國著名遺蹟巨石陣石料來源於距離遺蹟15英裡遠的韋斯特伍茲。
  • 揭開雲南恐怖湖之謎
    而勐梭龍潭更讓人恐怖的是,它至今還流傳著一個關於死亡的可怕故事。  恐怖湖的死亡故事  很多年前三月份的某一天,西盟縣有一個新婚不久的青年,名字叫巖拿布勒,去山林裡狩獵,但一天下來,他仍然一無所獲。巖拿布勒感到了身心疲憊,眼看黃昏即將來臨,他想起了家中懷有身孕的妻子,更加焦急萬分。
  • 世界未解之謎:這「一」東西被發現,金字塔之謎已被揭開!
    世界未解之謎:這「一」東西被發現,金字塔之謎已被揭開!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很多人開始追求精神層次的享受,旅遊就成為人們休閒娛樂的一部分。在沒有解開這些疑惑之前,一些人也以為只有外星人才可以做到這麼厲害的工程,所以說金字塔在以前的時候也是一個謎,但是經歷了千年也被人們揭開了。而且根據新的證據顯示,在公元2600年的時候,那一些人是怎麼搬運這些石頭的呢?在紅海邊上發現了一個有著4500年歷史的書卷,是當時法老統治的27年一位工作人員留下的日記。
  • 木衛二生命之謎將被揭開!NASA發射「歐羅巴快帆」,2030年將抵達
    木衛二的生命之謎 從體積上來看 從2009年開始,就不斷有科學家指出,木衛二的海洋中可能存在著生命,而在2016年的時候,NASA更是宣稱,太陽系中除了地球之外,木衛二是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 當然,即使「證據」更多,也需要近距離探測木衛二,才可以揭曉它上面的生命之謎。
  • 魚探測水流的「第六感」之謎揭開 根據水流環境變化作出反應
    原標題:魚探測水流的「第六感」之謎揭開 根據水流環境變化作出反應   魚探測水流的「第六感」之謎揭開   科技日報訊 魚有一種能探測水流的「第六感」。最近,一個科研小組通過模擬實驗揭示了這種第六感是怎樣發揮作用的。這一發現有助於揭開一個長久以來的謎:水生生物是怎樣對它們的環境作出反應的。
  • [午間道]鑽探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揭開恐龍滅絕之謎
    [午間道]鑽探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揭開恐龍滅絕之謎 鑽探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揭開恐龍滅絕之謎。
  • 揭開古老樹木生長之謎——矽化木
    矽化木神奇珍貴,還在於它可以揭開古老樹木生長之謎,有著極高的學術研究和收藏價值。由於矽化木的木質纖維結構甚至細胞結構和樹幹外形、樹皮、年輪、蟲洞等特徵得以保存,不但可以展示富貴和美麗,也見證著億萬年的地質變遷和物種衍化,為人們研究古植物及古生物史以及古代地質和氣候變化提供了線索。
  • 跳蚤的起源之謎被揭開之後,它竟然被「降級」了!
    而如今,隨著跳蚤的起源之謎被揭開,它竟然被「降級」了,之前和長翅目(蠍蛉)和雙翅目(蒼蠅、蚊子等)平起平坐的蚤目,現在要被降級成為蠍蛉的小弟! 01昆蟲系統演化的獨立分支——蚤目
  • 農大留聲機|揭開植物呼吸代謝的生命之謎——湯佩松
    湯佩松解開植物呼吸代謝的生命之謎在一次胚胎學的課堂上,正當教授講述種子萌發過程中胚乳內無結構的澱粉逐步轉變成有形態組織的幼芽時,有名學生突然發問:「在這個形態發生過程中,無組織的有機物質是以什麼方式轉變為有形態結構的幼苗的?」
  • 動物未解之謎:海洋巨蟒之謎?
    公年九世紀,阿爾弗雷德天尊,一位數次阻遏丹麥精兵侵入英倫且聰慧而博學多才的英格蘭君王在他的羊皮紙簿中寫到:「在高深莫測的深海,北海巨妖已經熟睡/它早已熟睡了多個新世紀,並將再次安枕在極大的海蟲的身上/直至有一天,海蟲的火苗將深海溫暖/人與天使之都將親眼看到/它帶著大吼從深海冉冉升起,海面上的一切都將毀於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