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年代末,一個可能毀滅人類文明的小行星與我們擦肩而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其後的官方報告顯示,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一旦真正發生,後果將無法挽回。30 年後的今天,人類手中終於有了應對的策略。
圖片來源:ED WHITMAN/NASA/JOHNS HOPKINS APL
美國馬裡蘭州,乾淨的實驗室裡散落著一堆白色立方體配件。這個還未建造完成的裝置,可能是我們對抗「小行星殺手」的最後希望。該裝置由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開發,目前,研究者們正在嘗試讓這個「方塊」與美國另一端的射電望遠鏡對話。
明年夏天,NASA 將派遣這個白色方塊執行史上第一個太空飛行器「自殺任務」。此次行動被稱作「雙小行星系統重定向測試」(Double Asteroid Redirection Test,DART),旨在驗證人類能否保護地球不遭受小行星的撞擊。在這次行動中,方塊將在離地球 7 百萬英裡(1120 萬千米)的地方撞擊一個衝向地球的小行星,在理想的情況下,這次撞擊將把小行星推離原運行軌道,從而證明人類具有保衛地球的能力。
1987 年,地球曾經與一個直徑 0.5 英裡(約為 804 米)的小行星以不到 100 萬英裡(160 萬千米)的距離擦肩而過。當時在 NASA 工作的 Bevan French 表示,這個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其威力將與 2 萬個 100 萬噸級氫彈相當(百萬噸級指該氫彈的爆發威力與 100 萬噸 TNT 的爆發威力相當)。這次事件過後,國會要求 NASA 調查宇宙中遊蕩的小行星能夠對地球上的生命造成多大程度的威脅。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儘管地球被規模較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擊的機率並不高,但撞擊事件一旦發生,將對地球產生不可挽回的影響。」
圖片來源:Pixabay
時至今日,天文學家已經在太陽系中觀測到超過 1.6 萬個直徑範圍在 140-1000 米之間的小行星。如果處在這個範圍區間內的任意一個小行星撞擊地球,都將帶來人類文明的消亡和大規模的物種滅絕。科學家們認為,儘管情況並不樂觀,但人類憑藉自身的力量或許還能獲得一線生機——如果能夠及時偵查出可能毀滅地球的殺手小行星,我們就能夠提前發射「自殺」太空飛行器,通過撞擊小行星的方式改變它的運行軌道。
這個聽起來像是科幻電影情節的策略或許是可行的,但我們需要一個測試來驗證它的成效。DART 的項目設計師 Justin Atchison 表示:「所有人都知道我們可以擊中一顆小行星。但在理論與實際之間,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要走完這段路, 我們需要給 DART 尋找一個合適的測試對象。
在設計 DART 的前身 Don Quijote 時,這項小行星刺殺任務本需要兩架太空飛行器合作完成:一個負責撞擊,而另外一個負責觀測。這個方案最終因為成本過於高昂而被歐洲太空總署(ESA)否決,其後,項目被擱置了近十年。
奇蹟的發生往往只需要一個頓悟時刻。如今的 DART 項目的首席負責人之一 Andy Cheng 在晨起鍛鍊的時候靈光一現:假如撞擊的對象是雙小行星系統,我們就可以通過觀測相對位置來計算被撞小行星的軌道偏離程度。這意味著我們能夠用地面望遠鏡取代負責觀測的太空飛行器,從而大大降低任務的運行成本。
方法確定了,想找到一個趁手的練習對象卻沒有那麼簡單。首先,宇宙中遊蕩的雙小行星系統並不如我們想像的多,處在地球可觀測範圍內的系統就更少了。此外,我們的目標還需要滿足一個要求:要想讓太空飛行器明顯改變小行星運行軌道,這個系統的規模要足夠小。通過上述條件的篩選,Andy Cheng 的團隊最終選定迪迪莫斯(Didymos)雙小行星系統中的衛星迪莫弗斯(Dimorphos),並在 2011 年向 NASA 提交了計劃。
迪迪莫斯系統模擬圖像。圖片來源:Naidu et al., AIDA Workshop, 2016
迪迪莫斯(Didymos)系統由直徑不到 1 千米的小行星迪迪莫斯及其直徑 160 米的衛星迪莫弗斯(Dimorphos)組成。根據過去的觀測結果,我們還知道迪莫弗斯以每圈 12 個小時的速度繞迪迪莫斯運轉。這就是我們對於刺殺目標所掌握的全部信息了。「我們根本不知道迪莫弗斯長什麼樣,」 DART 的首席設計工程師 Elena Adams 表示,「我們只見過迪迪莫斯。」
該怎麼撞擊一個你見都沒見過的小行星呢?要知道,小行星的形狀、構成成分等重要信息對我們能否成功完成任務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舉個例子,狗骨頭形狀小行星的「刺殺」難度要比球形的高得多——太空飛行器很難碰上它,更別說擊中小行星的中心了。不過,現代科學給了我們「盲人摸象」的底氣。DART 上裝置了決策系統,能在看見迪迪莫斯時自行判斷撞擊方向。
這個決策系統由相機 Draco 和智能導航系統 Smart Nav 組成。在飛向目標約莫一年的旅途中, DART 太空飛行器在大半的時間裡都只能模糊地看見迪迪莫斯系統。直到碰撞開始的前一個小時,我們才有機會一睹目標迪莫弗斯的真容。在這一個小時中,地面上的科學家將不再做出調整措施,DART 只能依靠自己的「大腦」做決定。因此,它的視力必須清晰,導航必須精確。搭載相機 Draco 不僅必須需要達到極高的精準度,還需對太空的低溫有極高的耐受度。常用的光學器件對於低溫極其敏感,因此研究人員們研製出了能抵抗低溫帶來扭曲效應的新材料。此外,在發射前,研究人員還需要通過無數次的模擬,幫助 DART 在「看見」迪莫弗斯時快速地做出決策。
圖片來源:ED WHITMAN/NASA/JOHNS HOPKINS APL
DART 項目中的技術革新還不止於此。這個太空飛行器還將首次測試兩種裝置在太空飛行中的表現——與太陽能電池結合的太陽能帆板系統,及以氙氣作為推進劑的離子噴射發動機(NEXT-C)。
DART 預計 2021 年 7 月發射,該太空飛行器將在 SpaceX 獵鷹 9 號運載火箭的助推下以駛過太陽系。經過一年左右的飛行,它將抵達目標迪迪莫斯系統,以大約 6.6 km/s 的速度撞擊迪莫弗斯。新冠疫情幾乎沒有對 DART 項目進度造成影響,這除了團隊間的高效配合外,還來自於團隊的信念。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危機就如同流行疾病的危機一樣抽象,在它真正發生之前,所有人都認為這不過是一個科幻故事。「不管是 Covid-19,還是任何其他的災難,無論世界將要發生什麼,我們都不會停下。」 Adams 說道。
分享最新科技資訊,發布前沿學術動態!一切盡在木木西裡~ 服務科研,助力科技! 關注微信公眾號: 木木西裡(mumuxilinj),更多精彩內容、新聞資訊、乾貨資源等你來看!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點擊文末了解更多,領取百萬豪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