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眼」主體竣工 木星探測器「朱諾」入軌

2021-01-09 參考消息

國際在線消息:本周,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主體工程順利完工。它可能將進一步推動全球對外太空生命的探索,使人們更好地理解宇宙起源;國際領先的科學期刊、英國《自然》雜誌網站近期發表中國科學特輯,高度評價中國科技創新發展,認為中國有望確立全球科技領導地位;歷經近5年飛行,「朱諾」木星探測器成功進入繞木星軌道,稱為迄今為止最接近木星的人類探測器。

被稱為「天眼」的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的最後一塊反射面單元3日成功吊裝,這標誌著FAST主體工程順利完工。這隻「觀天巨眼」預計於今年9月全部竣工,開始探索宇宙深處的奧秘。

據介紹,FAST突破了射電望遠鏡的百米極限,天線口徑為500米,擁有30個足球場大的接收面積,這一巨大望遠鏡將讓操作人員有更多的機會捕獲遙遠星系中的微弱信號。

中國國家天文臺副臺長鄭曉年告訴記者,與德國艾菲爾斯伯格100米口徑望遠鏡相比,其靈敏度能提高約10倍;與美國目前世界上最大的300米阿雷西博望遠鏡相比,性能同樣遙遙領先:「它建成以後的綜合指標將比目前世界上最大(美國)阿雷西博望遠鏡綜合指標要提高2.5倍以上,靈敏度將提高10倍以上。那麼,它將是世界上靈敏度最高的射電望遠鏡,將引領或領先這個行業10到20年的國際水平。」 

這一射電望遠鏡建成後將成為中國天文學研究的「利器」,其尋找地外文明的機率比現有設備提升了5至10倍,因為它可以看到更遠、更暗的行星。該工程副總工藝師孫才紅介紹說,它可能將進一步推動全球對外太空生命的探索,使人們更好地理解宇宙起源。「科研目標包括巡視宇宙中的中性氫,研究宇宙的起源、暗物質、暗能量;另外就是觀測脈衝星,也就是觀測死亡的恆星,像太陽死亡之後有可能也會成為脈衝星。脈衝星非常致命,高速旋轉同時發射射電信號,掃過地球的時候就能看見,對我們宇宙和天文的研究很有作用。其次,還可以搜尋星際信號,也就是地外文明。」

全球最大的射電望遠鏡竣工的消息引起國際輿論的廣泛報導,英國《自然》雜誌網站近期發表的《數字中的中國科學》一文中,這個項目也被重點關注。《數字中的中國科學》是英國《自然》雜誌最新一期中國科學特輯中的一篇新聞通訊,在這個特輯中,《自然》雜誌集中關注了中國科技創新發展,認為中國有望確立全球科技領導地位。

《數字中的中國科研》一文中指出,2000年時,中國在科研上的投入和法國等同,而在調整貨幣購買力後,現在中國在研發上的投入已經超過國民生產總值的2%,超過了歐盟,並且有望在2020年將這一比例提升到2.5%。投資的增加得到了回報。中國發表的研究論文的數量超過了除美國以外的任何國家,每五篇全世界範圍內引用率最高的論文中,大約有一篇會有中國研究者的名字出現。頂尖中國科研院校正在闖入各種世界最佳排名表,同時中國也創建了一些領先的科研設施。

《自然》雜誌出版方、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劉珺表示,事實上《自然》雜誌在2008年曾經發表過中國特輯,時隔8年之後,再次集中關注中國,是因為在過去數十年中國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2008年之前是在數量上很大的發展,08年到現在,這過去的8到10年,在質量上,在影響力上,也有很大的突破。第一個是國家的投入跟資助,因為沒有投入,就很難有產出;第二是從科研本身,科研工作者從事科研,進行科研項目和彼此合作;第三是從科研的發表和社會影響力,我們覺得在過去的十年當中,中國在這些方面都有很大的飛躍。」

在最新一期中國科學特輯當中,《自然》雜誌公布了由其記者和編輯選出的10位有代表性的中國科學家和科技政策制定者,他們在各自領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並產生影響,對提升中國在全球科學領域的地位發揮了重要作用。

《自然》還發表了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楊衛的評論文章。楊衛在文章中就認為,中國科研進步巨大,但科技影響力依然不高,學術評估標準有待進一步合理化。對此,劉珺表示,目前中國的科研處在一個轉折點上,需要克服一些挑戰,以提升科研產出質量和影響力:「我們現在覺得,中國科研整個的生態系統,各個基本的生態要素髮展的局面是非常樂觀的。有些非常困擾科研人員的障礙和問題,如果按照這個方向進行改善,那麼中國就不僅有機會成為科研強國,還可以建立一種非常深厚的創新的科研的文化,確立在全球科學技術領導者的地位。」

日前,百度公司與烏鎮一家旅遊企業籤約,宣布雙方將致力於在景區道路上實現Level4的無人駕駛,也就是完全的自動駕駛。

百度高級副總裁、自動駕駛事業部總經理王勁說,百度將在未來三年內實現無人駕駛汽車的商業化,5年內實現大規模生產,與美國谷歌和特斯拉汽車公司進行競爭。「我們希望在三年內找一批城市,10個左右作為試點,部署我們的無人車。大家都還沒有到商用階段,整個的競爭才剛剛開始。」

目前中國已經問世的無人車,除了百度以外,還有2011年上汽集團和國防科技大學自主研發的紅旗HQ3,這輛無人車創造了中國自主研製的無人車在複雜交通狀況下自主駕駛的新紀錄,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另一輛無人車屬於長安旗下。今年4月,長安旗下的兩輛無人駕駛轎車從重慶出發抵達北京,行程近2000公裡。這是中國無人駕駛汽車首次長途路測。

此外,北汽、力帆、吉利、上汽、廣汽、長城、比亞迪等國內車企以及樂視、騰訊、阿里巴巴等網際網路企業都有在涉足無人車的技術研發,但是進度參差不齊,有的已經有自動駕駛實驗制車,有的則還在初步研究階段。

除了各家企業在推動技術研發,中國也在加緊制定統一的無人駕駛技術標準。有消息稱,中國無人駕駛領域首個標準有望在兩個月之內發布。

美國航天局4日確認,歷經近5年飛行,「朱諾」木星探測器於當地時間4日20時53分成功進入繞木星軌道。

「朱諾」是迄今運行軌道最接近木星的人類探測器,其繞木星軌道距離木星雲層頂端最近處約4100千米。未來20個月內,「朱諾」將繞轉木星37圈,用搭載的9臺探測設備分別探測木星內部結構、大氣成分、大氣對流狀況、磁場等,所獲信息將通過高增益天線發回地球。

「朱諾」搭載設備包括一部廣角彩色攝像機,可以向地球發回彩色圖像。

「朱諾」木星探測器於2011年8月5日發射升空,是美國航天局「新疆界」計劃實施的第二個探測項目。該計劃的第一個項目是於2006年1月發射的「新視野」號探測器,它於去年7月14日成功從冥王星上方約1萬公裡處飛過。

在「朱諾」之前,美國曾於1989年發射過專門探測木星的「伽利略」號探測器,獲得了大量有關木星的探測數據。「伽利略」號已於2003年按程序墜毀在木星上。(潘瑩)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參考消息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

相關焦點

  • 朱諾將入軌木星:飛行5年之久的朱諾探測器到底是啥?
    木星的輻射帶分布有點類似地球上空的範艾倫輻射帶,但其強度要強得多。朱諾探測器在圍繞木星運行過程中,最近時距離木星雲層頂部僅有不到5000公裡,每11天圍繞木星運行一周,考察任務預計將在2018年2月20日結束,屆時飛船將主動受控墜入木星大氣層焚毀。
  • 朱諾探測器在木星上探測到了什麼?
    NASA的朱諾探測器開始了為期20個月環繞木星的探測任務,希望能對這個太陽系最大的行星更進一步了解。
  • 「朱諾」探測器在木星極光裡的新發現
    朱諾號木星探測器於2016年7月5日抵達木星,研究木星極光現象一直是「朱諾」號探測器的主要目標之一,然而,在分析了探測器儀器收集到的數據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以下取其英文縮寫:JHUAPL)的科學家們驚奇地發現,木星強大的磁暴與地球上的磁暴有著不同的來源。這項研究詳細闡述了這些發現。
  • 「朱諾」探測木星三大看點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美國「朱諾」探測器已經成功進入木星軌道,那麼這次探測任務都有哪些看點?業內專家會重點關注科學意義和工程難度,而如果只是想看熱鬧的話,了解一下西方的天體命名和科學家如何「八卦」神話人物也挺有意思。  看工程  完成「朱諾」探測器項目究竟有多難?  在科學意義之外,鄭永春還很關注「朱諾」探測器項目的工程難度。「朱諾」探測器2011年8月5日發射,飛行約5年後靠近木星,但如果最後入軌這一下沒做好,整個探測任務就會功虧一簣。美國航天局為此讓「朱諾」探測器執行了35分鐘的入軌動作。
  • 朱諾號——窺探木星的悲劇英雄
    朱諾在神話裡是朱庇特的妻子,據說朱庇特喜歡惡作劇,用雲霧把自己隱蔽起來,而他的妻子朱諾是唯一能透過迷霧看到他真身的神。這也是今天全世界關注的主角:朱諾探測器名字的由來,NASA希望朱諾號能為人類能一窺木星的本質。  為了這一天,「朱諾」已經在茫茫銀河系中飛行了近5年。
  • 「朱諾」探測器飛行5年成功進入木星軌道 探索木星未解之謎
    北京時間2016年7月5日消息,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發射的朱諾號(Juno)號探測器在經歷35分鐘的減速後,成功進入木星軌道。為了這一天,「朱諾」已經在茫茫太陽系中飛行了近5年。即使存在防護設施,拍照相機也將在環繞木星7周後失效。「朱諾」號此次還將攜帶磁強計、微波輻射計、高能粒子探測器等科學設備對木星進行觀測研究。
  • 「朱諾」探測器在木星上發現奇異的氨水雲閃電
    ,可能是被木星風暴從雲層下方帶上雲頂的冰晶,這些冰晶可以與雲頂的氨水雲一起製造出閃電。Gerald Eichstadt / Sean Doran / MSSS / SwRI / JPL-Caltech / NASA無論是在地球上還是在木星上,閃電並不罕見。閃電大多發生在大氣的中下層,發生在冰晶和水滴能夠形成的地方。冰晶和水滴劇烈摩擦能夠使雲團帶電。
  • 木星探測器朱諾背後的航天工程奇蹟:飛了59個月,只晚1秒
    朱諾號木星探測器7月4日是美國的獨立日,今年美國人民除了歡度國慶日外,還有一件值得他們驕傲和自豪的事,那就是NASA發送的朱諾太空探測器成功進入木星軌道。這也是自2003年「伽利略」號結束木星探測任務以後,人類13年來首顆繞木星工作的探測器。15萬英裡/小時,有史以來最快的人造飛船隨著「朱諾」接近木星,木星的巨大引力將加速飛船的運行,使其達到15萬英裡/時的速度。這也讓「朱諾」成為了有史以來速度最快的人造飛船之一。
  • 「朱諾」差點死在木星的影子裡
    NASA / JPL近日,正在木星附近執行考察任務的「朱諾」探測器進行了一次計劃外的軌道機動,目的竟是為了「自救」,以免其壽命提前終結。這次機動用掉了73千克推進劑,推進器點燃時間長達10.5小時。而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科學家發現「朱諾」探測器將於今年11月3日進入木星的影子,並將在木星的影子中飛行長達12個小時。
  • 朱諾發現木星的重力場是ASKEW
    回答這個問題是「朱諾號」任務的主要目標之一,該任務一直在研究木星的磁場,以了解木星的內部大氣層是如何工作的。根據最新的結果,朱諾團隊得出結論,富氫氣體在地球上的深度不對稱這些發現也在一項名為「比較木星內部結構模型與朱諾重力測量」的研究中提出,並在5月28日的《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發表。
  • 美國宇航局紀錄片解讀朱諾探測器旅程
    太空飛行五年 朱諾飛船7月4日進入木星軌道
  • NASA確認朱諾探測器成功飛掠近木點
    朱諾號8月27日拍攝的木星圖像,當時距離木星雲層表面70.3萬公裡(非近木點照片),圖片上部為木星北極。
  • 美國發射朱諾號木星探測器 2016年抵達
    公眾教育計劃作為公眾教育計劃的一部分,朱諾探測器還將攜帶3個樂高玩偶一起飛向木星,這三個小人分別是羅馬神話中的天神朱庇特(註:Jupiter,即英語中的木星),朱庇特的妻子朱諾(Juno,即探測器的名字),以及義大利著名天文學家伽利略,他對木星的觀測做出過重要的開創性貢獻,包括發現了木星的4顆最大的衛星,
  • 木星探測器朱諾號帶來的高清無碼大圖
    「朱諾「號木星探測器是美國宇航局「新疆界計劃」實施的第二個探測項目(第一個項目是已於2006年發射的新地平線號探測器),2011年8月5日12時25分,它從美國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點火升空,開始了遙遠的木星之旅。
  • 朱諾距地球7億千米深空,發現從未見過畫面,閃電精靈正穿過木星
    ,它們出現在木星閃電的上方,出現時間僅僅數毫秒,從朱諾的視角來看,甚至就像一隻恐怖的木星生物在大氣層內上下穿梭!之後伽利略探測器成為第一個環繞木星軌道的探測器,比較可惜的是它的高增益天線由於冷焊無法打開,但即使小水管也讓人類對木星有了更深的認識,還有新視野號的飛掠,也同樣帶來新的認知。
  • 美國「朱諾號」探測器進入木星軌道 用於探索太陽系形成
    圖為NASA提供的「朱諾號」探測器示意圖【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時事通信社7月5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約5年前發射的木星探測器「朱諾號」當地時間4日進入了環繞木星軌道。「朱諾號」將在此後的1年零8個月期間環繞木星37周,實施各項觀測,為探索木星及太陽系的形成採集數據。
  • 2011年8月5日 「朱諾號」木星探測器發射成功
    2011年8月5日 「朱諾號」木星探測器發射成功2017-08-05 00:00 來源: 科普中國 2011年8月5日當地時間2011年8月5日,美國航天局「朱諾」木星探測器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升空。在經過最初的兩年飛行之後,「朱諾」於2013年10月再次重返地球,藉助地球引力進行借力加速飛行,開始了前往木星的旅程。
  • 中國科學家已提出木星探測計劃 報告內容曝光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已提出木星探測計劃 報告內容曝光北京時間7月5日中午,經歷了5年飛行的「朱諾」號木星探測器進入木星軌道,開展人類歷史上對木星最深入的觀測。「探測器入軌後,要看它在軌運行期間能否經受強輻射考驗,按計劃完成20個月的工作。」航天專家、《國際太空》雜誌社執行總編龐之浩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說。近年來,火星探測成為各國航天活動的熱門主題,而對木星的探測,最近也得追溯到2007年新地平線號探測器的一次飛掠。那麼,木星探測與火星探測有哪些不同?「朱諾」號與她的「前任」「伽利略」號的使命有什麼區別?
  • 朱諾號探測器成功進入軌道 將揭開木星神秘面紗
    中國網7月6日訊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4日宣布,「朱諾」號木星探測器成功完成木星軌道接入。於5年前發射升空的「朱諾」號藉助減速火箭的幫助,成功被木星的引力捕獲,進入了木星的俘獲軌道。一切都按計劃順利進行,探測器的制動系統成功啟動,從探測器傳來的聲調信號確認了這一點。
  • 「木星探測器朱諾號」近距離拍攝木星的最新圖片;快來領木星壁紙
    本月12日美國宇航局NASA在網上公布了「木星探測器朱諾號」在今年2月17日拍攝的木星圖片;經過公民科學家Gerald Eichstdt處理後;再由NASA發布。朱諾號探測器於2016年達到木星的指定軌道,這已經是朱諾號第25次近距離觀察木星;幫助科學家更進一步了解木星的演化形成作出了不少的貢獻。看到木星高清圖片後;不少網友發現木星表面的縹緲壯美與梵谷的作品《星空》及其油畫風格及其相似。